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sir讲地缘
以地缘为角度,历史为脉络,沿着先人的足迹,探究缤纷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这种纳木错,千万别错过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科考旅行|古埃及历史文明考察报名 ·  昨天  
洪观新闻  ·  突发!西藏地震 ·  4 天前  
地理狗看世界  ·  阿塞拜疆,高加索油老板 ·  3 周前  
地理狗看世界  ·  比利时,跳动欧洲心脏 ·  1 月前  
51好读  ›  专栏  ›  温sir讲地缘

第一百零二回 后诸葛亮时代

温sir讲地缘  · 公众号  · 地理  · 2021-01-05 22:50

正文



中央之国的形成 [第102回]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 /  主播:由竹先生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地图



第102回   后诸葛亮时代

蜀汉“四相”又称“四英”,指的是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四人。 这并非是后世的总结,而是当时蜀汉之人的评价。 需要说明的有两点: 一是四人当中只有诸葛亮做了丞相,蒋琬、费祎则是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职支撑蜀汉; 二是董允与其他三人并非是继承关系,而是费祎的助手,其去世的时间甚至比费祎还要早上七年,跟蒋琬同一年(公元246年)。 真正在费祎之后以大将军之职,作蜀汉代言人的是姜维。 以此来说,后诸葛亮时期的蜀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蒋琬、费祎以及姜维时代。 以此三人为主角,蜀汉这最后二十九年的历史脉络也就清晰了。

蒋琬和其他两人没有被加封丞相,纯粹是因为这个职位权柄过重,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起的。 终三国一世,也只有曹操和诸葛亮有资格加个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的官职。 虽然诸葛亮指定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但蒋琬一直以来是呆在成都,替诸葛亮主持后勤保障工作,跟随诸葛亮呆在前线的,则是另一位丞相长史杨仪,这也是为什么杨仪认为自己更有资格继承诸葛亮的衣钵。

既能出将又能入相是很多士人的梦想。就后诸葛亮时代而言,出将这件事基本是由姜维一力承担。所以姜维虽然是蜀汉最后的守护者,但并没有被蜀人列入“四相”之列。反过来,演义将姜维作为蜀汉最后阶段的主角,主线也较为清晰。客观来说,姜维被认定为主角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蜀汉群英就是靠复兴汉室这一信念支撑着,如果没有北伐,蜀汉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每一位蜀汉的话事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相对而言,费祎显得保守一点,并不愿意在北伐大事上投入更多资源。蒋琬作为诸葛亮相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姜维作为诸葛亮军事技能的衣钵传人,则是北伐战略的坚定支持者。甚至早在诸葛亮去世的第二年,蜀汉就主动对魏出击过一次。

代表蜀汉出战的并不是姜维而是马岱。这场战役史书中的记载很少,只见诸于司马懿的本纪,原文是“蜀将马岱入寇,帝遣将军牛金击走之,斩千余级”。史书中所记录的数字乃至胜负,都可能有曲笔,但不会凭空捏造一个事件。换句话说,蜀汉的确是在六出祁山后,紧接又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出击。

蜀地资源紧张,不可能任由将领自行消耗。 马岱的这次军事行动,显然是有其战略意图的。 如此急着发动对魏战争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有一个介于魏、蜀之间的战略节点,需要赶紧抢到手,以免之后陷入被动。 牛金我们之前介绍过,最初是曹仁手下的猛将,后来是司马懿的先锋。 司马懿坐镇关中,郭淮负责陇右。 这意味着马岱这次军事行动针对的是关中方向。

诸葛亮一死,蜀汉的当务之急是稳定内政,以马岱的级别及战役的影响力来说,也不可能是一次攻入关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抽丝剥茧,排除掉所有不可能,剩下的那个就是真相,马岱这次急于争夺的,应该是斜谷道、褒谷道、绥阳小谷三道汇的“太白盆地”。

魏延和杨仪撤军时,必定是会烧褒谷道、绥阳小谷的栈道以让魏军无法追击。 蜀汉终究还是要北伐的,太白盆地的归属,关系到褒斜道的主导权。 待魏延事件解决,这个节点是一定要重新稳固的。 只不过等马岱领军北上之时,司马懿已经修复斜谷栈道,抢占了这个节点。

