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如果血液中红细胞减少,人体就会贫血;白细胞减少,免疫力就会下降;而如果具有凝血功能的血小板减少,
轻则无明显症状,重则随时可能发生大出血而致死……
两个多月前,小雯在刷牙时经常有牙龈出血,而且量比较多,有几次甚至染红了整个牙刷刷头。不仅如此,她的小腿上还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小红点。
经医生检查发现,她的血小板只有1万,被确诊为
血小板减少症
,
随时可能发生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人体内的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大部分会在血管中
参与血液循环
,少部分储存在
脾脏
中,对血液中的血小板进行及时补充,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有良好的
聚集和粘附
能力,在人体
止血、凝血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身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受到刺激,会迅速赶到受伤部位,在破损的血管壁上凝聚成团,形成
松软的血栓
,堵住伤口初步止血。再与凝血系统被激活后,由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共同形成
牢固的止血栓
,有效止血。
此外,血小板还能参与血管内皮修复,起到
保护血管内皮、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有
10
~30
万个
血小板。但如果
低于10万
,即为
血小板减少
。
它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病,
且
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
但
儿童和青年女性
发病率相对较高。
儿童
主要以
急性血小板减少
为主,发病前2周多有感冒史,起病急促,可有畏寒发热等症状。
通常近80%的儿童可自愈,但也有约20%的患儿可能转变为慢性血小板减少症。
青年女性
发生的血小板减少多以
慢性
为主,症状轻微或无明显症状,因此很容易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由于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是凝血止血,所以血小板减少,人体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
凝血功能障碍
,表现为比别人
易出血,止血慢
等。
轻度的血小板减少一般不会发生出血问题
,但当血小板数值
低于
5
万
,则可能出现
牙龈出血、鼻出血、不易止血
等现象,轻微磕碰可出现皮下淤血、皮肤黏膜紫癜等症状。不过,免疫力好或少磕绊的人可能较难发现身体异常。
如果血小板较少不能及时治疗,长期出血容易造成
贫血
。而当血小板
低于
3
万
时,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血小板
低于
1
万
时,则随时可能
突发消化道大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
等,危及生命。
因此,生活中需多留意身体状况,一旦发现自己皮肤下有红点,稍微磕碰就出血或皮下淤血,或出血后止血时间较长,都要引起注意,及时检查血小板数量,以免引发严重后果。
血小板减少不利于身体健康
,但
血小板太多也是不好的现象
。
通常来说,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可能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癌症等相关,不过此类情况,血小板数值通常不会超过50万,且治疗后数值可很快下降到正常水平。
如果血小板数值
长期高于
50
万
,在排除脾脏切除的情况下,需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建议进行
骨髓穿刺
。
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众多,常见的有以下几个: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如果骨髓中巨核细胞
增殖或生长成熟发生障碍
,就会造成血小板生成不足或数量减少。如: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疾病
。
此外,长期处于被苯、二甲苯等有毒害物质污染的环境中,也可导致巨核细胞增殖或生长成熟障碍,所以新装修好的房子,建议至少通风
6~8
个月以上
再入住,以免危害健康。
部分病毒可吸附在血小板上,导致免疫系统在杀灭病毒时对血小板破坏过多,从而造成血小板数量减少。常见的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病毒有
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
某些药物,如
磺胺、氯霉素、氨基比林等
在发生作用时,免疫机制也会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致使血小板破坏过多,造成数量减少。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的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可能造成血小板减少。
脾肿大或脾功能亢进可造成血小板分布异常,出现血小板减少的表现;常染色体遗传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也可导致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通常要遵循
“急则治病,缓则治本”
的原则。
对于出血风险大
的患者
,一般会给予
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等
药物治疗,降低出血风险;
对于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的患者而言,
明确病因
是治疗的关键。
部分血小板减少患者需要
静脉输注血小板
进行治疗,而别人献血是血小板的唯一来源。
在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同时,也可配合中医治疗。
取黄芪10g、红枣4枚、麦芽糖6g,熬煮成水,每日饮用一次。
黄芪补气,红枣养血,麦芽糖和胃益气。
具体用法用量请遵医嘱。
中医认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
气能摄血
,适当补脾益气,能对血液起到统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出血风险,改善出血症状。
红花5g,苏木、鸡血藤、川芎各10g,装入布袋后用开水浸泡,待水放温后泡脚即可。
中医认为
“离经之血”(出血)也是血瘀
,此方则能痛经散瘀、行气活血,有助于改善血瘀之症。
此外,生活中可适当多吃红枣、花生、桂圆、枸杞等食物,还可加入黄芪、党参等药材进行食疗。同时,还要注意
预防病菌感染、避免外伤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出血。
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更多健康知识
简单三步,置顶大医生公众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