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有时候我会面对这样哲学的发问:
“你买了《XXX》?”
“我是买了《XXX》。”
“你就这么喜欢《XXX》?”
“也不是那么喜欢啊。”
“不喜欢你还买?”
“……”
或者:
“你买了《XXX》?”
“我是买了《XXX》。”
“那么烂你还买?”
“也不是那么烂啊。”
“也烂到一定程度了。”
“……”
于是,谈话结束,我很难解释我买这个游戏也许只喜欢它其中的20%,而且我可以忍受剩余的80%。在许多人看来,我买了什么似乎就等于我喜欢什么,我自己可不这么看啊。
我认为正常的理解是,一个人对游戏的喜爱和憎恶,就像对现实里任何事物的好恶一样,是很复杂的,完全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的,就像我这样骨子里不怎么喜欢韩国文化的人,也非常反感有人去乐天里搞破坏的行为,实际上这几天我还偷偷在网上给媳妇买韩国面膜,您说我算是什么人呢?但是人类往往喜欢标签化,喜欢把看似无序的现实归纳总结,然后简单化,所以我很容易被当成一个“育碧玩家”,而事实上我可能EA的游戏玩得更多——好吧,那我变成更下等的“年货玩家”了。
所以我有时候也很好奇,那些所谓的“任青”和“任黑”群体,他们本身是铁板一块,还是留给了外界刻板印象?他们对黑和吹任天堂的行为都那么敏感,还是被妖魔化了?那些针对《塞尔达:荒野之息》一边倒的赞美有多少是出于真心,有多少只是跟风而已?——不煽风点火,只是真心探讨啊……
在我的世界里,还从未遇到过100%会怎么样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