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安猪的思考笔记
一个阅读者、旅行者、学习者和设计者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青年麻醉论坛  ·  麻案精析 | ... ·  4 天前  
医学影像沙龙  ·  收藏!大三甲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 ·  3 天前  
l 看齐 l  ·  最新研究!这一病毒可能趋向流感化 ·  3 天前  
l 看齐 l  ·  最新研究!这一病毒可能趋向流感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安猪的思考笔记

致遥远的同行者

安猪的思考笔记  · 公众号  ·  · 2017-09-22 08:45

正文

终身学习学校的招募发出来之后,不断有朋友问我: 你想找怎么样的人? 我回想了一下,通过了我们面试的朋友,大致有这样的“画像”:热爱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所反思,有长远的思考、不满足于解决问题式的学习,乐于分享、期待进入一个互相支持的学习社群。


进而又想,这个问题不是应该由学习者自己来决定吗?于是,我们为面试入围的学员们设计了一个“作业”: 给你未来的同学们写一封信 ,描述一下你对他们及这段学习旅程的期望。


我们陆续收到了学员们的作业,也在其中看到了他们的期望:


我希望,我们这样一个社群,能够真实地袒露自我,能够敏锐地感知问题,能够勇敢地回到现实。


朱清


又如:


我不清楚这里最终会被我们构建成一个怎样的社群。但是我觉得我会适合这里。因为,我首先是一个有好奇心的人。我喜欢各种新鲜的观点事物。所以大家在一起,我不害怕新的化学反应。甚至我期待这种新的碰撞。同时,我也是一个自律的人。一旦有了目标,我会严格执行。在大学期间,我也是因为这种自律而在学院出名(话说每天早上7点在自习室一定能够找到我,并最终获得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最后,我必须说我是热爱学习和创造的。如果一件事物只剩重复,我会毫不犹豫地放弃。


Amy


下面这一封信,来自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佳哲,他曾在北京的公益组织实习过,在云南做过两年的支教老师,目前在嘉兴一所学校教授科学、STEM和信息。在信中,佳哲呈现了一个丰富、立体的自我:热爱教育、渴望学习和成长、希望在教育领域有所创造。


我想,这就是我们终身学习学校要找的人。



致遥远的同行者


佳哲


大家好!


我叫王佳哲,来自浙江嘉兴,目前在嘉兴一所学校教授科学、STEM和信息,生是理科僧,心是酸文人。


看了大家的介绍,让我想起大学时曾经加入过的一个叫“理想国”的线上组织,都是五湖四海有故事或者讲故事的人,天性中的好奇心和折腾欲似乎总让我一再地与这样的组织相遇,理想国、706青年空间、大未青年、五道口真人图书馆、新公民计划、罗辑思维会员、美丽中国等等,贴出这些只是为了可能的一句“噢,我也接触过哎”。


然而经历这些之后我有反思,自己的收获和成长,是否只限于长见识,看起来高大上的社群很容易变成一群高谈阔论者寻求回声的场合,以及眼高手低者蹭便宜的班车,坦白讲,我也曾是一员。


来到这个还没正式确定叫什么名称的终身大学,是对自己的一个宣誓, 我要做一个有产出的学习者,有反思的创作者,像我所认识的安猪等人一样,做好的产品,做有质量的产出。


目前本人的业务板块有两个方向,一是自身的专业(草业科学)相关的自然教育、博物学方向,二是与之相对的科技STEM教育方向(正在教授3D打印),两者的承载便是我低龄段(小学一年级)的科学课和高龄段(七八年级)的STEM课,一个偏体验和感性思维(虽然专业是理科),一个偏问题解决和理性思维,想想也很有意思,就像我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完成跨越十年的诗集整理一样。


与此同时,我还试着顶着学校的压力开设基于心理学和哲学的自我认知课程《认识你自己》(因为跨年级可能会被取消),这是自己这些年对积极心理学、自然教育、营地教育、戏剧教育等综合体验整合成的课程。


对我来说,最吸引我的关键词应该是成长,由成长想到学习,由学习想到教育。


若是细分下去,我眼中成长的维度包括三个:1、自我认知(管理);2、人际交往(管理);3、自然与社会(影响)。


也就是根据与自我的距离划分的三个同心圆:自我、他人、自然(坦白讲,再细读似乎距离有待商榷,他人未必比自然更近)。


曾经一度以为自己喜欢自然动植物甚于人,但如今从自己看的公众号、书籍上面得出,我喜欢的还是人,对人心理的好奇多过对地球上植物的好奇。这并不算转变,更多是发现,那时候喜欢生物,一部分喜欢源于里面投射的自我。


我想解决的问题,便是为普通人,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更宜人、更科学的方式去提升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 ,或者说,消遣孤独,更好地服务于个人目标,发现自然和社会的美好。


蛮喜欢魏坤琳教授在开智大会上的分享,创造者的四个原则与各位共勉:


  1. 坚持跨学科

  2. 坚持内在动机

  3. 坚持以输出来学习

  4. 坚持用技术解决问题


理想与现实还有差距,也许宣誓只能代表自己尚未成熟,但毕竟这是一份自我介绍,所有过度的渲染都可以用真诚的表达欲来注解,包括大三时候在理想国写下的这段自我介绍:

父亲教我责任,母亲教我善良,是我版图上的长江和黄河。


老人和老姐更是命运的馈赠,关于未来可能的隐喻。


蒙田教我诚实写作,铁生教我自我对话,小波教我把玩人生,他们是我文字鼎下的三足。


村上和麦卡勒斯告诉我,孤独是宿命;青春写手陪过我成长的寂寞时光。


旁观多少生活和故事,依然相信爱情。


《第七封印》向我展示了两种人生选择,理性的寒冷和感性的温暖。


《地球公民》里有我难以释怀的道义两难,《三体》中看到科技和人文的映射。


LOHAS主义激起我异类的坚定,苏打绿唱出我温和的叛逆,拜伦懂我脆弱的坚强,爱因斯坦认可我奋斗的意义。


命中的良师相信我的文字,挚友说出可能的潜质;责任和喜欢导向教育和NGO,新公民计划满足我对公益的幻想,美丽中国提供了梦的一种具体形态。


无数精神往来的友人,无论死的活的,故事里故事外,认识我不认识我,都是组成现在的我的精神夸克。


罗曼·罗兰一句经典奠定人生主题:


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以上,与诸君共勉。


本人于学校办公室


2017.09.20



关于终身学习学校


我正在创建一所 在线的终身学习学校


说到终身学习,我们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在离开学校后持续保持学习”,至于学什么,怎么学,没有人能给出更具体的描述。我认为这样的定义糟糕透顶,是典型的用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


终身学习和传统的学习(特别是学校的学习)有什么不同?


传统的学习像建造金字塔,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都是固定的,你需要的只是精确地执行。而终身学习更像发现新大陆的探险旅程,一切都是模糊的。你只有一个传说中的目标,一张并不完整的航海图,以及对自己那么一点点信心和冒险精神。然后你上路了,过程诸多波折,你不是在通过、而是在创造一条可能到达目标的路线。甚至目标也是不确定的,哥伦布的目标是印度,结果却发现了美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