当然,也有可能是马岱先到,然后牛金再去抢回来的。之所以是抢回来,是因为传统上太白盆地属于关中盆地的行政辖区。不管怎么说,马岱的这次卡点行动都以失败而告终。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是蜀汉之后的北伐再没有走过褒斜道。姜维唯一一次对关中方向用兵,也走的是傥骆道。反过来钟会的最后一战,则走的是褒斜道。在和姜维结成同盟后,亦计划让后者沿褒斜道北取关中。

相比直取魏国重点维护的关中,先取陇右会显得更循序渐进些。诸葛亮时代基本也是以在祁山方向用兵为主。姜维本身是天水人,无论对于陇右还是羌人的情况都更为熟悉。就算没有马岱这次失败的出击,姜维的北伐也会以西线为主。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是诸葛亮一死,马岱这一败,直接对接祁山的武都,出现了一点不利于蜀汉的变化。

曹操当时撤离汉中时,虽然把武都的氐人大量迁往魏国,但一是不可能迁干净,二是后面会有回流的,因此武都境内还是有氐人部落存在。 公元235年,魏青龙三年,武都氐王苻双,以及强端率部属六千余人北上降魏。 值得一提的是,当日在下辨之战后,截杀蜀将吴兰的阴平氐王也叫强端。

六千氐人降魏,对蜀汉的影响是很大的。为此蒋琬加强了对氐人的统战工作。第二年,魏国境内同样有当年源出武都的氐王苻健南下降蜀。这个苻健有可能是苻双的哥哥,因为历史记载他的弟弟并不愿意降蜀,最终还是带着四百户部众留在了魏。出现变故时,蒋琬还非常担心苻健不会如期而至,幸而最后还是来了。蒋琬紧张的不光是人口的得失,氐人特殊地缘位置,使得他们的倾向能直接影响到魏蜀之间的博弈。夹在魏蜀之间的氐人只能活得像墙头草一样,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有可能,而魏、吴两国为了争取这股中间力量,亦会对他们既往不咎。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用夷狄“畏威而不怀德”这句话,总结出中原王朝对于边疆部族的普遍态度。现实的说,在缺乏共同文明认知的基础上,边疆部族只能按照丛林法则来选择自己的阵营。蜀汉如果长期不能在军事上有所表现的话,最起码武都、阴平这两个诸葛亮留下的地缘政治遗产,能否撑到再度有实力全面北伐之前,是很有疑问的。

公元238年正月,走出诸葛亮去世阴影的刘禅也学起了改元,将年号从建兴改为延熙,随后正式加封蒋琬为大司马,并开府治世。这一年为延熙元年。值得一提的是,建兴这个年号后来又成为了东吴第二位皇帝孙亮的年号,还成为了西晋最后一个皇帝,愍帝司马邺的年号。帝王们总是要求国民避讳自己的名号,在年号使用上却并不忌讳循环利用。

延熙元年十二月,蒋琬效法诸葛亮入屯汉中,以姜维为副手开始着手准备蜀汉下一阶段的北伐。姜维虽然来自魏国,但他对蜀汉的忠诚毋庸置疑。当日姜维被迫降蜀,身在冀城的母亲不得不留在了魏国。后来母亲去信,要求姜维回去。姜维回信道“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自古忠孝难两全,最起码在姜维这里,他把复兴汉室视作比为母尽孝,高出百倍的大义。

蒋琬入屯汉中时,正是司马懿兴兵北伐公孙渊之时。 蒋琬希望公孙渊能够缠住司马懿,然后待东吴兴兵北伐时与之成犄角之势。 不过司马懿只花了一年时间就攻灭了公孙渊,并回到洛阳,吴蜀双方还没有来得及制定好作战计划。 好在司马懿虽然得胜归来,却因为魏国政局出现剧变,而没有再回到关中。

公元239年,魏景初三年正月初一,从前线班师回朝的司马懿刚刚走到河内,就收到曹叡病危的消息。这次魏国的权力交接,比上次要更加风险的多。最大的问题是曹叡自己儿子全数夭折,后来只得收养了曹彰的孙子曹芳为养子。曹叡病危的时候,只有8岁曹芳被紧急立为太子,旋即成为三国时代第一位幼主。遵从曹丕的前例,新天子在第二年方改元为“正始”。

