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促进你的人生发展。为18-48岁的知识工作者提供信息分析、行为分析、阅读、写作与编程等核心技能课程,助力你的人生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本地宝  ·  浙A和浙M号牌高速通行优惠政策一样吗? ·  2 天前  
余杭发布  ·  高铁上,余杭医生“出手”了 ·  2 天前  
杭州本地宝  ·  2025杭州这些景区将免费开放 ·  3 天前  
余杭发布  ·  -3℃!余杭人,厚衣服先别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开智学堂

如何使用“大五”人格去判断一个人?

开智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4-09 09:42

正文


作者:猫柳
来源: 公众号「自由特质协议」

01
“大五”人格的由来

什么是大五人格?它是当前学术界普通认可的一个描述人格特质的框架。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就开始对人格进行研究。他最初是通过查词典,找出词典中描述人类性格的形容词,再通过“清洗数据”(剔除模糊的、无关的词汇),整理出一系列的词汇。
最终得出的词汇实在太多了,尽管描述人类性格多样性来说,太多永远不会过多,但是,人类大脑记不住用不上——那就是“过犹不及”。于是,后继研究者采用达尔表弟高尔顿(Francis Galton)在 19 世纪发明的 因素分析统计法 来研究人格特质。
什么是因素分析呢?也就是通过测量每个词与其他词的关联程度,并将相关的归为词组。 例如,“外向”与大胆、健谈、精力充沛、自信果断相关度较高,它们属于一组。
随着一代又一代心理学的努力,20 世纪 80 年代,研究者们发现无论怎么分类,总有有五大组词汇的身影,那就是 “大五”人格,即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尽责性和开放性。 取其英文首字母,就是 OCEAN。
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主要与人和人互动的方式有关;责任心和开放性,更一般性一些。

02
什么是“大五”人格?

就像化学家想解开物质组成之谜一样,心理学家也想解开人格的组成之谜。“大五”人格就是人格的元素周期表。
但心理学家所做的事,比自然科学家更难,他们面对的并非能够直接测量的人格,他们只能通过人类行为来进行推测。所以,奥尔波特对 特质(traits)的定义 就是, “某种持久的人格品质、行动、思考和感受。”
那么,“大五”人格的具体行为表现是怎样的呢? (以下描述参考《人格解码》第一章)

外向性

外向性是主动与他人交往的一种倾向。
在外向性上得分高的人对社会交往感兴趣,喜欢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通常也会担负某种领导职责。而且他们也喜欢刺激,表现得积极向上、风趣、精力充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外向性上得分低的人对人际交往不太感兴趣,比较内向、安静。对与他人相处相对缺乏兴趣,这一点并不表明他们一定不喜欢别人,或是在社交上存在焦虑或抑郁,他们或许只是喜欢自己独处而己。

宜人性

宜人性是一种利他、合作、善良的倾向。
在宜人性上得分高的人体贴周到,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人,而且能和别人妥协以达成一致。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别人,并且认为每个人都是值得尊敬和信赖的。
在宜人性上得分低的人则更为自我,缺乏利他性,更具竞争性,不太善于合作,而且比较容易怀疑他人。他们也表现为冷漠,与他人对立,不尊重他人的权益。

尽责性

尽责性是控制冲动、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的一种倾向。
在责任心上得分高的人是守规矩的、可信赖的,他们努力工作、整洁、守时。他们喜欢提前计划,并且遇事善于通盘考感。相比短期目标,他们对长远的目标更感兴趣。
责任心上得分低的人则容易冲动,较少有束缚,责任意识弱,成就取向较低。虽然责任心主要是体现在任务表现上,但它也会影响到人际关系。

神经质

神经质是一种具有负面情感的倾向,尤其是在应对知觉到的社会威胁方面。
在神经质上得分高的人情绪不稳定,容易因很小的威胁或挫败而感到难过,而且通常处于一种不良的情绪中。他们容易焦虑、抑郁、尴尬,产生自我怀疑,忸怩不自然,生气或内疚。
在神经质上得分低的人,其情绪是稳定的、平静的、镇定的、不易惊慌的。但是,他们远离负面情绪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会有积极的情绪。

开放性

开放性是具有想象力、喜欢新奇和变化的一种倾向。
在开放性上得分高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不太受条条框框束缚,聪慧,能体会到自己的情感,容易接受新思想。
在开放性上得分低的人则更喜欢简单、直接、熟悉的事物,而不喜欢那些复杂、模糊、新奇或微妙的事物。他们表现得很传统很保守,拒绝改变。
虽然在开放性上得分高的人喜欢思考,但开放性并不等同于智力。高智商的人在开放性上有可能是高分,也有可能是低分。
用了一个表格概括典型表现,就是:

03
如何用“大五”去看人?

