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蝉创意
蝉创意是全中国最糟糕的公众号,我们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野鸡式播报,在毁灭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向世界传递我们的虚情假意。...Just kidding...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二孩妈妈进化论  ·  春光团!韩国女装安乃安春装上新,韩星同款,满 ... ·  2 天前  
二孩妈妈进化论  ·  春光团!韩国女装安乃安春装上新,韩星同款,满 ... ·  2 天前  
VogueBusiness  ·  VOGUE Runway 热度榜:盘点 ... ·  2 天前  
VogueBusiness  ·  VOGUE Runway 热度榜:盘点 ... ·  2 天前  
季顺潘  ·  星盘含义:上升星座的含义(转)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蝉创意

淘宝一年出产10000个东欧嫩模,中国时尚多缺"西洋脸”?

蝉创意  · 公众号  · 时尚  · 2019-02-28 14:18

正文


观众旁友们大家好

欢迎收听今天的白女士字字箴言:




- 本期主题 -


被洋模特绑架的中国时尚

自卑审美的困局






大家好,我是对“西洋脸”十分迷惑的白女士。


中国电商20年,还没有什么时候像近两年这样, 来势汹涌的西洋脸霸屏淘宝。


独立设计师品牌系列有她们。



田园轻淑名媛系列有她们。



就连“冲锋衣女潮牌秋冬收腰户外防晒运动休闲风衣速干防水三合一情侣款”系列也有她们。



数不胜数。


有产品就有市场。国产品牌对“西洋脸”的需求程度, 甚至高出“网红脸”在淘模中的比例。



每年淘宝批量出产的这些“洋模”,绝大多数来自东欧,年龄区间在16到21之间,大部分都是还在读书的清纯女学生。


即便如此,这些“东欧嫩模”也大多不是什么辍学找钱的打工妹。 她们像“候鸟”一样定时迁徙暂驻中国电商,周期流动。



前段时间箭厂做了一个东欧来华的模特纪录短片。讲了几个乌克兰清纯学生妹的在华打工血泪史,看得白女士很是感慨。


这个叫Radek的商务精英男是个模特星探。



主要负责在世界各地搜罗各种符合条件的年轻模特,把她们带回中国工作。



跟中国电商平台合作久了,Radek可以很精准地把握供求双方的需求属性:


供应方这边以盛产高级美颜的捷克、乌克兰等国家为主,年龄一般在 16岁到22岁 的区间, 拍摄经验都是其次,脸蛋好看是第一要义。



中国市场的蓝海区则在电商领域,买方需求就更直接浅显,只要你是个西洋脸,会笑会凹放得开,怎么都行。



美女多的地方往往竞争激烈。星探Radek找到的这些模特,大多也没有什么丰富的资源和经验——人人怀揣时尚梦,可不是人人都走得了时装周,为了争取到一个学习和出彩的机会,嫩模们真的很努力。



因为在中国,这些青葱年华的东欧少女,可以比家乡的同行挣到更多的钱。


更何况电商市场的第一要义就是卖货,淘宝们太清楚消费者的喜好。



接地气的亲和力,往往会给人一种你能穿我也能穿的“错觉”。



摆pose的轻重也要考量,过于国际化的时尚感在中国市场就要避免用力过猛,不然受众很容易觉得“我必须要这么抓马才能把这件衣服穿得好看”。



因此 在中国工作过的东欧淘模,往往表现出一种“被本土化”的显著特色。


她们可能仍然是骨子里扔不掉的异域风情,但她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是 中国网红们咬唇眯眼半张脸都埋进衣领里 的刻板烙印。



流水线上的复制重组,淘宝每年有10000多个东欧少女模特活跃迁徙。


10000人放在中国可能不稀奇,但是在捷克,相当于一个小镇的人口总数。


中国电商产业链延伸之广影响之大,直接影响了东欧青年女性就业收入情况。



轮廓分明五官精致,“高级的洋气”天生在国民中具有优越感;


再加上熟稔淘模拍摄模式技巧,投其所好的本事直接挂上了业务能力考核达标。


为什么?


中国电商买家朋友们,最吃的可不就是这套嘛。





被刻板印象桎梏的“高逼格”



中国时尚爱用“西洋脸”,淘宝电商的“候鸟”现象不是业内奇观,而是 几十年来惯性驱使的必然结果。


10年前被小镇青年挤爆在街口的森马,宝贝单品首页找不到一张东方的面孔。



好像拥有它们,你就可以跟蓝色运动套装的欧美少女一起去教师家属区楼下的水泥地上一起打球。



而森马曾经的好姐姐美特斯邦威,现在是“国潮美邦”,仍然对西洋脸的模特们痴迷到入魔。


并且学会了雷佳音的口吐棉球梦幻表演。



衣装现象的鄙视链往上走,国产女装专柜的鼎盛,在快时尚入侵中国之前很是一片大好河山。


那个时候新鲜得散发出野花香的韩雪王珞丹李小璐们,商场巨幅海报置顶中原,相应的模特一水儿的中式文艺女青年。


到了今天,仍然 顽强生根三线商场的专柜女装 是什么样?



素色背景墙打个光,妆容干净衣装日常,矫揉造作不沾边,倒是中规中矩的实在,明亮,大气。


越来越好看越来越高级?


“高级感”来自于哪里?


我敢说,如果再一水儿地把这些西洋脸置换成东方面孔,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拍照风格,你绝对不会再用“高级感”加之形容。



你会说什么?


“小城轻淑名媛”还是“被慕容云海追求的白莲花”?


确实是不那么和我们口味,甚至我们还会觉得有点“土”。


这样的风格打造无关模特长相,只是看上去就“不高级”。


可又是谁定义了“高级感”的政治正确?



大规模动用外模拍摄,适当结合本土化审美取向,这些“西洋脸”对于国牌时尚的意义,不是“变得更高级”。


而是中国式审美在接触西洋时尚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暗示时, “拯救”了那些“乡镇女企业家”的刻板印象。


可是这样治标不治本的“拯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让基础款看上去更有所谓的“时尚感”,让设计款看上去“更好驾驭”,让风格变得“高级”?



而结果却往往是:货是卖出去了。穿上身的那一个,没有西洋脸没有九头身,买家秀里你还是那个饱受讥讽的“乡镇女企业家”。


人种的身材比例差异、尺码参考的偏差,时尚表现力在大环境下难免呈现高下差异,所有的现象都在告诉你“外模加持,穿着哪会不好看啊?”


这可不就是国人心理中,我们定义“高级感”的政治正确嘛?


一不实用二不自信,“西洋脸”好像总能给人安全感,国牌要在这样的舒适圈里走不出来,才真的是“死”于安乐。





中国时尚多缺“西洋脸”?



中国人有个传统观念,叫做“时尚”等于“洋气”。


我们最开始接触的穿衣美妆形象管理,是汨罗江畔的“集芙蓉以为裳”、是花木兰的“对镜贴花黄”。


后来我们知道了外来的Fashion,是像Dior像Chanel像Burberry一样的存在,然后就是轰轰烈烈的全球西化。



我们好像从来没有把“时尚”当成一个中性名词理解过。


对于我们来说, 它永远是西洋的、高级感的代名词。


说不上“崇洋媚外”,但是我们本以为,永远热泪盈眶的中国弄潮儿,必不至于连对方的脸蛋也要高高敬奉。



“脸蛋”即审美,中西方审美分歧,一直以来都是血肉淋漓可以再写个一百篇的话题。


第一个东方面孔走上时装周的时候,爱国热情堪比申奥成功。


可你有没有想过,当下我们自己也开始承认的另一类无关人种的“高级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