刘备死的时候刘禅是十六岁,尚且是托孤于诸葛亮。曹芳这个年纪,必然是要找可靠的托孤之臣。此时曹真、曹休、陈群三位曹叡继位时的顾命大臣都先后故去,以司马懿威望和功劳,再次被选定为托孤之臣颇有点众望所归的味道。如果没有他兑现承诺,在一年之内拿下辽东,曹叡估计都没有底气,给自己用上心心念念的庙号“魏烈帝”。问题是曹叡不是刘备,只能寄希望于外臣,必须还得在宗亲中再找个托孤之臣,以大将军之职加以制衡。

最先选定的托孤宗亲代表,是曹冲的同母弟弟,燕王曹宇。同时选定的宗亲辅政团队成员,还有曹操的养子秦朗,夏候惇的孙子夏侯献,曹真的儿子曹爽,曹休的儿子曹肇。到了这一世,宗亲中有战功者也就只有半个宗亲身份的秦朗。秦朗即不姓曹又不姓夏侯,当不得宗亲代表,论资排辈的话就论到了曹宇。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站在权力中心,性情温和,且一直在权力中心之外的曹宇并不愿意卷入是非,坚决向即将离世的曹叡请辞。于是曹叡只能在夏侯献、曹爽、曹肇三人中选。戏剧性的一幕,是夏侯献、曹肇二人对刘放、孙资这两位曹叡所重用的大臣一直不满,私下议论要趁这次权力更迭把他俩替换掉。这番对话正好被刘放、孙资听到,而曹叡弥留之际,咨询新人选的对象,又正好是此二人,于是曹爽便意外的成为了下一任大将军。当一个如此重要的任命不是基于能力,而是血缘甚至意外产生,大魏王朝的危机便已浮现。

不管魏国这边的人事如何调整,蒋琬和姜维入驻汉中都不是为了消极防守。你来与不来,我都是要北伐的。不过在具体的北伐方向上,二人既有一致之处又有分歧。一致之处是大家都认为,以丞相的才干,之前几条北伐路线都有走通,自己再想北伐的话,一定要另辟蹊径。类似想法在魏、吴两国也能看到,你会发现数十年下来,所有能够被利用的南北征伐路线都被尝试过了。可以说,如果你有耐心看完这部《地缘·三国》,对中央之国核心区地理、地缘结构将会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日后再去看中央之国的其它历史,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一致之处说完再来说说分歧之处。既然兵出祁山和剑指关中,都被验证行不通,蒋琬希望接下来把主攻方向瞄准东三郡;姜维的计划则是在祁山以西寻找机会。现下蜀汉是由蒋琬主政,因此入屯汉中之后,蜀军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建制船只上,姜维的计划则被暂时搁置。然而之前我们分析过,东三郡在地缘政治上,可以连接南襄和汉中在失去荆州之后,东三郡之于蜀汉来说其实有如鸡肋。将此作为主攻方向虽然是“蹊径”,但却看不出有太大收益。

蒋琬选择这个方向,是因为六出祁山时,吴、蜀双方继赤壁之战后再度联手,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向魏国发动进攻。虽然这次联合行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却让蒋琬看到了在具体战役上,联吴伐魏的可能性。之前那次联合作战,基本还是呈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状态。蒋琬将东三郡选为主攻方向,显示出了足够的诚意。如果东吴能够如约北伐的话,那么蜀汉兵出东三郡,将为东吴争夺襄阳提供有力的侧应。到时候蜀汉拿了东三郡,东吴拿了襄阳,三国的地缘政治格局将出现重大变化。

然而东吴虽然在蒋琬主政期间也多次对魏用兵,双方在用兵时间上却始终碰不拢。这其中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如今东吴已经把都城迁回了建业,用力方向主要在江淮战场。而蒋琬的计划,需要东吴把襄阳作为主攻方向,这让蒋琬等得很着急。此外蜀汉朝堂上下,对蒋琬的这个战略方向普遍持反对态度。除了取东三郡对蜀汉来说收益不大以外,更大的担心是怕做赔本生意。

