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少数派投资
提供私募基金行业的精选资讯,聚焦高净值人群的理财需求。回避投资陷阱,帮助您成为一个高明的投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杨煜达谈千年中国时空尺度下的极端旱涝 ·  3 天前  
鱼羊史记  ·  1462年,朱见深疯狂宠幸大17岁“保姆”万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少数派投资

困住餐饮业的,真的是疫情吗?

少数派投资  · 公众号  ·  · 2022-05-14 13:00

正文

文章来源:有数DataVision

文章作者: 严张攀






对于连锁餐饮品牌来说,2021年注定是难熬的一年。

预期之中的“利好龙头”并没有发生,取而代之的是全行业结构性的盈利能力下滑。从各家连锁餐饮的年报与招股书来看,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无论是火锅还是酒吧,都面临着盈利能力的下滑,5%的净利率都可以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在分析餐饮业的窘境时,所有矛头往往都会不约而同指向频繁反复的疫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01

无处不在的三高



疫情对餐饮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但本质上只是个催化剂,疫情所影响的,是餐饮业本身面临的“三高”问题。

纵观大多数连锁餐饮品牌,房租、人工和原材料成本往往都占据总成本的90%左右。而且这部分成本有两个特点, 一是刚性,即只要营业就会支出;二是无论品牌经营状况如何,这三块成本都会不断上涨。


最典型的就是房租 ,这也是连锁品牌面临生存的第一座高山 。目前,一线城市房租从2009年的2元/日/平米到现在已经突破7元,涨幅约3.5倍。很多新的连锁餐饮品牌都从一线城市出发,面临的成本压力更严峻。


同一时期,大多数连锁餐饮本质上都在用扩大市场份额、而不是涨价的方式抵消越来越高的房租。比如在一线城市建立品牌影响力与溢价,在慢慢向二三线城市扩张,但疫情将这个节奏打断了。

拿海底捞来说,2021年,海底捞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店面数量,由2019年的194家暴增到559家。但海底捞同期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却从2.4亿元下降到了2.36亿元,这说明疫情期间门店租金的成本其实是下降的,所以如果没有后来的疫情反复,海底捞的策略无疑是对的。

但问题就是,频繁的疫情导致门店整体营业额的下滑,造成的损伤远远超过了租金成本的下降。另外,疫情带来的影响远非无法开店营业这么简单,更严重的危机在于上游, 即第二座大山——原材料。

对于任何产品而言,相同的售价,若原材料成本越低,对应的盈利能力越强,这一点在餐饮业体现的更加明显。就目前情况而言,餐饮相关原材料在疫情爆发后,几乎完成了一轮普涨。

首先是食材:从下面的南华农产品指数可以看到,价格曲线变得陡峭,就是从2020年二季度疫情的全球蔓延开始。


而具体到大豆、玉米这类餐饮调味品的重要原材料,价格的普涨同样与疫情的蔓延息息相关,玉米以及菜籽油涨幅均超过50%。


随即而来的是各大调味品龙头也纷纷宣布涨价。如海天味业,恒顺醋业,金龙鱼等。不断上涨的调味品的价格,也将进一步加大连锁餐饮在成本端的压力。


第三座大山则体现在员工成本上。 最直观的例子依然来自海底捞,在公司经营状况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海底捞非但没有大规模裁员,员工整体薪资水平反而从2020年的7.38万元,上升到了10.14万元。

这其中固然有海底捞管理者的人情味,但另一个现实是,餐饮业其实存在着从业人员缺口。根据《2021年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我国目前餐饮行业直接从业人员为2000万左右,但是由于市场规模增长,到2024年,餐饮从业人员需求预计为2800万人次。3-4年时间,存在800万左右的缺口。

另一方面,和制造业一样,餐饮业普通员工的离职率非常高,经验丰富的店长级人才,离职率更高。为了留住这些餐饮行业的服务人才,激励措施也是各显神通。

海底捞的打法基本上都在《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餐饮业圣经里,其他的公司比如九毛九,专门设计了一套激励方法。其中比较独特的一条是变惩罚为激励法: 九毛九 总经理 室作为第三方检查机构,每月都会对门店厨房进行检查结果排名通报,从来都是只奖不罚。

不同于互联网,连锁餐饮的经营与服务品质极其依赖一线门店的基层员工,尤其是“店长”这个层级。在未来,涨薪也许还是一种必然,而这也会进一步加剧人员方面的成本压力。


02

涨不上去的价格



如果说“三高”带来的问题是餐饮业成本端的失控,那么由于疫情的影响,收入端也面临着同样的压力。

衡量餐饮业经营状况的核心指标是 翻台率 ,这是一个可以把所有菜系、所有定价、所有类型的餐饮品牌都囊括进来的一个指标。而从各大品牌的年报来看,由于疫情的影响,几乎所有品牌的翻台率都没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翻台率的下降,叠加上成本端的“三高”,都进一步的压缩了餐饮连锁的盈利能力。一个不好的信号是,大多数连锁餐饮都开始用 关店 涨价 来缓解自身的经营困难。

在香港上市的三家连锁餐饮品牌中,除九毛九之外,海底捞和呷哺呷哺关店数量均超过两百家,以此来降低自身的成本压力。


同一时期,被媒体戏称为“报复性消费”没有迎来,反倒是先迎来了“报复性涨价”。海底捞、海伦司、西贝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涨价政策发出。但消费者群体显然对涨价并不买账,海底捞的涨价风波,以“道歉+恢复原价”收尾。

连锁餐饮的特点,应该是通过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新增的市场与成本的压缩提高利润。因此,如果连锁餐饮走到了涨价和关店这一步,只能说明情况已经非常艰难了。

早在疫情之前,连锁餐饮业就呈现出了精简SKU和中央厨房化的趋势,换成消费者的感知,就是菜单里的菜越来越少了,同时料理包含量越来越高了。这其实都是在涨价困难的情况下,在上游压缩成本的一种手段。

或许更关键的问题不在餐饮业自己身上,而是消费者的确吃不起了,看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走势就知道了。

这种尴尬的情况,催生了餐饮业态里一个新的趋势: 餐饮品牌的供应商化


03

躲在幕后赚大钱



从小镇反攻陆家嘴的蜜雪冰城,以及最近交表的杨国福麻辣烫和已经上市的巴比食品,他们的营收结构相比传统的连锁餐饮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营收当中 大一部分是由加盟店 购买原材料贡献, 自己则隐藏在一家家的门店背后,做起了加盟门店的供应商。


以杨国福为例,其主要营收来源于 “销售自产货品” “销售向第三方采购的货品” ,占到总体营收的接近8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