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域、城镇、人物、企业都有更名的传统,这些不断变化的名称,往往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在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所以许多事物更名的时间与时代背景值得关注与研究。
2008年3月11日,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
我们处在一个发展、进步的时代,计算机从科研成果,从军事应用,逐步渗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在
40
年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一批有大有小的无线电厂,从做收音机、扩音机、做器件和仪表的工厂,转过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尝试生产电子计算机。在手工作业的年代,能够做到生产了
100
台、3
00多
台计算机,最终这批无线电厂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接连更名为电子计算机厂,预示着一个新的行业出现,也标志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这些工厂比较知名的有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北京无线电三厂、天津电子仪器厂、苏州无线电厂、杭州无线电模具厂(更名计算机外部设备厂),除了天津电子仪器厂是拆分出一半,另组工厂命名天津电子计算机厂之外,其他地方的无线电厂多是直接更名电子计算机厂。
1979年,上海无线电十三厂,提前2个月完成全年生产任务。
计算机是重要的技术设备,从工厂生产就开始严格管理。
1973年,性能优越的DJS-131集成电路计算机,他们生产了334台,本文提到的TQ-6计算机生产23台,贡献卓越。
上海无线电十三厂更名为上海电子计算机厂,是计算机行业里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40
多年过去,不知道是相关工厂的自我行为
,还是当年第四机械工业部领导的意思?可是在领导们的回忆或者是《中国计算机工业概览》里都没有提到。遗憾的是,这些工厂的更名时间也很少被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厂区
当然根本的证据,是要看工厂的档案。本人询问了上海长江计算机(集团)联合公司(早先是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局主管),答复是在集团档案里面没有找到上海无线电十三厂更名的记录。
我得到一册《上海电子仪表工业志》(
1999
年
9
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细读之下
,对于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的更名叙述不详,时间多有冲突。
感觉做史志的人员要尽可能将原始数据保留,否则,一个疏漏就会让后人如同“考古”研究一般寻找各种资料来证明,甚至错误理解历史。
1
,《大事记》说
1979
年工厂更名
在《上海电子仪表工业志》书里的《大事记》:
1979
年
3
月。
上海电子计算机厂
生产的
DJS- 131
小型多功能电子计算机,参加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出。(
34
页)
从此处看,上海无线电十三厂更名,应该是在
1979
年
3
月之前。
2
,
全国
TQ-6
机应用交流会代表
(
1979
年
8
月
大庆)
代表名录中有
上海无线电十三
厂
的如下人员。
副厂长蒋世镛、供销科长张在田、质量科长卢于述、计划科长朱鑫耕、朱永龙(质量科)、赵东风(情报资料)、王绵兰(软件)、沈芝兰(外设)、邱
峰(交换器)、唐永生(运控)、许名鹏(内存)。
会议文件准确注明是“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就是说,到
1979
年
8
月,工厂并没有更名,应当可信,这就
否定了上一条的表述
。
1979年8月,TQ-6计算机交流会-大庆,照片和代表名录由赵世发先生提供。
3
,《上海电子仪表工业志》介绍
1980
年更名
《上海电子仪表工业志》对上海电子计算机厂的介绍:
“
该厂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电子计算机,研制生产的工厂之一,其前身有上海无线电仪器厂
6401
新产品实施小组演变而成,厂址在胶州路
397
号,
1966
年
6
月
1
日建立上海无线电十三
厂,
1970
年,迁南京西路
1486
号,
1980
年更名为上海电子计算机厂
,是长江计算机(集团)联合公司的骨干企业。
”
(
371
页)1990年末,该厂职工1495人,其中技术人员609人,销售收入1.2亿元。这个介绍忽略了更名的具体月日。
4
,
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在《文汇报》做了广告
。
最直接的证据是
1980
年
5
月
27
日,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在《文汇报》上做了通栏的产品广告
。那一段时间里,在报纸上只见到该厂的这一个
“
大幅广告
”
,特别注明了
”
原上海无线电十三厂
”
,这家全国闻名的工厂,更名之后最紧迫的事就是要广而告之。因此工厂更名在
1980
年初,更有可能就在
1980
年
5
月。另一方面,
1979
年下半年,没有在《文汇报》《解放日报》见到该厂广告。
1980年5月27日《文汇报》(5版)上海电子计算机厂的广告。
1980年8月14日,新华社的新闻照片,已经注明单位是上海电子计算机厂。这是为石家庄电信局提供DJS-131计算机,用于电报自动转报。
大庆油田的TQ-6电子计算机(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