由上水进攻下水,进易退难,万一失败,想退回来是很困难的,这点刘备在夷陵之战就有血的教训。当日诸葛亮由蜀道伐魏,虽然补给艰难,但落败之后只要烧绝栈道,堵塞道路即可从容后撤。便是魏延和杨仪在撤退的路上火并,后面也没让魏军占到便宜。好在蒋琬虽然坚持,但受制于两国配合不畅,让这个计划暂时无法实施。 取东三郡的计划因为东吴和内部反对声音较大的原因暂时无法执行,但蜀汉却不可能就此休兵。 刚才我们说了,如果蜀汉不显示军事存在,那么自己境内处在魏蜀前线位置的氐人,很可能会被魏国招诱。 而姜维在陇右用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能够因此招诱魏国境内的羌人。 地理篇我们曾经做过地缘解读,氐羌系出同源,氐人本质是由黄土高原迁入秦岭山地后,形成一定独立民族特点的羌人部落。 蜀汉所据的武都、阴平两郡,正是氐人的原始居住地,而魏国控制的陇右地区,则是黄土高原属性,羌人等边疆部族为主体。

在这种情况下,蒋琬同意姜维以偏师去尝试他所坚持的路线。 公元240年,蜀汉延熙三年,姜维第一次独立领军北伐,是年39岁。 与诸葛亮每每出祁山逼近陇关道不同的是,姜维的出击路线更偏西,目标直指“羌中”。 羌中的概念之前曾经解读过,范围指向的是陇西郡及其以西地区。 再说的具体点是洮水以西,包括河首、河湟、河西等地区的羌人农牧区。

这并不是说洮水以东就没有羌人部落,在凉州羌乱部分我们已经解读过,洮水以东整个渭水流域的羌人,主体是当年被汉王朝内迁回来的羌人,被称之为“东羌”,洮水以西则属于“西羌”概念,当年秦昭襄王沿洮水修建的长城,便是东、西两羌的地缘分割线。当日马超父子的基本盘是在东羌地区,而韩遂的基本盘则在西羌地区,河首地区还有个义从胡属性的宋建为二人缓冲。从地缘政治角度说,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指向的都是东羌地区。

现在我们知道的了,史书中所说的“羌中”指的就是西羌地区,姜维的战略目标则是向西羌部落显示蜀汉的存在,以吸引他们与自己结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姜维这次进攻魏国的方向,直接指向了陇西。一出祁山时,由于南安、天水两郡望风而降,蜀军一度兵临陇右郡治襄武(甘肃省陇西市)。河首地区就属于陇西郡范畴,如能拿下襄武,便能与河首羌人相通。事实上,当时河首地区的羌人已经乘乱起兵,可惜的是马谡在街亭败得太快,蜀军仓促后撤并没有拿下襄武,河首地区的羌乱事后也让郭淮平息。

魏延四出祁山时,在南安打的那场疑似未经正式授权的“阳谿之战”,战略上就被认定有西联羌中的意图。这次姜维兵出陇西,则算是正式去尝试沟通羌中。不过由于兵力不够,这次投石问路之举,最终还是让郭淮给堵了回去。在将姜维堵回去后,郭淮做了一件事,前去羌中地区讨伐羌人“迷当”部。这个迷当在三国演义中亦有出场,被称之为“迷当大王”。不出意外的话,迷当的活动区域应该是在洮水以西河首地区。换句话说,郭淮已经看出了姜维的战略意图。

除了攻打迷当部以外,郭淮还把陇右境内的三千多户氐人给迁到了关中。当日曹操北迁武都氐人之时,将之一部分安置到了关中,一部分安置到了以天水为中心的陇右地区。既然姜维现下的目标,是在西羌境内建立民族统一战线,那么这些故乡在蜀汉境内的氐人,显然更容易成为不稳定因素。有鉴于此,郭淮决定一劳永逸的把有可能与蜀汉相通的氐人部落迁至关中。由此在前期有过不少精彩表现的氐人,在魏蜀最后阶段的博弈中,几乎呈消失状态。除此之外,郭淮还把从河西地区内附的匈奴休屠部两千余家,安置在萧关之北的高平,用以夷制夷的制衡之法,防止再出现六出祁山时,轲比能南下陇右事件重演。

