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山东大学
你好,这里是山东大学官方公众平台。新鲜校园资讯、权威热点新闻、重要讲座通知、贴心生活服务……关于山东大学,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关注我们,更多惊喜等你发现!凡我在处,便是山大。有你在时,那便是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铭记历史 | “九一八”,兰大青年有话说 ·  2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兰大学风故事 | 追寻·陶景侃 ·  2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点击查看你的军训进度条 ·  5 天前  
华中科技大学  ·  从名家口述中探寻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史!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山东大学

百年山大,群星璀璨(五)

山东大学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6-10-08 15:16

正文


名流辈出,群星璀璨的山大,在三十年代的风雨飘摇中自有文化之激荡,在五十年代有八马同槽、盛极一时的辉煌闪耀。大学乃大师之谓也,大师之思想,实为大学文化之载体。这些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大师,是山大文化的精华所在,使其能够传承百年而愈加厚重。



两任校长,蜚声杏坛——赵太侔





赵太侔(1889~1968),又名赵畸,山东益都人。两度出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解放后,任山东大学外文系教授。1958年,学校自青岛迁济时,他留任山东海洋学院教授。

赵太侔先生于1932~1936年、1946~1949年,两度出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虽然时间都不长,但对山东大学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多方面的建树,曾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受到教育界的佳评。


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都是中国形势急剧变革的时期,赵太侔顺应时代潮流前进,不愧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东北三省。国立青岛大学师生激于爱国的热情,民族的义愤,组成请愿团奔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出兵抗日,收复失地。校长杨振声对此以“惩之学生爱国锐气受挫,顺之则校纪国法无系”,电请辞职。1932年春,教育部指令国立青岛大学进行整理,同意杨振声辞职,任命赵太侔为校长,并将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


赵太侔先生接任校长后,文、理两院合并为文理学院(不久仍分开),取销教育学院,在济南设立农学院(暂不招生),筹建工程学院(1933年成立),由杜光埙任教务长,,其他教学组织负责人基本未变。除坚持杨振声的“兼容并包,学术民主”的办学方针外,他加强学校下述四个方面的建设,并身体力行,做出成绩:第一,建立阵容整齐、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第二,建立以教授为主体的校务委员会和各种专门委员会,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实行教授治校;第三,撙节行政开支,添置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第四;培养严谨勤奋,基础扎实,敢于开拓的优良学风。


抗日战争中,国立山东大学内迁至四川万县,旋即奉令停办。八年抗战胜利后,1946年2月教育部批准国立山东大学仍在青岛复校,任命赵太侔为校长,再长山大。此时复校工作千头万绪,百废待举,他独具创见地抓住四个方面急待解决的问题:收回校舍、系科设置、延聘师资、全国招生。


解放后,赵太侔先生任山东大学外文系教授。1958年山东大学奉命迁校济南时,他表示愿留青岛。在山东海洋学院任外语教研室教授、院务委员会委员,还任政协山东省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及民革山东省常委和青岛市副主任委员等。晚年致力于汉字改革的研究工作,写有《汉字改革方案》、《汉字新法打字机拟议》等文稿,受到国务院高等教育部、文字改革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批语有:“目标扼要,值得鼓励”,“认识正确,应予协助”等等。



学林仰重——冯沅君




冯沅君(1900~1974),原名淑兰,河南唐山人。1947年始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山东文联副主席、妇联副主席。

冯沅君先生能在学术上卓有建树,成为一代宗师,有六个字似可概括,即:勤奋、严谨、谦虚


先生青少年时,有才女之誉,且有父母庭训,名师启迪。但是再聪明,客观条件再好,如果自己不勤奋,到头来仍然是碌碌无为。在做学问上,要想有所作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是昙花一现,是需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万万不可投机取巧的。先生写词曲史不是靠粗看宋元明清的诗词与散曲,而主要是靠背诵和领会透词曲,以及阅读大量文献后才着笔的。先生年轻时代所以能写成具有一定深度的词曲史,是先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结果。


先生在治学上另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严谨。正如人们所常说:文如其人。先生为人是很严谨的,所以先生的著书、教书,乃至平素写一篇发言提纲,写一张纸条,也无一不是工工整整,认真不苟的。翻看先生遗存的手迹,都是端正耐看。这就说明先生的严谨表现在各个方面。先生著述的《古剧说汇》,是最能体现先生中年时代治学严谨、精细的代表作之一。


除了勤奋、严谨,先生在治学上还有一个最突出点是谦逊。一部约30万字的《古剧说汇》,无论考证什么,总是少定多疑,不把推得的论断说到了极端。一般地说,这是符合考证文章特点的。因为既是考证,就是从未知中求得已知,就必须态度很谦虚,进行耐心探索,从一点一滴的材料中下功夫。在这一点上,解放后,先生所写的《王实甫生平的探索》,就更典型。先生不掠他人之美,原原本本摆出他人已有的成果,然后再根据自己所见到的《商调集贤宾》散套,“给王实甫的生平画个轮廓”。而且说明一者因为掌握材料不多,所画轮廓未必就准;二者这个未必准的轮廓,还是“依赖着这些年来古剧研究者的共同劳动”。这是何等的谦逊!


“大智若愚”,真有实学者并不自矜,先生无论治学或日常与人谈话,总是冲和谦逊,彬彬有礼,令人望之可亲,即之也温。先生的声望日隆,学林仰重,是靠自己的道德文章赢来的,是靠谦逊、严谨和勤奋治学得来的,是靠踏踏实实为党为人民工作得来的,而不是靠其他。


先生人虽去,而留给世人的精神遗产却是与世长存的。



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





萧涤非(1906~1991),江西临川人。著名文学史家、杜甫研究专家。1933~1936年曾在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1947年重回山东大学,历任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唐代文学会会长等职。首批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萧涤非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唐代文学专家。萧先生对杜甫的研究,成绩尤为卓著,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先生在文革前曾担任过山东省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副教务长、中文系主任等职;文革后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顾问、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史哲》编委会副主任。一九八二年被推选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


萧先生于一九〇六年出生在江西省临川县茶溪村的一个穷秀才家,幼年失去父母,靠大哥和堂叔抚养成人。清华大学毕业后,先生以优异成绩免试入该校研究院深造,享受学校助学金。一九三三年,先生又以名列第一的成绩毕业于研究院。从此,先生辗转任教于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联大等高等学校,一九四七年回到山东大学至逝世。


先生的著述有《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读诗三札记》、《解放集》、《杜甫诗选注》、《杜甫研究》,校点《皮子文薮》,并参与主编高教部委托的《中国文学史》,此外,还有部分论文和诗词创作散见于各地报刊。《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先生在研究院的毕业论文。这是一部富有创造性的文学史,曾受到他的导师、著名学者黄节的称赞,说他“知变迁,有史识;知体制,有文学;知事实,有辨别;知大义,有慨叹,此非容易之才”。《杜甫诗选注》倾注了先生巨大的心血,它以选目完备,考索翔实,注释精当,新意迭出而著称,几十年来一直被广泛誉为海内外最好的杜甫诗选注本之一。先生学识广博,功力精深,治学严谨,辞章优美。阅读先生的学术论文,实是一种艺术享受。


 

内容来自《百年山大,群星璀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理/张子钦

编辑/武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