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整体外观 ©Mlee
△ 运河之窗夜景 ©Mlee
方案设计
UDG 有关工作室
EPC总包及施工图设计
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江苏无锡
建成时间
2024年12月
本文文字由UDG 有关工作室提供。
工业建筑是否以生产功能作为唯一导向?
工业上楼除了垂直的叠加外还应该再做点什么?
01
运河边的工业片区
项目是无锡市梁溪区首批工业上楼项目,规划建设一座集医疗器械研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产业服务中心等为一体的医疗器械产业园区,补齐梁溪大型高端医疗装备产业的空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成型,助力无锡市锻造“工业都芯”及高质量发展。
△ 位于运河之畔的工业上楼项目 ©Mlee
△ 项目与周边环境 ©Mlee
△ 建筑主体形象 ©Mlee
项目周边有京杭大运河、高铁、车站、码头,有各个时期各种规模的工业厂房,整个片区充满着一种混合的活力。我们希望新的建筑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能呈现出富有时代特征的风貌,促进整个片区的形象提升。
△ 原始场地 ©UDG 有关工作室
△ 周边工业建筑 ©UDG 有关工作室
△ 片区建筑尺度对比 ©UDG 有关工作室
△ 俯瞰场地环境 ©UDG 有关工作室
△ 建筑整体外观 ©Mlee
△ 立面局部 ©Mlee
△ 环形坡道和方形厂房 ©Mlee
△ 货运坡道 ©Mlee
02
基于场地的模式创新
医疗器械产业链由上中下游三部分组成:上游主要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中游主要为医疗器械制造,包括医用医疗设备、家用医疗设备、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和体外诊断设备等;下游主要为医疗机构、体检中心等终端使用环节。本项目定位为中游的器械研发制造,并提供相应的产业配套服务。经研究,除了部分涉及乙醇等液体的项目不能上楼外,大多数细分领域具备“上楼”条件。
△ 医疗器械产业研究 ©联创战略研究院
△ 遥望主城区 ©Mlee
△ 建筑街景视角外观 ©Mlee
在设计之初碰到如下困难:1)场地狭长,容积率较高,加上工艺和工期要求,难以设置传统的地下室;2)项目毗邻运河,有一定的限高要求;3)后期运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用更通用性的布局去面对未来的多种可能。
本项目定位为高精尖轻型生产研发产业园,投入会比常规的普通厂房高一点,经过研究,秉承“高效开发,模式创新”的理念,设计方和业主共同提出了一种新的交通模式,去应对这些困难:1)将部分客车停车置于屋顶,在生产单元的两侧设置两个单上单下的旋转坡道,这样虽然增加了坡道,但省去了地下室开挖的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2)基于坡道的宽度和坡度已经具备了中小型货车到达每层的条件,在建筑后侧设置货运通道,增加每层的货运可达性,加强了各层之间的联系,规避高楼层带来的价值下降。
△ 模式创新 ©UDG 有关工作室
△ 生成过程 ©UDG 有关工作室
△ 各尺度生产线分析 ©UDG 有关工作室
△ 生产单元分析 ©UDG 有关工作室
△ 货运通道分析 ©UDG 有关工作室
△ 建筑立面外观 ©Mlee
△ 园区内部场所 ©Mlee
△ 之形走道与朝向街道的休闲台阶 ©Mlee
狭长的基地中规划了两座厂房,西侧侧重于生产制造,东侧于配套研发,两者通过外墙联系在一起,呈现出富有机械感的整体形态。西侧建筑为6层叠加式厂房,每层分为两个单元,可分可合。面积、层高、柱网、荷载、疏散、防火措施等都在合理的范围之间,既符合生产线要求,也考虑减振隔震,可满足各种生产的要求;同时预留足够的货梯、卸货平台、设备管井。
