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微信上写,由于今年本来资金就比较紧,加上去杠杆导致的很多资金要从银行表外回到表内,形成了对银行贷款额度的占用,有不少企业就算是有授信也拿不到额度。大家都知道,本来一些杠杆比较高的企业,其业务本身就是通过不断融资来维持现金流的,现在一下子没有新的资金进来,就会形成压力,要么卖资产,要么信贷违约。所以我们看到最近市场上不少公司,就连股票质押这种之前银行和券商做的比较多的业务都开始出现违约了。
比如说除了最近比较有名的创业板公司坚瑞沃能(300116),公告股东部分质押股票逾期/约定购回式交易违约/债务违约的还有金龙机电(300032)、神雾环保(300156)、天泽信息(300209)、迪马股份(600565)、美丽生态、国裕物流、中弘股份、德奥通航、大连机床、金盾股份、工大高新、千山药机、石大科技等等。
另外还有各种不同名目的逾期的,比如审计费逾期的*ST华泽,应收账款逾期的华信国际等等。
涉及到股东股份被冻结的更是比比皆是,比如荣华实业、红阳能源、大连控股、天业股份、恒康医疗、顺威股份、天泽信息等等。还有股东持有的上市股份已经或正在被司法拍卖的,比如华东数控、全新好、凯瑞德、珠海中富、盈方微、中科云网等等。
另外坊间还流传着一份更大的名单(具体我这里就不公布了),涉及到的上市公司全是地雷,要么是股东赌博欠了一屁股债到处借钱的,要么是资金链断裂拆东墙补西墙的,要么是投资失败不得不借高利贷还债的,总而言之,这些企业情况各不相同,类似的就是愿意以很高的利息在市场上借款。
如果我们去看现在市场上的借款,会发现,现在股票质押找券商做越来越难,利息越来越高。场外质押的有的利息能达到24%,信用借款利息到36%,有的甚至是72%!对于有的企业来说,以这种利息借款已经完全是找救命钱的节奏了。
但是他们确实需要救命。我的一个老朋友,如是金融研究院的管清友博士在湖畔大学讲课时这样说道:“2015年以后,实际上金融监管已经开始准备要整顿了....凡是很高调的企业,就很危险。因为它要维持所谓的资产负债的平衡,有很多所谓虚增资金,虚增利润。”管清友博士指出的正是过去几年大发杠杆之财,实际上建立在沙堆上的企业王国。这些企业现在就要到处找救命钱,到处卖资产。
几个大家耳熟能祥的企业,比如HX也好,比如AB也好,比如HH也好,太多了,我们不一一数过来,都在卖资产。除了他们之外,一些大型企业为了转型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也在卖资产,比如WK。我们看到今年市场上找资金的特别多,卖资产的也特别多。
另外一个就是因为IPO门槛的提高,很多企业,利润在四五千万的,反正也上不了了,一窝蜂都去了并购市场。但是并购市场上也是资金少,匹配困难,这样卖资产的多,真心有钱的少。
这就形成了今年资本市场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钱很值钱,很稀缺。
钱很贵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会加剧刺穿信贷泡沫,加速市场出清,所以短期内违约的现象还会继续发生。
这个市场后续会继续怎么走,我们可以慢慢观察。在观察之余,我做个广告,推荐大家听一听管清友博士在喜马拉雅上的投资课。
我先节选一段管博士关于2008年到2018年金融加杠杆的分析:
我们接着往后看,2008年以后发生了什么?
首先是金融危机,我们不再去分析金融危机的原因,看它的演进过程。2009年,中国开始4万亿。
2008年底,2009年初,全国房价进入一个低谷期,2009年底全国房价进入一个加速上升期,一直涨到2013年年初。
有很多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犯了重大的战略错误的。
一种错误是在4万亿的时候拼命的扩张产能,头脑不清醒,跟着国家政策走。
一种错误是错失了机会,有很多房地产企业本来做的不错,不做房地产了,觉得房地产没有希望了。正好错过了10年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和一些企业家交流,很多还是大型企业,他们说我们过去10年出现这种判断失误真的太多了。比如你在2007年的时候开始搞煤矿,这是明显的重大战略失误。
2012年全球量化宽松开启,我党十八大召开。我们刚刚经历过的五年宽松时代开始。2015年在中央层面已经提出了抑制资产泡沫,2015年是特别重要的,股灾让政策制定者开始意识到金融风险,意识到我们对金融这个领域,还知之甚少,斗争经验是不足的。
过去这么多年,富豪排行榜开始转向金融、互联网。
今天我们重点谈一下金融。
金融1.0版本是什么搞法?他其实是模糊的政商关系,把资产在二级市场上包装,股价上升、套现退出,简单的模型是这样的。
然后开始进入2.0版本,关键词是拿牌照。现在出事的企业大部分是2.0版本的。拿牌照涉及到错综复杂的关系,拿到牌照,就相当于拿到了钱袋子,可能是信托牌照,可能是银行牌照,可能是证券牌照,拿到以后就可以对社会募资。
在金融泡沫化的时候,资产端也涨价,募资很容易。然后我们募到了钱,通过资管计划、信托计划等等这些方式,以资管产品的形式,层层嵌套,就是层层杠杆,1块钱可以干100块钱的事儿。然后我们就开始收资产,收到好的资产还是很值得的,1块钱能收100块钱的资产,为什么不收呢?然后再在资产端,再收一些小的资产,再装到大的资产里面,它本身可能是个上市公司,股价又上升,又能安全套现退出。
同时,期限上,因为债务规模、融资规模足够大,足以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谁知道10年以后能不能还的了钱,反正现在没问题,我融资能力很强。但是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资产价格开始收缩缩水的时候,这种2.0版本的玩法就出现了它致命的风险,不但对企业会有风险,对整个国家都会有风险。
也可以这样说,过去10年由于金融的泡沫化、过度金融化,全民加杠杆,从金融风险上来我们看到,你拿的全是国内的钱,你收的资产很多都是外面,你这个资产能不能覆盖你的负债成本,这是不知道的,即使你的单笔业务都没问题,但是如果资产端出现问题呢?特别是收购的地产、金融、文化类产业,它这个资产波动性很大,它和美的收购库卡不是一回事,它和做实体不是一回事儿。
所以,我们才看到了,2015年以后,实际上金融监管已经开始准备要整顿了。所以过去这些年,边收着实业资产,同时很低调,这些企业比较安全。凡是很高调的企业,就很危险。因为它要维持所谓资产负债的平衡,有很多所谓虚征资金、虚征利润,安邦不是第一家,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家,大家看两会以后,还会有类似的企业,同样一笔业务,1个亿的业务,他注册了10家、8家公司,看起来好像有十几个亿的营收,有几个亿的利润。然后在资本市场上股价上升,就开始套现,这个玩法行吗?不行,它有不合法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
所以,
我一贯主张,这些财我们不要发,风险太大,企业还要穿越经济周期、政治周期和货币周期,要活下去,要传之于子孙后代。
不管大家对李嘉诚先生如何评价,至少从他对于企业投资的这种时点的把握,他对于他子女的培养、孩子的培养,我觉得还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而且东方企业家基本上都要干到不能干了,干不动了,也别想着退休,也退不了休。
所以,它的动力实际上是全民加杠杆:
1.央行加杠杆。货币的这种,我们叫超发,这表现在利率水平上,就不详细说了。
2.政府加杠杆。4万亿,2015年开始搞PPP,PPP的热潮现在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