专栏名称: 识林
服务于制药行业企业、机构及人员的知识与管理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阿里开发者  ·  Spring容器的本质 ·  14 小时前  
阿里开发者  ·  微调碾压RAG?大模型意图识别工程化实践 ·  23 小时前  
海外独角兽  ·  扛住 DeepSeek 黑天鹅,AGIX ... ·  2 天前  
阿里开发者  ·  高并发编程知识体系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识林

IPEM 课程 | 杂质研究控制;质量标准建立、分析方法开发

识林  · 公众号  ·  · 2024-05-20 07:24

正文


通过系统解读ICH有关杂质研究及控制要求的系列指南,理清不同类型杂质可能的来源、研究思路及控制限度要求,综合分析传统方法与 QbD 方法在杂质研究及控制策略方面的差异,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建立基于产品质量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杂质控制逻辑和控制策略。

(详情请在下列文本框中上下滑动查看)


教师简介




霍秀敏女士,曾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高级审评员、主任药师,主要从事化学药品 CMC 审评工作。负责参加起草《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品申报资料撰写格式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品注射剂与塑料包装材料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品注射剂与药用玻璃包装容器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品与弹性体密封件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创新药(化学药)Ⅲ期临床试验药学研究信息指南》等多项技术指导原则,及《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 - 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等。 ICH Q3D 专家组成员, WHO 预认证项目外部审评员,澳门药物登记技术委员会委员。入职 CDE 前,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从事药物研发工作。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课程介绍




杂质研究及建立杂质的控制策略是药物(原料药和制剂)质量研究的核心内容,关乎药品的安全性及产品的质量,是药品注册申报及技术审评的重要内容; ICH 关于杂质的指南包括 Q3A Q3B Q3C Q3D ,以及 M7 ,从一般性杂质 / 有关物质、残留溶剂、元素杂质,及基因毒性/致突变杂质等系列地阐述了杂质研究的思路及控制策略建立的逻辑;深刻理解指南不仅是熟悉文字的内涵及杂质研究的技术要求,而且要从对物料、工艺、设备、包装材料及容器、分析方法,及药物稳定性等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了解杂质的来源、去向 / 转化、清除等过程,建立合理的杂质控制策略。一方面既可以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将风险控制前移;另一方面又可以体现产品质量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理念。






课程目标




  • 系统学习ICH杂质系列技术指南,理解其中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 掌握杂质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杂质限度确定的考虑要素

  • 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加深对杂质分析(杂质引入、转化、清除的过程)及其风险评估的理解,帮助学员建立杂质控制的逻辑、控制策略,及产品全过程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

  • 提升学员对杂质研究及注册要求的系统认知及实战能力


课程大纲




  • 杂质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 杂质分析、评估、研究及控制的考虑要素

  • 杂质的分析方法及方法验证/确认

  • 杂质限度的确定(一般性杂质/有关物质,残留溶剂,基因毒性/致突变杂质,元素杂质,生产、包装、使用过程中引入的浸出物等)

  • 建立杂质控制策略的思路及考虑要素

  • 创新药、仿制药杂质研究与控制的异同

- 处方工艺

- 药典收载(分析方法、杂质限度)

- 参比制剂

- 包装材料及包装形式

- 贮藏条件

  • 杂质研究及控制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学员收益




  • 系统学习并掌握杂质研究相关指南及注册技术要求

  • 了解在杂质研究及建立控制策略过程中如何运用 QbD 方法,建立产品全过程质量风险管理理念

  • 提升解决杂质研究关键问题的能力,提高杂质研究和控制的合规性及注册申报的质量和效率


适用对象




  • 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中从事研发、药政、质量、技术和生产领域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 高等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关研发和教学的专业人员

  • 建议相关专业本科以上,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课外要求




  • ICH Q3A(R2) Impruties in New Drug Substances

  • ICH Q3B(R2) Impruties in New Drug Products

  • ICH Q3C(R8) Impurities: Guideline for Residual Solvents

  • ICH Q3D(R2) Impurities: Guideline for Elemental Impurities

  • M7(R2) 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DNA Reactive (Mutagenic) Impurities in Pharmaceuticals to Limit Potential Carcinogenic Risk

  • CFDA:化学药品注射剂与塑料包装材料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 CFDA:化学药品注射剂与药用玻璃包装容器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 NMPA:化学药品与弹性体密封件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 USP:Chapter<381>、<660>、<661>、<665>、<87>、<88>、<1381>、<1660>、<1661>、<1663>、<1664>、<1665>

  • Ph.Eur:Chapter 3 “Materials and Containers”


如何建立真正具有稳定性指示作用的分析方法;怎样基于有意义的强制降解试验进行研究;如何运用QbD理念,应用多功能方法开发系统,结合计算机软件模拟进行分析方法的优化(综合众多案例分享),从而建立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及高效科学的分析方法。

(详情请在下列文本框中上下滑动查看)


教师简介




萧柏明博士,曾在美国强生、百时美施贵宝从事分析和项目管理工作,在恩替卡韦、埃博霉素研发中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回国后,曾在创新药和仿制药开发中担任重要职务,作为项目总负责或对接人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研发和上市工作,并做重要贡献。多次受邀就药物质量,分离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论,杂质谱研究系统化方法做学术演讲和授课。萧博深厚扎实的色谱理论、独具匠心的思维逻辑及灵活务实的风格深受同行青睐和认可。近年来作为技术顾问和辛勤园丁,为药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曾获美国西东大学( Seton Hall University )化学博士和 MBA学位。




课程介绍



为便于学员结合实际学习ICH的Q系列文件指导研发,本课程设计将包括:

  • 质量 标准和分析方法,及其与各指导原则的内在关系;

  • 液相色谱理论和相关指导原则的解读,及创新药和仿制药分析方法的案例分析;

  • 结合案例说明如何根据不同的化合物结构,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色谱条件;

  • 分析方法验证和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 结合《现代液相色谱导论(第三版)》和相关参考文献的理论对大量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

  • 从液相色谱的流动相、色谱柱填料和样品制备等方面,综合探索液相色谱的保留、选择性及柱效方面的特征与各种试验条件的关系,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理解分离过程中的化学与物理作用本质;

  • 如何建立真正具有稳定性指示作用的分析方法, 怎样基于有意义的强制降解试验进行研究, 如何运用QbD理念建立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及高效科学的分析方法。






课程大纲




一、怎样学习 ICH Q 系列指导原则并用来规范我们的研发工作?

  • ICH系列指导原则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 药物质量分析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概念

  • ICH Q6 质量标准 Specifications

  • 质量标准限度制定依据(放行和货架标准)

  • 质量标准相关的决策树

二、与质量标准制定密切相关的 Q 系列指导原则:

  • ICH Q1 稳定性研究 Stability

  • ICH Q3A-D 杂质研究简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