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被评价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有人在,但横跨六界,文理相融,被誉为“达芬奇式”的世纪通才却唯独只有他,像他那样“左手娴熟于人文,右手精通于数理”,世间再难找出第二人。
我们当然反对造神的,但是当普通人面对一些令人高山仰止的人物时,难免会由衷地产生一种钦佩和敬仰。而我要说的这位先生,又离我们那么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活生生的传奇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位先生,就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依然陌生的顾毓琇。
顾毓琇6岁时,就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进了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俟实学堂”。1915年,13岁的顾毓琇考入清华学校,在这座留美预备学校中学习八年,是梁思成、梁实秋、闻一多、孙立人的同窗好友。
毕业后,顾毓琇赴美留学,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深造,仅用时三年半,就相继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不仅成为
第一位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也
创造了当时的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最快纪录
。
在MIT顾毓琇得到
三位导师
亲炙——而他们都称得上
20世纪科学巨擘
。
珀西·布里奇曼(Percy Williams Bridgman),因发明超高压装置和在高压物理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参加过“曼哈顿计划”,和奥本海默、费米等诸位物理界巨头一起研发原子弹。
范内瓦 · 布什(Vannevar Bush),是二战时期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之一。战时他创立的美国科学研究局(OSRD, Office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对美国取得
二战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时几乎所有的军事研究计划都出自于范内瓦的领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曼哈顿计划”。
阿尔弗雷德·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著名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和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巨大进步,是永久性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同时也创立了20世纪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哲学”的创始人。
1928年,顾毓琇一毕业,就被美国通用电器高薪聘为工程师。不过,报国心切的他,在美国通用只待了五个月,就毅然回国,先后担任
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
、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
,不久以后,顾毓琇又成为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创系主任和清华工学院的创院院长
。
23岁那年,顾毓琇发明了“四次方程通解法”;26岁时专研”非线性自动控制”,发明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理论;50岁因为对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授予了
“兰姆”金质奖章
(Lamme Medal)——差不多相当于电子领域的“诺贝尔”奖。后来还获得过的荣誉包括:IEEE金禧奖章(Millennium Jubilee Medal)、IEEE千禧奖章(Millennium Medal),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金质奖章。说他是IEEE的名人堂成员一点不假。
顾毓琇先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至于他专业领域的各种学术兼职,更加数不胜数。
大家一定觉得,这位顾先生是个标标准准的“理工男”吧。
可是,如果你知道他在人文艺术领域内取得的成就,一定会更加瞠目结舌。
顾毓琇是诗人。
一生创作词曲歌赋7000余首,出版诗歌词曲集达34部之巨,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陆游的多产诗人。
被海外学术界评为
“
20世纪中华民族的大诗人”之一。
1976年,被世界诗人大会加冕为
“桂冠诗人”
。
顾毓琇是作家。
一生发表散文、小说数十篇,他在20岁前写出的
中篇小说《芝兰与茉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中篇小说之一
。
顾毓琇是戏剧家。
作为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轫者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12部话剧。1922年,他在《小说月报》发表现代话剧剧本
《孤鸿》
,是
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最早的四幕话剧
