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场的来源有好几个,但主要包括主磁场、地壳场、外部变化磁场等。主磁场就是由地核的运动形成的磁场,对地球磁场的贡献在95%以上。地壳场是地壳各种岩石的磁性贡献的磁场,大约占4%。而其他类型的场源,如来自太阳和外太空的辐射,大约贡献了1%,可统称为外源场。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我们这里说的地磁场特指主磁场。
地球的磁场是一个磁偶极场,也就是说它也有南、北两极。但是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球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而且每年都在移动,有时候会漂移到中纬度地区,甚至南、北极也会发生倒转(即现在的地磁北极变成地磁南极,而地磁南极变成地磁北极)。这种变化往往是准周期的,时间并不确定。
在本次地磁极的漂移加速之前,地磁北极已经由西半球向东半球移动一百多年了,只是比较缓慢。在1900年,地磁极还位于加拿大,在北纬70°线上。之后一直到1990年之后,地磁北极在加拿大境内持续向西北方向移动,漂移的速度大约为每年15公里。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突然加速向北半球飘去,在2015年后达到地理北极点附近,今年正式进入东半球,速度大约为每年55公里,预计最终达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
在数百年前,人类就已经发现了这种地磁极漂移现象。宋朝的时候,中国古代科学家沈括就意识到地磁北极和地理北极是不重合的,指南针并不指向正北。到了17世纪左右,一批地磁观测站相继在巴黎、伦敦等地设立,同时也随着殖民者的脚步遍布全世界。这时候欧洲科学家就进一步发现,针状的磁铁指南针的指向与地理北极方向的夹角不是固定的,而是逐年发生着微小的变化。过去400年的记录表明,地磁北极在向西运动,而且时快时慢,具有准周期性。
根据考古资料(如人类烧制的陶土)或者火山喷出的岩浆岩的记录发现,在过去数千年里,这种形式的漂移已经发生了多次,大约数千年会转一周(地球是球体,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运动也会最终回到原点),但大多数时候北磁极都在北极点附近往复漂移,最靠南达到大约北纬70°。地磁南极也有变动,但幅度较北磁极要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