东侧建筑紧邻道路交叉口,下部对街道打开,创造出积极的城市空间,为使用人员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休闲台阶,成为各种半室外活动的举办地。上部为面向运河一侧设计的运河之窗,塑造地标,进一步提升了整个片区的形象。由于采用了钢结构,项目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整体的建设。
△ 垂直交通分析 ©UDG 有关工作室
△ 立面外观 ©Mlee
△ 园区内部场所 ©Mlee
△ 玻璃幕墙的泛光照明 ©Mlee
△ 内透玻璃 ©Mlee
△ 运河之窗的工业质感 ©Mlee
03
从生产功能衍生出的工业之美
建筑希望体现出工业特有的美感,整体呈现出干净通透的现代气质,局部采用几何对比及材料对比,丰富视觉观感,避免过于“高冷”。不同部位的建筑材料与功能相对应,有不同的设计逻辑:主体采用间隔的铝板幕墙和玻璃幕墙,作为统一的基底元素,旋转坡道采用橙色金属漆,和橙色铝单板景框共同作为跳脱元素,在一片工业元素中起到活跃立面的效果,避免过于单一。
△ 幕墙系统分析 ©UDG 有关工作室
△ 建筑立面外观 ©Mlee
△ 玻璃质感 ©UDG 有关工作室
△ 朝向街道的立面 ©Mlee
坡道的圆弧在日光之下形成逐渐变化的光影,户外钢梯作为穿插物结合在其中,暖色与冷色形成对比,避免了过于冰冷的工业感。方与圆,冷与暖,光滑与粗糙,竖向与横向,随着人、车、货的流线在不断变换着。
△ 货运动线分析 ©UDG 有关工作室
△ 坡道尺度分析 ©UDG 有关工作室
△ 循环而上的坡道 ©Mlee
△ 局部材料 ©Mlee
△ 坡道内景 ©UDG 有关工作室
△ 时间和光影变化 ©Mlee
东侧的运河之窗,结合室内的展示研发等功能,采用T型精制钢立柱,横向不设横梁,面板采用全超白中空夹胶玻璃,形成通透敞亮的效果。
△ 运河之窗日景外观 ©Mlee
△ 沿街形象 ©Mlee
△ 飘浮与未来感 ©Mlee
△ 通透的运河之 ©UDG 有关工作室
各层的吊装平台结合立面景框设置,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也成为了造型的点缀物。各层货运通道采用不同颜色的质感涂料进行粉刷,有效提升了各层的可识别性,在标准化中用较低的成本实现了个性化,没有进行货运的时候,是每层良好的活动场所。屋面上的停车场,也是可以远眺运河景观的活动平台。
△ 吊装口作为景框 ©Mlee
△ 景框侧面效果 ©Mlee
△ 首层货运入口 ©Mlee
△ 空中卸货部位 ©Mlee
△ 颜色区别层数 ©UDG 有关工作室
△ 环通走道 ©UDG 有关工作室
夜景结合吊顶设置“第六立面”,进一步彰显了建筑的科技感和未来感。此外,各个角落也设置了各种尺度的架空、休憩空间,满足园区内人群使用。
△ 第六立面的泛光 ©Mlee
△ 转角开放空间 ©Mlee
△ V型柱 ©UDG 有关工作室
施工过程 ▽
△ 建造过程 ©UDG 有关工作室
△ 坡道施工过程 ©UDG 有关工作室
△ 台阶施工过程 ©UDG 有关工作室
设计图纸 ▽
△ 一层平面图 ©UDG 有关工作室
△ 三层平面图 ©UDG 有关工作室
△ 屋顶平面图 ©UDG 有关工作室
△ 立面图 ©UDG 有关工作室
△ 剖面图 ©UDG 有关工作室
△ 高层墙身构造详图 ©UDG 有关工作室
△ 多层墙身构造详图 ©UDG 有关工作室
△ 运河之窗墙身构造详图 ©UDG 有关工作室
方案团队:王谦、孙佳格格、陆逸、李思言、曾玉明、林磊、刘怡宁、朱厉、程薇
EPC总包及施工图设计: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总包团队:李笑强、肖泰、赵志龙、张小庆、李晓锋、邓龙君、朱时忠、李志良
咨询团队:李东辉、周靖、吕罡、江娟、宋罕宇、吴学义、彭磊、龚旭东、游杰、曹佳伟、张庆男、赖菲、王晓椰、钟璐
幕墙深化设计施工:江苏恒尚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朱占中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