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推进 三区同创
乌海市“三个一体化”打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乌海样板”
近年来,乌海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抓手。以督导评估为着力点,“市域推进、三区同创”,全链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学校在办学条件、内涵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提档升级,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了“新优质、高质量”的市域教育品牌。2024年,乌海市成为全区首个全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认定的地级市。
一体化落实“四个强化”工作举措,实现高位引领
强化顶层政策设计
,
乌海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23年率先启动全域创建,各级领导关心支持教育发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落地,市教育局制定《乌海市一体化推进全市义务教育扩优提质若干措施》等“六个一体化”举措,搭建起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的“四梁八柱”。
强化主体责任落实
,建立“党政合力+政府主体+部门联动+教育落实+纪委监委全程跟进”的工作格局,通过党委、政府包联学校,实现教育投入、规划、用地、设施、人才、待遇“六个优先”。
强化市域整体联动
,市、区两级发改、财政、组织、人社等部门协同配合,优先规划教育发展、安排教育投入、引进教育人才,公安、市监、卫健等部门协力维护校园安全。市纪委监委助力教育部门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问题。从而打破三区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创建壁垒,形成“市区一体联动、三区比学赶超”的创建氛围。
强化教育督导改革
,组建市级教育督导专家库及核心团队,建立“校内督学、专家督学和社会督学”三支队伍,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督导体系,实现全链条督导评估。
一体化突破“四个重点”,优化资源配置
重点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
,
科学调整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开展“新建一批、帮扶一批、提升一批、扩容一批”行动,新建、改扩建、撤并5所中小学,区域、校际差距显著缩小。
重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实施“优质+薄弱”“城镇+乡村”一体化建设行动,成立3个“紧密型”和若干个“联盟型”义务教育集团,主城区19所学校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大校额和大班额问题有效解决。
重点推进优质师资配置均衡化
,推进名师、骨干教师跨区域交流轮岗,交流轮岗骨干教师数占比高于25%。实施“阳光教师领雁行动”、“银龄助教提升计划”和校长竞聘上岗制度,每年安排近3000万元发放绩效奖金,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积极性。
重点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
,统筹扶贫、惠民政策,构建教育资助、控辍保学等制度机制,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划片和免试入学实现100%全覆盖,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
一体化探索“四个层面”内涵建设,凸显地区特色
打造市域名片
,
以书法书香为载体,挖掘中国书法城文化优势,连续14年推广书法教育,全市90%的学校建立书法基地,各类读书活动蔚然成风。
开发“一区多品”
,各区在美育、劳动教育、体育方面形成多个品牌,打造“六大节”品牌,开发“走遍乌海”五色研学课程,五育协同育人效应不断放大。
深化“一校一品”
,依托特色教育资源,打造鲜明的校园文化。如团结小学以“办一所让城里孩子羡慕的乡村学校”为宗旨,海区九小以“让每一个乌海建设者的子女享受优质教育”为宗旨,学校内涵建设向纵深推进。
深化评价改革
,摈弃片面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高中分招向薄弱初中倾斜,推进“小、初、高”三个学段增值评价全覆盖,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下一步,乌海市将按照教育强区建设部署安排,围绕建设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深入探索“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以实际行动开创教育强市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