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个电影,叫《伯纳黛特你去了哪》,讲的是一个天才的女性建筑设计师,为了照顾家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成了小镇上的家庭主妇。这个建筑天才每天带着遮脸的大墨镜,带着头巾,跟地下工作者似的,就怕跟人寒暄。与小镇上的妈妈圈也是格格不入。交流最多的,是一个网络上的虚拟助手——这个虚拟助手最后还被证明是一个俄罗斯骗子团伙。她还经常偷偷去药店买抗焦虑药吃,还会出于职业本能,把这些花花绿绿的药丸放到一个玻璃瓶里,变成家里奇特的装饰品。
她丈夫不理解妻子的行为。一天,两人因为某事吵架,丈夫就找了一个心理医生,把妻子的古怪一五一十地说给心理医生听。心理医生断定妻子有适应性抑郁症,就跟着丈夫到她们家,让妻子「面对现实」。在心理医生的见证下,丈夫跟妻子说:
「我不认识现在的你了。就像外星人降临,把你用复制品替换了。我跟自己说,我不能跟她一起跳下悬崖。我还是父亲,是丈夫,是公司老板。我的老婆已经疯了,但是我不能被她拖下水。」
妻子听了很触动,说:「对不起。我确实需要帮助。我们努力调节,我们可以一家人一起去旅游。」
丈夫却在那儿摇头。原来心理医生已经跟他商量好了,让他带着女儿去旅游,而让妻子跟她去一个精神疗养院做治疗。
得知心理医生的计划,妻子自然愤怒万分。她恳请丈夫:
「对,我有问题,可是我自己能解决。我们能一起解决,根本不用这个外人。」丈夫却在那儿闭目摇头。
在妻子和心理医生之间,丈夫选择了站在心理医生这一边。妻子深受伤害,跳窗逃跑,开启了一条自我寻找之路。
在这个电影里,心理医生扮演的是一个反面的角色。当然了,如果是我,我肯定不会这么做。记得以前有读者问:
「我听了你的《亲密关系》课,觉得特别好,发给我老公听,可是我老公不仅不听,还说这些东西都是骗人的。我该怎么劝服我老公呢?」
我通常都是这么说的:「相比于劝服你老公,我觉得还是你放弃听这门课更实际一点。在我和你老公之间,你当然应该毫不犹豫选择同意你老公的意见。毕竟我只是个外人嘛。」
你看,我就是这么善解人意。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想问问你,假如你也遇到了电影里这种情况:你跟伴侣之间有越来越多的矛盾,你越来越疑惑她到底怎么了,这时候如果有个心理医生告诉你:你和Ta之间的问题是因为你的伴侣有某种心理问题(比如边缘型人格障碍什么的),而你的伴侣坚称Ta没有问题,Ta就是被你气的。你会选择相信谁呢?或者换句话说,你愿意相信你们之间的矛盾,是出于Ta自己的本意,还是某种心理疾病的使然呢?
前段时间我就遇到了一对这样的夫妻。他们因为经常吵架来见我。我问他们的矛盾是什么。妻子说:
「我老公经常跟朋友出去打牌,有时候打到半夜三更才回家。以前我还能忍,现在有了孩子,我就不能忍了。他每次出去打牌,我就在家等他。他不回来,我就不睡觉。他嫌我管得多,我觉得他不顾家,我们就经常争吵。」
丈夫却说:「当然我打牌也有问题。不过我觉得这不是我们的主要矛盾。我们的问题是我老婆自从生了孩子,就开始变得特别敏感,看什么都不顺眼。她以前有过抑郁症。我也咨询过医生,医生说,她这种情况,很可能属于产后抑郁。陈老师,你对产后抑郁熟不熟?」
还没等我回答,妻子生气地说:「不是这样的!我以前是有抑郁症。可是我早就好了。有段时间我们不是很快乐吗?明明是你不负责任,却还说是我问题!」
为什么这个丈夫不愿意相信他们的矛盾是他出去打牌惹恼了妻子,而更愿意相信妻子有抑郁症?我猜是因为,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跟妻子的问题。人一苦恼,会比任何时候都想要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而「妻子病了」这个答案,能让他有一个置身事外的安全的位置。这当然不是说,他就会对妻子不管不顾。也许他也愿意陪妻子看病,因为妻子生病而减少外出。可是,如果妻子真的是生了病才骂他,他至少可以不用把妻子指责自己的话当真,去做艰难的调整。
在咨询室里,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初家里的某一个人被认定得了某种心理疾病。慢慢地,你就发现,其实是家里所有人都需要他维持这个心理疾病,来让关系保持微妙的平衡。这个得病的人呢,有时候会接受,有时候会反抗。可就算反抗,也很难。
得益于心理学的科普,现在,我们对像「抑郁症」、「焦虑症」这种心理疾病,已经越来越熟悉了。经常文章说,我们的问题是对心理疾病不够重视。我倒是觉得,有时候我们的问题是对这些心理疾病太过重视。这种疾病概念的普及正在悄然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以前,当心烦意乱的时候,很多人会想:
我遇到了什么事?
现在呢,很多人就会想:
我是得了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