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T时代网
解读信息时代的商业变革;以调查见深度;以商业故事见功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商业评论  ·  杭州父女卖钓鱼装备,年进账5个亿 ·  15 小时前  
FT中文网  ·  “米莱经济学”能否破解“拉美陷阱”? ·  昨天  
哈佛商业评论  ·  为什么企业必须为更年期员工提供支持? ·  2 天前  
哈佛商业评论  ·  新的一年,如何规划好你的职业生涯? ·  3 天前  
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  ·  春节期间的白酒行业:春晚忙植入,线下忙促销, ... ·  3 天前  
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  ·  春节期间的白酒行业:春晚忙植入,线下忙促销,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T时代网

卖29套房都无法填补亏损!又一巨头陨落

IT时代网  · 公众号  · 商业  · 2018-03-07 21:00

正文

作者|周松涛

来源|每日经济资讯(Netguancha)



打造一家巨头企业需要花费数十年时间,但要使其陨落可能只需要三年。


2月27日晚间,贝因美发布业绩快报,称2017年度亏损9.63亿元,即便此前已多次修正业绩,但依然无法获得部分董事和独董的认可,其股票也将迎来被“ST”的命运。


十年生死,成就品牌


1992年,27岁的谢宏揣着18万元收购了杭州一家已经停产的饼干厂,这家饼干厂就是贝因美的前身。1999年,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于2011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回首过往,看似一路坦途,但低头细看,尽是万丈深渊。中国本土的奶制品企业发展历程尤其波折。


2003年的“阜阳奶粉”事件,折了一部分奶粉企业;2008的“三聚氰胺”事件,更是折了国产奶粉大半江山。但幸运的是,两次危机贝因美都未牵扯其中,平安度过的贝因美,终于迎来快速发展机遇。


之所以能够躲过两次行业声誉危机,可能跟贝因美从一开始的自我高标准要求有关系。2001年,为了跟黑龙江的飞鹤、内蒙古的伊利、河北三鹿等一线奶粉品牌竞争,贝因美打出“ 国际品质,华人配方 ”的口号,虽然当时无法撼动一线品牌企业的地位,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获益匪浅。


受“三聚氰胺”事件带来的正面影响,2009年,贝因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7%,预收账款增长接近一倍,这也为以后的上市铺平道路。 2011年,贝因美登陆深交所成为A股“奶粉第一股”。


▲2011年,贝因美登陆深交所


坊间传闻,2011年哇哈哈宗庆后100亿祭出爱迪生奶粉的起因是,宗庆后在浙江的一个企业家论坛遇到了贝因美的谢宏,在得知贝因美已经销量已经达到40亿左右的时候,宗庆后心动并开始进入奶粉市场。


成功上市后的贝因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2009年的61.62%降至25.74%,创下历史新低。 2013年,贝因美的营业收入61.2亿、净利润7.21亿,业绩达到十年来的顶峰, 股价也一路走高,从2012年底的6.54,到2013年10月31日达到阶段高点26.21。


据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14年在国内母婴店和商超渠道,贝因美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三, 是前三甲中唯一一家本土奶粉品牌。


此后,不管是在业绩,口碑还是市场份额,贝因美都成功挤入奶企第一阵营。


由盛转衰,只需三年


但好景不长,成功上市的贝因美并没有迎来更进一步的腾飞。


2013年,贝因美创造了其成立以来的业绩顶峰,但自此以后业绩就像变了脸一样,净利润断崖式大幅缩水。


▲贝因美净利润走势,数据来源,Wind


查看贝因美的过往业绩,你不得不露出惊讶的表情: 上一年(2013年)还有7.21亿的净利润,但下一年就只剩下0.69亿,缩水达90%以上。


对于在2014年业绩出现如此大幅度下滑,贝因美将原因归为“ 收入下降导致利润同比减少”“公司为了巩固行业领先地位,继续加大市场费用的投入” 所致。


▲贝因美营收走势,数据来源,Wind


从贝因美的过往营收情况来看,从2014年开始,的确出现了营收下降的趋势,但也很难跟净利润的下降幅度相匹配。


然而,2015年贝因美的营业收入依然继续缩水。 财报显示,2015年贝因美实现营业收入45.34亿元,同比下滑1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3亿元,同比增长50.45%。


时间进入到2016年,贝因美的业绩进一步恶化,开始由盈转亏。


贝因美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实现营业收入18.3亿元,同比下滑30.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4.09亿元,同比下滑89.45%。


与此同时,贝因美预计2016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亏损3.8亿元至4.1亿元。然而,仅隔三个月,贝因美就发布了业绩预告修正报告,称将亏损调整至7.5亿元至8亿元。


三年时间,贝因美就跌入亏损泥潭。昔日的“国产奶粉老大”由此被冠以“乳业亏损王”。


渠道失误,股东相争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一家明星企业如此快速的跌入泥潭?关于贝因美的悲剧,人们早已议论纷纷。


一、渠道出现问题。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曾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坦言,“ 当下,贝因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渠道。 ”“ 这两年来,贝因美在渠道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一直没有调整好,而且它内部的销售团队各方面表现亦是很差。



据悉,贝因美在2013年后产品全线降价, 把降价的损失全部压给了渠道商,这导致贝因美跟渠道商的关系恶化, 以至于最后渠道商对于贝因美失去了信心。


“之前,贝因美在渠道上铺的产品比较多,而这些产品很多都快到期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贝因美需要把快到期的产品回收回来,一方面是防止市场上的这些产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宋亮说,“另一方面,则是担心扰乱市场正常产品销售的价格,破坏价格体系。而贝因美要把这些产品回收,就需要付钱,就会面临亏损。”


二、盲目的价格战。


在历年面对亏损的业绩时,贝因美给出的理由有出奇的一致: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增加市场费用投入。


但中研普华研究员谭小龙却认为,贝因美的亏损的原因不是它自身解释的那样来自外部,而是出自他自身。



在谭小龙看来, 贝因美业绩由盈转亏根本的原因就是贝因美不断的参与价格战, 并且还将降价的压力不断转移到渠道商手上,导致渠道商不断脱离,渠道商的不断减少让贝因美的销售额不断下滑。“ 为了刺激销量,贝因美反而在销量越下滑的情况下越降价,再转移给渠道商,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也就是说贝因美巨亏的根源就在这里。


此原因跟前面的渠道问题相结合,可以很好佐证贝因美是市场策略上肯定是出现的极大的错误的。


三、股东之前纷争不断。


3年前,也就在贝因美业绩大变脸时,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以18元/股的价格,耗资34.64亿元要约收购贝因美1.92亿股,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全球乳业巨头恒天然,与中国乳粉领头羊贝因美的结合,曾让市场看好。


但此后的发展却并没有给人带来惊喜,反而双方之间矛盾不断,随着贝因美业绩的持续下滑,贝因美、恒天然矛盾更是公开化,在业绩披露上也是给予公开指责和不信任。此时,市场上也不时传来恒天然企图收购贝因美的消息。贝因美还需时刻提防恒天然的收购。


这让急病乱投医的贝因美的战略制定上也频现昏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