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杂乱无章
这里收集了那些不太愿意迎合的年轻人。
51好读  ›  专栏  ›  杂乱无章

打开那个“间隙”。

杂乱无章  · 公众号  ·  · 2024-07-03 23:0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打开那个间隙。” ‍‍‍‍‍‍‍‍‍‍‍


小贺指着我说出了这句话。 ‍‍‍‍‍‍‍‍‍‍‍‍‍


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打开那个间隙,”他好像很确定他说的话是对的,于是再次重复:“像平时一样。” ‍‍‍


我很想问他什么是他所讲的“间隙”,又如何“打开”那个只存在于他话语里的意象。


但我问不出来。


因为我“大概知道”。


生活中有很多“大概知道”的事情。 ‍‍‍‍‍


我大概知道我的父母为什么最近不再吵架了,我也大概知道我的朋友昨天为什么过得不开心,我大概知道读者们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内容,我大概知道客户需要什么。 ‍‍‍‍‍‍‍‍‍‍‍‍‍‍‍‍‍‍‍‍‍‍‍‍‍‍‍‍‍‍‍‍‍‍


好多东西我都“大概知道”,但顾名思义,“大概”就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切的部分。 ‍‍‍‍‍‍‍‍‍‍‍‍‍‍‍‍‍


这些不确切是极其容易被否定的部分。 ‍‍‍‍‍


前几天我跟一位朋友聊了一个晚上,聊天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肩膀很酸,就好像有重物压着一样。但因为这次聊天是我发起的,所以我觉得我不能离开,只好一直聊到半夜两点钟。 ‍‍‍‍‍‍‍‍‍‍‍‍‍‍‍‍‍‍‍‍‍‍‍‍‍‍‍‍‍‍‍‍‍‍‍‍‍‍‍‍


最后是朋友说:“睡了,我明天还要早起。” ‍‍‍‍‍‍


这场对话才算得以结束。


结束后,我开了快两个小时的车才回到住处。


以前我是一个很讨厌开车的人,但那天晚上我却觉得,原来开车也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大概是因为,我在通过开车这个行为驶离那次交谈。 ‍‍‍‍‍‍‍


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半夜四点。 ‍‍‍‍‍‍‍


我的身体已经极其疲惫,可是我的心里却很明确,我还不想入睡。


我试着躺下,但怎么都不自在。比蚂蚁在身上爬的感觉要轻一些,但也近乎这种感觉了。 ‍‍‍‍‍‍‍‍‍‍‍‍


于是我起身,走到书房,一边用手机看抖音,一边用ipad玩《炉石传说》。 ‍‍‍


那晚我玩到了第二天早上七点。


我没有数我赢了几把输了几把,有点像一个流水线工人,一边看抖音里各种影视剪辑,一边在游戏里操作。 ‍‍‍‍‍‍‍‍‍‍


我想一部分得失眠症的人大概与我那天的经历很像,只是我的频率是“偶尔”,而他们是, “每一天”。


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十二点。我算了一下自己的睡眠时间,拉满也不过五个小时。 ‍‍‍‍‍‍‍‍‍‍


我重新检视自己的身体感受,像昨天打了一场艰难的仗,最终的结果也只是双方暂时停火,而非真正的胜利,所以仅有的睡眠,也是发生在不舒服的战壕里。


梳洗完毕后,我走到客厅,我妈已经在煮当天的午饭。 ‍‍‍‍


女朋友看我这个模样,问我“昨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


我没法回答她,因为我也不知道,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明明是我邀请朋友见面,明明是我主动过去寻找他,但却惹回了一身的疲惫。 ‍‍‍‍‍‍‍‍‍‍


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争吵,只是相比起平时的交流,多了许多停顿。 ‍‍‍‍‍‍‍‍‍‍‍‍‍