姜维这边和郭淮斗法,蒋琬则还在等待与东吴联手来一场决战性质的北伐。 为了这个目标,蒋琬入屯汉中六年,蜀军的主力一直处于蛰伏状态。 然而蒋琬没能等到吴蜀联手那天,却等到了曹爽的伐蜀大军。 曹爽知道自己没有军功,坐大将军之位是很虚的。 坐稳位置后一直想组织一场大战,向天下证明自己的能力。 柿子要挑软的捏,蜀汉的国力明显逊于东吴,诸葛亮又不在了,于是曹爽决定对蜀用兵。 对于这点,深知蜀道艰难的司马懿是坚决反对的,并举曹操在汉中之战时的艰难处境为例,试图说服曹爽。 最后却也只能让曹爽自己去碰个钉子才知道厉害。

公元244年,魏正始五年三月,曹爽征发六、七万军队进抵长安。 与之一起的还有夏侯尚的儿子、曹爽的表弟夏侯玄。 夏侯玄不仅家世好,而且长得好,时人称赞他的长相“朗朗如日月之入怀”,作为宗亲和名将之后,夏侯玄同样想证明自己的军事能力,遂被曹爽任命为“征西将军”,总督雍、凉两州军务,相当于坐上了司马懿当初的位置。

虽然没听司马懿的劝,但曹爽和夏侯玄也知道再走曹操和那些前辈名将走过的路,没什么胜算。于是选择了对接汉中盆地东端的“傥骆道”出兵。傥骆道是由北段的“骆峪”和南段的傥水(汤水河)河谷对接而成。北端的起点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境内,南端则入陕西省洋县境。与当日司马懿溯汉水而上抵达的“赤坂”(丹口)相去不远。

对于曹魏有可能由汉中盆地东端,而不是西部的阳平关、褒谷口入寇,当日诸葛亮早有预案。 加固了汉中东西两端的成固及沔阳两城,并将前者更名为“乐城”,后者更名为“汉城”。 升级这两座城不光是为阳平、赤坂等关口提供支援,更是为万一没办法御敌于国门之外做准备。 换句话说,要是那些关口挡不住魏军的话,那么蜀军就将退入以乐、汉两城为代表的城邑,与魏军打持久战。 以空间换时间,把补给困难的魏军耗走。

此前一年,蒋琬已经上表请示离开汉中,回驻于成都盆地之北的涪城。再往前一年,姜维也已入驻涪城。入驻涪城有两个原因,一是在费祎和姜维的劝说下,蒋琬放弃兵出东三郡的计划。在给刘禅的奏表时,还特别说到,姜维在陇右用兵,印证了羌胡们仍然“心存汉室”;二是蒋琬的身体出现了问题,难以支撑繁重的军政事务。为此,蒋琬上表把大将军和自己兼任的益州刺史一职让给费祎,同时举荐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对魏战争的策划和执行。

由于此前一直筹备的北伐战役出现重大变更,需要重新谋划,屯驻于汉中的军队大多亦撤至涪城。蒋琬表示涪城这个位置四通八达,如果姜维想在西北方向用兵,就全力支持他北伐;如果汉中方向有战事,由涪城前去增援也很方便。让蒋琬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刚入驻涪城养病,曹爽就来攻汉中。

留在汉中前线的是以获封镇北将军、汉中太守的王平。由于主力后撤,当时留驻汉中的守军不满三万,听闻魏国大军已入骆谷,汉中诸将的意见都是执行诸葛亮当时留下的预案,放弃在关隘御敌,凭借乐、汉两城的坚固城防与魏军周旋。待蒋琬和姜维从涪城前来增援,然后再由援军把关口给抢回来。

每一条险道都会有相应的险隘,据守傥骆道南口的险隘叫作“兴势”,又名兴势坂、兴势山,南距现在的洋县县城约15公里。放弃兴势的作战计划并非没有道理,通俗点讲,这个方案可以称之为“引蛇出洞,关门打狗”。然而王平却觉得不应该完全不作抵抗就放弃险关,涪城据战场相距千里,还是应该在关口阻击敌人,等待援军。

为此,王平派出蒋琬的同母异父兄长,护军刘敏为主将,前往兴势御敌。 事实上,刘敏也是众将中唯一支持王平方案的。 在他看来汉中“男女布野,农谷栖亩”,放弃兴势若不想人口、粮草资敌,就得坚壁清野,无论如何这个损失都是蜀汉承受不了的。 事实上,诸葛亮留下的这个预案,其实也是不到万不得以才会使用的备选方案。 要预防的是魏军多路进袭,某一个点的防线被突破。

