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构需求角度出发,短期30年国债交易盘风险偏好下降,保险还在观望,银行在二级市场参与30年国债交易的偏好也有下降,短期资金做多动力不足;但是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保险配置盘增量资金入场,有布局2025年收益的诉求,届时超长国债可能有波段机会。 近期30年国债表现明显弱于其他期限利率品种,近期30-10年国债期限利差持续走阔,截至10月25日利差重新回到20bp以上,我们判断30年表现明显走弱的核心原因在于:1)政策预期带动债市情绪走弱,交易型机构系统性降低久期仓位以转向防守;2)中央加杠杆取代地方加杠杆的趋势基本确定,长期国债供给压力增加,以保险等机构为代表的配置盘配置需求更大程度得到满足;3)保险资金转向观望,在增量之前大量入场之前等待更合适的参与机会。
2024年以来,30年国债的机构需求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基金和非银产品户前三季度波段增持,但是8月初以来呈减仓趋势。这反映以8月初为节点,在大行卖债、政策预期调整和信用债连续多轮调整的影响下,基金对30年国债的偏好发生了明显切换。从基金季报披露的重仓券种中30年国债规模变动可以发现,“固收+”基金在三季度末可能出于对冲权益市场风险原因重仓30年国债规模还不减反增,但是纯债基金均明显减少对30年国债的重仓,尤其是中长债基。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债基在小幅减持30年国债的同时还在大量减持信用债,卖债规模甚至强于2022年理财负反馈阶段。这背后主要反映了,信用低估值、高持仓的前期背景下,基金情绪偏弱,预防性规避潜在负债端赎回驱动的流动性风险。
因此,站在当下时点,债基的高风险仓位已有降低,在政策预期没有弱化的假设下,基金保守性策略可能延续;若后续会议内容超预期,债基资金恐慌性出逃导致急跌的概率也变小。
第二,保险三季度大量增持30年国债,但是进入10月份以来继续大幅增持趋势转弱。前期保险在费率调降落地前夕,保费收入有脉冲性增长,因此在8月份地方债发行放量以来,对地方债和国债的配置需求均同步增长,但是负债端脉冲结束后,迈入四季度负债端增长可能放缓。
同时,配置型险资可能在等待四季度更合适的入场机会,季节性规律上看11月中旬和12月底可能有配置小高峰,这部分资金大概率是对明年增量资金布局的提前抢跑;心态上看,近期债市慢熊叠加四季度会议超预期召开的概率较大,当前观望情绪较强。
第三,农商行四月底至三季度末波段减持,年初至今对30年国债已经转为净卖出。前期债牛期间,农商行受监管约束,系统性降低债券组合久期,后续再大规模入场的概率偏小;虽然银行信贷投放压力逐年增加、短期难以缓解,但是10年以内长债可以部分替代对于30年国债的需求。因此我们判断农商行可能小幅参与30年国债机会,但是较难大量增持。
因此,从机构需求角度出发,短期30年国债交易盘风险偏好下降,配置盘还在观望,短期资金做多动力不足;银行在二级市场参与30年国债交易的偏好下降;但是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保险配置盘增量资金入场,有布局2025年收益的诉求,届时超长国债可能有波段机会。
过去一周(2024年10月21日-2024年10月27日),机构行为主要线索如下:
交易盘:
1、 对银行赎回和对供给冲击的担忧导致基金大量卖出各类债券资产,对7-10年政金债的卖出首当其冲;
2、 非银产品户大量买入信用债和二永债,有逆势加仓的趋势,利率债参与热情不高;
3、 境外机构主要参与1年以下利率债和存单的机会,风险偏好不高;
配置盘:
1、 保险大量买入30年以上超长国债、10年以上地方债和存单,说明保险对超长债还是有需求;
2、 理财规模增长虽然有压力,近期对卖出二永债的情况有所抬头,但对短久期信用债资产的配置还在增加;
3、 农商行大量买入长利率债,主要是7-10年政金债,短久期和超长久期的参与意愿目前不是很强;
4、 “大行买债”还在进行时,过去一周国有大行大量买入3年以内国债;
5、 股份行主要买入1-7年政金债和3-7年地方债,其他债券以卖出为主;
6、 城商行主要买入存单,少量买入3-7年国债和政金债。
未来一周(2024 年11 月28 日-2024 年11 月3 日),机构行为层面值得关注的因素包括:
利多因素:
1、 理财还在持续买入信用债,短期可能不会逆转;
2、 保险托底超长国债;
3、 前期MLF大额投放和存款利率调降落地利好银行配债需求;
4、 存款利率调降导致存款脱媒,理财和债基规模压力缓解,利好中短久期信用债;
利空因素:
1、 未来一周是政策预期波动的关键窗口期,基金出于防守需求可能持续卖出长端利率债;
2、 银行年末赎回债基的预期不稳,可能导致债基对信用债的预防性赎回卖债需求出现;
3、 股市大级别上涨导致长利率债承压;
4、 “存款活期化”替代“存款脱媒”,债基和理财规模持续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