当得知有“大五”这个看人工具后,很多朋友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如何使用“大五”去判断一个人?
使用“大五”去判断一个人,属于预判范畴。 在开智《行为分析》课程中,列出 已有研究中的强弱线索 供同学参考。例如,预判一个人的外向性,在语言方面的强线索是健谈、说话时是否富有表现力、自信,弱线索是说话语速和流利程度。
我一般不会刻意使用“大五”去判断一个人。实际上,他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很容易让你做出直觉性的判断。例如,我是个高神经质的人,对高神经质的表现比较敏感,观人如照镜嘛。
如果一个人跟我聊天时,较多地使用情绪化词汇,并且对负面情绪比较敏感、以及经常谈及自己的心情,那么我大概会判断他至少是一个中等神经质的人。随着我跟这位朋友互动增多,我会再看他的应答是否沉稳,情绪波动是否大,以此进一步修正对他的神经质高低的评价。
《人格解码》的作者塞缪尔·巴伦德斯(Samuel Barondes)的经验与我类似,他是这样做的:
在运用“大五”人格时,我从外向性开始,因为它通常比较容易测量。然后我会依次考量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和开放性。我发现以这样固定的顺序去做最初的调查是非常有用的,但当我在心里进行修正时我就会自由地选取。
我和巴伦德斯教授的做法都指明,我们对他人的“大五”人格的判断,具有 直觉性。也就是说,你只要通过观察,在心中就会得出对一个人行为判断的平均值。
特质是一个人变化的连续统一体。 它是连续的,像身高一样,而非离散的,像苹果与梨。
也就是说,“大五”人格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人与人的差异不在于他是外向的人,他是神经质的人,而在于每个人的特质水平不同。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外向性,有的人高,有的低,而绝大多数人处于中间值。
说句题外话,学术界不认可 MBTI 的原因之一,就是该人格理论将人的性格分成几“类”,而这些类别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但是这种观点没什么根据。
当知道了一些线索去判断一个人的“大五”人格时,朋友们很快又会问我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有时看某某某挺外向的,有时又觉得他挺内向的呢?
甚至不少人在用“大五”人格来判断自己时也会产生类似的疑问,觉得自己在社交场合挺紧张,会排斥社交,但跟闺蜜、兄弟聚会时,又很健谈、很自信、很眉飞色舞。
这是否意味着使用特质去判断行为可信度不高呢?这个质疑早就在 20 世纪 60 年代由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提出。
他出版了一本名为《人格评估》的书,质疑人格对行为的预测可靠程度,因为人的行为都会表现在情境中。米歇尔认为,一个人如何感受,想到了些什么,以及他最终会做什么,是很多不同加工过程相互影响的结果。
这就是 人格心理学界有名的“人与情境”之争。 不可否认,情境对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所以近年来对情境的研究较之几十年前有了很多进展。
又说句题外话。情境在阳志平老师的人性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当时教研时,我们参考的论文资料发表在 2020 前后,当时阳老师还戏称,《行为分析》开课正当其时,早一年都没有这些资料,会让课程质量大大失色。
毫无疑问,行为随情境变化而变化,几乎是一句人所周知的废话。就拿《三国演义》来举例,刘备对于兄弟,与对于妻儿,反映出来的尽责性可谓是天壤之别。
所以说, 看人不要只看到一个情境。最好是能够在不同情境观察这个人。 例如相亲。不仅不要只听中间人介绍,也不要只在喝咖啡这样的场合看他,更要看看他如何的工作表现,他如何对待家人和陌生人,如何处理情绪、压力等等。
那么,对情境的重视,是否意味着,特质对行为的判断是否没有意义呢?
理解这个问题,可以先了解一个数字:研究表明,行为与个人特质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 0.3,甚至更低。但是,一旦你把多次情境的行为加总,人格的重要性就更明晰了。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繁忙的办公室工作,那他(她)一天中可能有 20 次需要去拿同事正在使用的东西。而每次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要预测这个人是否会急躁地冲同事发脾气,低宜人性这个因子造成的影响可能只有 10%。那么,人格变量对于预测任一情境中一个人是否会发脾气的能力就非常微弱。
但是,如果我们集合所有的情况,低宜人性就意味着平均每天会额外多一次发脾气的行为,或者一周多出五次,或者一年多出二百多次。这对一个人的生活造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但究其源头,其实在每次事件中这个人恼怒的可能性只是稍微变大,其累积效应可见一斑。 当我们集合多种情境中的行为,基数越大,人格作为预测信号的重要性就越发凸显。 (引自《人格:认识自己,做更好的你》第一章)
事实上,我认为不必对一个人的“大五”高低的准确值有太大的执著 。“大五”提供的仅是一个粗略的框架,只是让你有个“脚手架”去理解一个人 ,而不至于在多样性的人格预判中抓瞎。
巴伦德斯教授也认同我这个观点,他还补充说:“尽管通过‘大五’所得到的的信息是粗略的,但这个过程能让我们专注于那些基本倾向的所有方面,其中包括了某些我们可能忽视的信息。”

04
“大五”,又不止“大五”

最近跟一位女性朋友聊及“大五”人格,她是一位罕见的低神经质美少女。她提及她的恋爱经历中,遇到的多是高神经质的男生。这正跟我相反。作为高神经质美少女,吸引我的总是低神经质的男生。她无法理解男友的行为,正是我经常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聊到最后,我们都不由得感叹,特质早就超越性别,说什么男人像火星,女人像金星,高神经质和低神经质的人才是来自不同星球呢。
除了同一维度高低值的人难以相互理解,不同维度叠加,又会展现出不同问题类型的人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