最终在王平和刘敏的坚持下,刘敏领军去了兴势。兵力虽没有记载,但肯定不会多。因为你不知道魏军的计划中,到底有几路,像阳平关、褒谷口这样的险要之地都要有兵力驻守。王平自己则自领一千余人在洋县的位置上做预备队。身为主将的他不到第一线,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任务。兴势与赤坂相距不远,王平担心魏军这次是和曹真那次一样两路进攻。上次曹真自己领关中军走秦岭栈道;另一路则由司马懿溯汉水而上,由黄金峡进抵赤坂。为此,王平在兴势、赤坂两关之间驻军,一旦司马懿再从黄金峡方向进犯,便可及时前去封堵。

事实证明王平的决定是对的。曹爽这次伐蜀的准备非常不充分。缺少司马懿的支持,南征的曹军最终只有一路。先且不说六、七万军队单线伐蜀现不现实,曹爽更是严重低估了后勤保障的难度。这次南征,曹爽命令内迁至关中的氐羌负责转运粮草。蜀道艰难,骆傥道又并非历史上常用的官道,整个转运过程氐羌们是怨声载道。等南征大军行至兴势山下,又发现蜀军已经控制了山口。

为了让来犯之敌摸不清自己的兵力,王平和刘敏还预先在兴势山和傥水河谷一带的山上,布设军旗,延绵有百余里。这让被堵在谷中的的魏军看得是心惊胆战,包括夏侯玄在内的魏军主要将领,都担心会全军覆没于此。曹爽见外有蜀军截击,对内军心已乱,氐羌们转运的粮草更是难以为继,犹豫之后还是不得不宣布退兵。

这时候,不光蒋琬和姜维从涪城赶到了,连费祎也从成都率军赶到兴势。见魏军退兵,不用说大家也能猜到会乘势追杀。一番折腾下来,魏国不仅损兵折将,氐羌们用来运送粮草的牛马牲畜,更是死伤殆尽。同时还把司马懿这些年积攒的粮草物资消耗了个干净。本来曹爽和夏侯玄想借此战立威,结果不但威没立成,还让天下人耻笑。反过来,有先见之明的司马懿,人气则更上了一个台阶。

能把魏国大将军曹爽逼退,王平绝对是首功。再结合街亭、卤城两战与张郃对决的表现,整体表现够得上名将级别。当时邓芝镇守江州、马忠镇守南中,三人皆因战功封侯,又为蜀汉守护北、东、南方向的门户,被后人并称为“平安三侯”。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在军队中成长的王平不识字,说完全不识也不对,还是认识差不多十个字的,所谓“斗大的字认识一箩筐”就是王平的写照。

然而不识字不代表不好学,不识大义。日常王平会让人读史,读两汉历史人物的传记给他听,而且还会自己口述,让人把自己所思所想代写成书籍,写得还都很得意理。只是在那个看中门户的年代,王平虽屡建奇功却还是有些自卑,会猜疑别人看不起自己。为此王平日常不苟言笑,正襟危坐,乍一看都不像是个武将。

王平表现给力,兴势一战又让曹魏短期内不敢再生伐蜀之心,司马懿的军事重心亦更加坚定的锁定在了东吴方面。这对于一心想继承诸葛亮遗志的蒋琬来说,本来是个好消息,然而此时蒋琬的身体已经越来越难支撑他的大志。从国家的角度,把最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蒋琬所做的一切无愧于丞相的嘱托。遗憾的是,蒋琬终还是没能等来一场真正的北伐。

公元246年,在入驻涪城两年之后,病情愈发严重的蒋琬还是没有抵住病痛的折磨,离开了他所忠于的这片土地。蜀汉自此正式进入费祎主政时代。至于姜维,离他真正能当家做主则还有七年时间。

-  END  -

赠+

领取地图礼包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国国家地理  ·  这种纳木错,千万别错过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科考旅行|古埃及历史文明考察报名
昨天
洪观新闻  ·  突发!西藏地震
4 天前
地理狗看世界  ·  阿塞拜疆,高加索油老板
3 周前
地理狗看世界  ·  比利时,跳动欧洲心脏
1 月前
参考消息  ·  拥有我,你将拥有整个世界~
8 年前
电子工程专辑  ·  多核设备开发还能有这种快速操作?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