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刚过,初中生小齐像往常一样出门上学。在小区门口,他没像往常一样看到爸爸开车出来。等了几分钟还不见人,小齐跑回家,打电话给爸爸。联系上后,他又迅速跑到门口坐上了爸爸的车并顺利到达学校。
然而,小齐的爸爸陈先生虽然因为自己迟到很内疚,但对小齐表现出来的平静感到生气,他认为孩子应该表达不满情绪,维护自身权益。
孩子情绪稳定,是成长中的优点,还是隐藏的问题?应该鼓励孩子表达情绪,还是赞扬他们遇事冷静?
对陈先生来说,周一到周五的日常如同精准的时钟,每天6点55分,他下楼开车,送初中生儿子小齐上学。
为了节约时间,他会比小齐提前5分钟下楼,开车到小区门口。7点整,小齐会出门,花两分钟走到小区门口,坐上爸爸的车去学校。
上周四,当小齐到了小区门口,却发现空无一人。往常,爸爸的车总是会提前停在固定的位置。他看了下手表,时间还早,以为老爸的车被挡住了,可能在挪车。
又等了3分钟,爸爸还是不见踪影,小齐只能转身跑回家。
“妈妈,爸爸不在门口,打个电话问问。”一开家门,他就请妈妈帮忙打电话。电话通了,原来,爸爸的确是挪车花了些时间。
小齐再次回到小区门口。
当坐上爸爸的车时,小齐平静如水,仿佛刚才发生的一切对他来说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这份平静,却在陈先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波澜。在他看来,自己的迟到对孩子造成了不便,儿子理应表达出不满或是委屈,甚至可以质问:“爸爸为什么迟到?为什么让自己白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若无其事。
陈先生十分不解。
“你为什么不生气?”憋了一个白天,接小齐晚自习回家的路上,陈先生忍不住问道,“早上我迟到了,让你白跑一趟,你难道不生气吗?至少应该表达一下不满吧?”
他期待着儿子的反驳或是吐槽,但小齐却略带错愕地回答:“我没有那么容易‘红温’(指生气破防)。你肯定不是故意迟到的,一定是遇到了急事。我虽然白跑一趟,但回家打个电话也没花多少时间,而且上学也没有迟到,没必要生气。”
面对情绪稳定的儿子,陈先生却高兴不起来。“男生怎么可以这么无所谓?”在他看来,这是儿子对应有权益的漠视,男孩子要有真性情,该争取的就要争取,哪怕吵一架、打一架也没事,“遇到事情,这也无所谓,那也无所谓,长大了有什么用?”
陈先生把这件事发到了家长群。有家长支持他,认为适当表达情绪有助于孩子表达自我;有人站在小齐这边,赞赏他的独立与冷静,能够以平和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也有人担忧,孩子如果一直在隐忍,会失去表达真实感受的能力。
“孩子发现爸爸不在门口,马上上楼给爸爸打电话确认原因,这是一个积极的行动。”在浙江省杭州四季青中学心理辅导站站长王海芳老师看来,孩子情绪稳定是一件好事,值得肯定,相比之下,陈先生可能有些焦虑,“爸爸的焦虑可能源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他对孩子的淡定行为产生了过度的情绪反应。”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表达方式,有些脾气暴躁,有些性格淡然,其实都是自然、正常的。”王老师分析,小齐之所以能够冷静处理事情,觉得“爸爸迟到了”不是大事,在一定层面上说明了他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爸妈足够的支持和安全感。
王老师建议,家长在面对孩子时,需要先降低自己的焦虑情绪。比如家长觉得孩子动作太慢,会不停地催促孩子,在催促中难免会情绪“上头”,但这样的唠叨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很难有正向的行为产生。
如果孩子的一些行为不符合家长的期望,也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状态,尝试去理解他们,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想要改变或干预。
“如果家长希望引导孩子做出改变,那么必须与孩子同频,让他们真正接受,从内心深处愿意改变。”王老师建议,家长可以通过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等方法,同时认识到每个孩子成长的步伐是不同的,给予充分的耐心和理解。“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需要调整沟通方式,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