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人设——你是浓人还是淡人?
从互联网广泛的讨论来看,浓人指的是热情似火,对生活充满动力和激情,情绪丰富到喜怒哀乐写在脸上。
网友@疏狂付离合 这样描述自己的“浓”:
我的情绪就像徘徊在冰与火之间,对待感情很难有平静的心态。我总是要么爱的撕心裂肺,要么恨的钻心刻骨,在0和100%之间反复拉扯。有人劝我要“中庸”和“平和”,但我想一旦心如止水,那个人也不是我了。
而淡人与之相反,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待任何人和事情都是淡淡的态度,看过世界的纷纷扰扰,淡人选择顺其自然,淡淡地活着。
如果说淡人是一杯香气飘溢的茶,那么浓人就是一瓶摇晃之后喷涌的可乐,充满着了情绪的能量。
其实这与MBTI测试中的“i人”“e人”有一定的重合,但浓人淡人依旧可以成为新的热门,实则反映出社交标签在现代交流中的作用。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标签效应了。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苏格拉底的核心哲学命题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德尔菲神庙上的话至今仍为年轻人所深思。
浓人淡人社交标签的背后,是大众渴望客观能够看待自己,也是关注自我内在需求的体现。
当我们身处社会之中,对于自我的认识无异于一根“定海神针”,但是如何认识自我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标签的出现填补了这份空白和需要。
日剧《校阅女孩河野悦子》截图
与此同时,社交标签帮助别人快速的认识自己,浓人自然就告诉对方我很热情开放,希望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而淡人则会表达出我需要一些距离来保持自己的节奏,冷淡并非讨厌对方。
这样能够更快实现对一个人的初步判断,减少社交的时间成本。
新的社交标签的出现意味着新的社交货币的出现。
营销学专家乔纳·伯杰指出,当某事物成为一种谈资,可供人们谈论和娱乐,并且参与其中可以使参与者获得更加时尚、更有品位等积极心理感觉时,这种事物便可称为“社交货币”。
简单来说,社交货币就是社交网络中流通的虚拟价值,通过分享和展示社交货币,人们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关注。
日剧《为亲爱的我致上杀意》截图
浓人淡人成为了年轻人社交平台上分享和玩梗的“社交货币”,或许你本来对浓人淡人的概念没有任何了解,但随着身边讨论热度的提高,你也会选择去了解一下,从而和身边的人有可以侃侃而谈的话题。
这正是社交货币发挥了作用。社交话题的增多,减少在社交中“没话题”的尴尬场景。
但需要打起警惕的是每个人都是复杂多面的,不能被单一标签所定义。
这种有些粗暴的二元划分也引起了网友的吐槽,如果我生活浓工作淡,那究竟算什么人?甚至笑称自己为不浓不淡的“浊人”。
长期习惯给自己贴上社交标签就如同“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种对于社交标签的迷信追求在我们通过社交标签认识自己和识别他人的同时,也容易丧失一部分的自我主体性。
动漫《跃动青春》截图
当你被确诊淡人时,平淡如水,“算了”“无所谓”“就这样吧”是淡人的口头禅,但与之对应的是过于淡然的态度会导致丧失争取自我权利的可能。
而浓人对生活和社交永远充满热情活力,这种亢奋的表达标签也会使得浓人失去静下来休整人生的机会。
当标签“过度”粘连在我们身上时,也会造成巨大的社交压力。
日剧《凪的新生活》中大岛凪在职场上察言观色,只是一味地讨好他人,永远挂着标志性的半永久微笑,被同事贴上了“老好人”的标签。
日剧《凪的新生活》截图
虽然这帮助她在公司表面上没有受到同事的排挤,还能够一起出去聚餐,但随之而来的不止是不断地帮同事处理工作,却只能获得同事的轻视和侮辱。
为了维护社交标签,人们会不得不做出一些不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这使得自我的主体性也随之磨灭。
但我们也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标签效应”,为自己选择一些积极的标签,这就需要用到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吸引力法则”,从而专注于自我成长。
借助吸引力法则:如何通过榜样改变自己
@往昔的喵🐯 ,感谢转载授权
今天给姐妹们分享一个有用的概念叫吸引力法则,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它强调我们所吸引的东西往往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密切相关。
对于我来说,这个法则有一个特别有效的方法:收集网络和现实生活中那些我未来想要成为的人的信息,我称这些人为我的“榜样”。
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这些偶像的各种特质和行为,我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会逐渐向她们靠拢,从而实现自我提升。
电影《垫底辣妹》截图
01 收集榜样信息的具体步骤
我的方法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这些“偶像”。我会阅读她们的书籍,观看她们的视频和听她们的播客。通过这些渠道,我能够深入了解她们的思考方式、工作以及人相处的方式、日常习惯、对未来的看法。
比如,有些榜样每天早晨都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她们会定期写作,并且保持积极的社交生活。这些细节信息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构成了她们成功的基础。
02 实践与运用
在收集了足够的信息后,我会把这些榜样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运用到自己身上。日常生活中,我会模仿她们的行为,调整自己的日常习惯。
例如如果我的偶像是一位成功的自由职业者,我会学习她们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处理客户关系以及如何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通过不断实践,我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日剧《垫底辣妹》截图
03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接触并学习这些榜样的成功经验,不仅能帮助我提高实际技能,还能显著提高我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下,能够成功执行某项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的信念或信心。
这种信念决定了我们是否愿意启动和尝试,以及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选择退缩还是迎难而上。很多时候,当我们说“这事儿我做不到”,并不是因为客观上真的做不到,而是因为缺乏实现它的信心和信念。
04 重要性
自我效能感就像是一个人的电池,当你处于满电状态时,会感觉自己无所不能,有动力去尝试和探索新的事物。相反,当你的自我效能感低下时,面对任何挑战都会感到畏惧和无力。
这也是为什么别人的成功经验能够如此有效地提升我们的自我效能感。特别是当这些成功者和你有相似的背景或经历时,他们的成功故事会让你相信:“如果她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我平时分享一些大女人事迹目的也是想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从榜样身上找到充实内心的力量,朝着成功的大女人前进!
总结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可以应用于职业发展、健康管理等各个方面。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吸引力法则,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版本。
日剧《周日晚上左右》截图
来源:豆瓣时间(ID:doubantime)
图源:网络、unsplash
与其让各种“标签”定义自己,不如主动展现真实的自我。如果你也在“社交标签”中迷失了自我,想要寻求积极的改变,不妨加入壹心理【心理学交流群】。
在这里,你可以免费学习心理学知识、观看大咖直播,提升思维认知,专注于个人成长;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展“高质量”社交;还可以免费领取【1V1心理职业规划】,0基础入行心理行业,掌握新的职业技能,提升自我效能感,蜕变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