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传真经
最全最新的新闻传播考研资讯,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新传真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幻世界SFW  ·  新刊速递 | ... ·  3 天前  
乌鸦预告片  ·  刺杀美国总统!漫威可太敢拍了! ·  5 天前  
乌鸦预告片  ·  刺杀美国总统!漫威可太敢拍了! ·  5 天前  
科幻世界SFW  ·  《消防员》:致敬烈火逆行者! ·  6 天前  
科幻世界SFW  ·  科幻江湖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传真经

【柠七研论】18新传考研弹幕不一定会考,弹幕文化可就不一定了!

新传真经  · 公众号  ·  · 2017-07-28 17:28

正文

谢谢你复习时间这么宝贵还打开这篇推文,打开了就一定要让你有所收获!

柠七研论

弹幕文化



不是高频考点,真经团不挑。


本期分析B站“弹幕文化”形成的原因

不要以为

小众的,潮流的知识点

不会考

还记得

有个学派

专门研究文化的吗?



前行中的B站

最新动态

(钛媒体)上周末,魔都41度的高温也并未影响那些成群结队奔赴BML(Bilibili Macro Link,即B站主办的线下演唱会)现场的B站铁粉们。


这是B站办演唱会的第四年,虽然正式的演唱会只有一个晚上,算上白天的漫展,整场活动的时间长达三天,累计参加的观众已经超过10万人


此前B站风波

7月12日晚,Bilibili(B站)平台上大量日剧、美剧、英剧、泰剧、印度剧、挪威剧等海外影视资源被下架,页面显示“已失效”;

7 月 13 日晚间,B 站通过官方微博对大量影视剧集突然下线一事做出正式回应。

B 站表示,主要原因是正在进行网站内容规范性审查,在审查期间,部分影视剧可能出现无法访问的情况,结束后合规的影视剧将逐步恢复上线。网站内影视剧之外的内容不会受到此次审查的影响。


提起B站总是和弹幕,鬼畜,二次元这类词语分不开,弹幕最初只是在小范围的视频内出现,

 源自日本弹幕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动画),国内首先引进为AcFun(内容大众多元) 以及后来的bilibili(新生的二次元向弹幕网)。作为亚文化的标志符号,“弹幕”现在已经出现在土豆、爱奇艺等多个主流视频网站上,甚至走进了大学课堂。


从亚文化群体走进大众视野

弹幕为何受到年轻人喜爱?


弹幕文化形成的原因

互联网后现代的语境下,缘起于二次元的弹幕在发展中慢慢开始了其主流化的进程,弹幕群体的产生离不开其社会文化背景,青少年在抵抗其父辈文化的同时对技术的追求,以及通过技术释放生活学业的压力在虚拟世界求认同感的心理需求。


1

后现代的图景:历史感、主体的丧失  


作为“现代”一词的后续,“后现代”出自于的《欧洲文化的危机》文中,1917 年德国哲学家鲁道尔夫.潘维兹所著。

“后现代”指的是 1917 年虚无主义潮流下的西方文化。认为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无限多解释可能性,这样,文本就不再是书面意思和作者眼中的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读者反映和解释。

 “不确定性”成为美国后现代理论家易哈卜.哈桑口中关于现代性的基本性特征,不确定就导致了模糊性、间断性、弥散性、多元性和游戏性等一系列解构而不是建构的表达。


这与弹幕文化产生的网络环境异曲同工。


其解构传统、张扬个性、反讽权威的自由精神正是弹幕文化的表达的中心。詹姆逊的分析归纳中,后现代主义显示表明出这样的特点:深度的削平;历史意识的断裂;主体性的丧失和距离感的消失。我们从以下几点分析。


历史感的消失

 “以古鉴今,以史明镜”,历史的意识是人们对自身和历史事件的了解,通过对以前的了解能直接影响到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个体的历史感在人身体中表现更多为一种“记忆”,群体与此不同,他们的历史感表达为一种文化。但是后现代时期,历史感被丢弃了。


人们关注的更多是当下,认为“当代社会系统开始渐渐丧失保留它本身的过去的能力。开始生存在一个永恒的当下和一个永恒的转变之中,而这把以前各种社会构成曾经需要去保存的传统抹杀掉”认为历史规律是借助权力话语虚构出来的东西。  


如同福柯在《词与物》中说的“人之死”,是某种知识形态或者体系的消亡而不是作为生物体的人类的死亡,“人”的概念是十八世纪末进入学科的,从那时候起“人”不断被现代科学所构建、所强化的同时也不断的消解、解构。

米歇尔·福柯(法语:Michel Foucault),法国哲学家和思想史学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他被认为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但也有人认为他的早期作品,尤其是《词与物》还是结构主义的。


传统评论在对整个电影、电视剧在情景历史感之中进行评论,对故事情节,主题内容以及时代背景的评判好坏,但是与传统的评论不同,而弹幕的世界里后现代则根植于弹幕这一模式之中,弹幕的本质就是拒绝历史感,从单个画面进行评论,不用联系上下文,甚至割裂一个画面内不同东西,进行无厘头的解构与建构。