他的状态很差,差到把同事都辞去,也把女朋友请出合租的地方。他就那样一个人待在家里,我不知道几天了。 ‍‍‍‍‍‍‍‍‍‍‍‍‍‍‍‍‍‍‍‍‍‍‍‍‍‍‍‍


他说我是第一个过去找他的人,以前这种“阶段”,他都是一个人待着的。 ‍‍‍‍‍‍‍‍


我说我也不知道是想到了什么,突然就想半夜给他发去信息,问他第二天有空没空。 ‍‍‍‍‍‍


于是就见面了,坐下来了,然后两个人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


我问他之后想做什么。


他先是告诉我,“我要去做一个好作品”,然后没多久,他就又说:“我想什么都不做,去开一家咖啡店。” ‍‍


我不知道他有没有留意到,他的话语常常都是相反的。


但我留意到了,因为不知道为什么,当他这么说的时候,我总觉得那是某个“我”在说话。


我问他赚多少算够呢。 ‍‍‍


他说现在都已经不少了, “但又好怕以后就只有这些了。”


真的,这话,我也对自己说过。 ‍‍‍‍‍


我跟他讲,我跟你说话的时候,常常有跟自己对话的感觉。因为那些相反的话,那些说完就像给自己脑袋敲上一锤的话,我也说过很多。


他没回应我上面那句话,只是像开启下一个话题一样:“你来找我就已经很好了。” ‍‍‍‍‍‍‍‍‍‍‍‍‍‍‍


那晚,在高速口下来后,我其实把车停在路边,大概十分钟左右。


我知道我已经如小贺所说的那样,把生活跟非生活的部分掀了起来。


那“部分”像一块为了让来往车辆不那么颠簸所放下的大铁片,它被放在高低不平的“路”之间,有车经过的时候,会造成很大的声响。但很少人会停下来,查看它到底掩盖了什么。


而我那天,却的的确确停了下来,掀开了那块“铁板”,检查下面到底掩盖着什么。 ‍‍‍‍‍‍‍


我看得很清楚,那里藏着什么东西。


但正如我说的那样,就算我能描述出来,它也很容易被轻而易举地否定掉。 ‍‍‍


因为间隙里的部分,它介于生活跟非生活。 ‍‍‍


所以只要一句“我没有”,“我不是这么想的”,“你想多了”,它的存在依据就灰飞烟灭。


但我知道,它很重要。


两种生活,或者说两段路,车辆过去的时候是造成巨大声响,还是悄无声息,就是由它决定的。


人们常常忽略它的存在,因为“目的地”是重要的,“路”也是重要的,唯独“间隙”不重要。有时候我分不清人们是真的看不见,还是刻意的避而不谈。


只是不谈,它也会找准机会展示出自己的“重要性”。 ‍‍‍‍‍‍


一开始是没人的时候,后来是晚上,再后来,是生活中的时时刻刻。 ‍‍


但我想说的不是间隙的重要性,而是我作为拥有“打开间隙”能力的人,深知“打开”后会面临什么事情。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以后还是少点做这样的事为妙。 ‍‍


这也是我对我的同类人的建议,


“如非必要,少打开,少查看,少关注。”


“因为打开之后,很多东西就变了。”



#


这是一篇我认为很重要的文章。因为它贯穿了我近期的创作,而且我想,它也会引领我之后的创作。


我很难解释清楚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也不太想解释。


##


考虑这篇推送的标题时,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更加具有“打开率”的标题可以用,但想了两三天,还是决定放弃。


因为我曾经试过这种事情,结果取了一个“题不对文”的“标题”,最后的结果是,我忘了我写过一篇很重要的文章。所以今天决定任性一些。


###


上次好多同学赞赏我,很感动,每次喝点什么饮料的时候,都会提醒自己,“这是读者请的”。


有很多人问为什么不是“维他奶”,好吧,不管了,还是回到“维他奶”上吧。


请大家踊跃请我喝维他奶,我也会请你们喝,晚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