。1925年,他编导的话剧《琵琶记》在美国波士顿美术剧院的隆重公演,堪称中国“国剧”运动的里程碑事件:顾毓琇担任编剧、导演并扮演剧中宰相,冰心扮演宰相之女,梁实秋扮演蔡中郎。闻一多和赵太侔专程从纽约赶来相助,闻一多负责布景和舞美,赵太侔则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舞台灯光效果。《琵琶记》的演出得到了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基督教箴言报》《波士顿新闻报》等都以醒目位置配上大幅照片予以报道。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抗战联合政府的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虽公务繁重,但仍创作不辍,他以其抗战剧和历史剧闻名剧坛。特别是他的《古城烽火》《岳飞》等话剧,富有爱国热情,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除在重庆连续演出外,还被移植成京剧、汉剧等多种地方戏在各地巡回公演,并由外交协会招待英、美、法、苏大使和其他外交使节。
到了1990年,顾毓琇在30年代创作的《白娘娘》终于由自己一手创办的上海戏剧学院搬上了舞台,不久又在新加坡国家剧院公演。
顾毓琇是戏剧教育家
,1945年,
他与李健吾等人创立了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
。顾毓琇亲自起草、修改学校章程,推荐戏剧名流到校任教。这所学校,也就是今日中国最重要的戏剧艺术专门人才培养学府
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
顾毓琇是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
,曾经
一手创立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三大机构:
国立音乐院(今天中央音乐学院前身)、国立交响乐团、国立礼乐馆
。
顾毓琇对中外古典音乐均有深厚修养,中国历代均以黄钟音为古乐的“标准音”,但由于历代度量衡不统一,致使黄钟“定律”音高差异很大。顾毓琇以一位科学家的执着和钻研精神,运用功底深厚的数学、物理知识,经过细密的计算和与西洋音律的比较,得出了黄钟标准音为348频率的结论,并获中国音乐学会的一致表决通过,对于进一步研究开发中华古乐以至于“重新奠定国乐之基础”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1941年4月5日音乐节期间,顾毓琇在《国风》上发表了《黄钟定音记》一文,对黄钟音是我国古代的基本音律进行了论述和对黄钟定音的过程进行了介绍。
1940年,国立交响乐团排演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国内尚无中文版,兼任团长的顾毓琇凭借着自身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娴熟的德文基础,将原作翻译成中文,成为
把《欢乐颂》完整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
1950年顾毓琇移居美国以后,潜心于中国古曲音乐的探研,1955年完成了明代刻印古诗词乐谱的整理,
将明末“工尺谱”翻译成简谱及五线谱,将姜白石的自度曲翻译成五线谱
,在音乐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顾毓琇是宗教研究学者
,尤以佛学造诣最为精深,一生走遍名山寺院,与许多高僧都有交情。曾出版《禅宗师承记》和《日本禅宗师承记》等专著。1979年,他以英文巨著《禅史》震撼国际佛学界,赢得了海外该领域学者们的广泛尊重。
顾毓琇还是教育家
,担任过的相关职务(大学院长、系主任、教授、教育部长、教育局长、教育委员会主任等等)不计其数,在清华,工学院院长顾毓琇是与文学院院长冯友兰、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和法学院院长陈岱孙齐名的“四大院长”,领一时之风骚。其教育职业生涯的最高峰,或许就是1944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他的前任,名叫蒋中正。
顾毓琇(后排右二)与罗家伦、潘光旦、梅贻琦、冯友兰、朱自清等人在清华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
,是顾毓琇担任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期间的受业弟子;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是顾毓琇创立中国第一个航空研究所后第一批被录取的学生,此后又是顾毓琇亲自推荐钱学森给自己的美国好友,著名航天工程学家西奥多·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
“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
,是顾毓琇在中央大学的学生,她曾和陈省身一道,集资为老师出版了《顾毓琇科学论文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
,由顾毓琇推荐入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
,也是由顾毓琇推荐入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就在朱棣文领奖的当晚,他的母亲李静贞在斯德哥尔摩的酒店里,写信给顾毓琇,感谢其对朱家两代学人的关照。
台湾政坛人物马鹤凌
,是顾毓琇早年在中央政校担任校长时的学生,马鹤凌的儿子马英九,始终以“太老师”尊称顾毓琇;
此外,
中科院院士吴仲华、屠守锷、王希季
,
戏剧家曹禺
,
政治人物蒋纬国
等,都与顾毓琇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
曾经有一段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和总理
,
都尊奉顾毓琇为老师
——前者是他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时亲授的学生,后者则毕业于他创办的清华大学电机系。
顾毓琇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
。
17岁时,他就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
率领清华同学上街示威游行,为赈灾下乡调查灾情,访贫问苦。到了
27岁,他毅然放弃高薪,
选择回到正在遭受苦难的中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