集体狂欢带来主体的消失

大多网络讨论,其数量之多、参与之广、影响之大,都呈现出了一种“网络狂欢”的景象。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意图表述构建中自由、平等的世界,与现实中官方、严肃隔绝,用世俗和生活化的语言进行宣泄从而形成一种人人可以参与世界,“狂欢理论”体现出强烈的防抗意识和主体意识。


弹幕中的“奇观”的制造来自于各种“排队”(同样文本的刷屏)和无意义的符号所组成有意义的图形。这就需要网友的参与和即时互动。情绪的狂欢带动着意义的消解与建构,改变原来的意义或增加新的见解。


恶搞销蚀权威、触动眼球的内容和离今叛道的现实、展现自己的反叛精神融合了网络世界娱乐至上的大众心理,也是后现代文化的精神体现。



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不断增长的精神压力,文化工业的发展,雷同和抄袭也造成了审美的疲劳,网民越发的需要心理的宣泄和感官的快感来逃避现实的压力。


对于他们来说,曲折深奥的真理和各种抽象的理念是枯燥乏味的,满足个人的欲望,特别是随着社会激烈变动而不断改变的个人欲望显然比追求真理更重要。

2

青少年:技术颠覆与反叛


亚文化越来越有能力对抗大众传媒对他们的指责,有了廉价的技术与权威或者大多数人所代表的文化交流成为现实。


弹幕的资深使用者通过个人编写的脚本语言提供花样的弹幕形式,透明度、定点出现、消失以及速度的调节不仅让整个弹幕的“可玩性”增加而且满足了年轻人“倒腾”的需求,一切都是那么趣味盎然。


弹幕的技术因素除了年轻人掌握新技术的本能和求知欲以外,作为弹幕文化群体的一员要获得认同除了文化资本的积累以外,视频技术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专业弹幕网站上视频来源和主流的购置版权不同,来自于“up 主”自己的上传和外链,很大一部分高质量的内容来自于用户自己的制作和剪辑。

粉丝数5.9万的UP主“你爸知道吗”上传的自制鬼畜视频《【SNH48】少女偶像教你学说中国话》


 弹幕技术一开始就含有着亚文化的因素,为了争夺其团体的话语权,通过对新技术的把握和创新补偿其在主流文化中的边缘地位。


3

代际:权威丧失和认同缺失


亚文化群体必须依靠“风格”才能表达出自己的集体认同,区分“圈内”和“圈外”的差异,粉丝文化、ACG 文化等迅速发展填补了这一空白。


弹幕的发展将今天的青年亚文化与以往的亚文化的差异性拉得非常大。新媒体时代的亚文化现象更多的是作为“生活方式”而不是某种形式的聚集地和风格化。


弹幕作为一个亚文化聚集地,距离不妨碍亚文化群体(如 ACG 爱好者)的交流,通过交流“吐槽”,自觉维护着该群体的规范和对自身的认同。青少年广泛的认同危机带来了亚文化在青少年群体大肆传播。


青少年自我认同危机在这一时代的背景下,主要表现出内心的焦虑,自我认同的困难和生存的无意义感。例如,网友在知乎上回答“为什么经常上 B 站(Bilibili)的人会有很高的优越感?”说道:


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说道,童年是印刷时代人类创造的概念阅读能力限制了儿童获取知识的途径,大人有责任传递知识、价值观等,而从电视开始的影像时代到现今的网络时代更是冲击了少年和成年的边界,造成了童年消逝。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涌现出大量的困惑与不满,青少年由于在独立思考、判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有来自社会的压力。从某种程度来说未成年在学校停留的时间过长,与过去不同的是从 6 岁进入小学以来长时间的校园生活、学业压力、同龄人的相互影响让反叛精神快速传播。


压力大的现实生活中不仅缺乏疏通的渠道,反而心理压力聚集的越来越大,于是相对自由无界的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打破传统和现存规则的媒体平台,弹幕就是其中的一种平台。


亚文化环境里成了他们能够打破现实权力体系的渠道,去中心、匿名化的网络,没有人在意你是否有钱、是否有权、如果你不愿意甚至都不知道你是男是女,相貌丑陋或者英俊,在亚文化风格化的世界中,你付出多少努力,就能获得多少荣耀,这和知识背景紧密相关。 

 

 • end • 

编辑 | 柠七

图 | 网络

新传真经

成功,传播与生活

Der Sieg, Die Kommunikation, Das leben 


熟悉真经团的同学们应该都记得每周五都是KZ先森的《真经访谈》对话大咖,但是今天TA出了点意外,并且留了真(mei)情(lian)流(mei)露(pi)的话给同学们……

大家千万别在柠七的评论区问候TA,不然把他给嘚瑟的(白眼)


近期热文链接(点击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