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书有范
汇集有价值的读书感想、读书格言、书评书语,和范叔一起,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庆日报  ·  想要膝盖“长寿”,少做这两个动作→ ·  21 小时前  
练瑜伽  ·  贾玲消失在各大春晚,她做错了什么? ·  3 天前  
青澄财经  ·  携程金融打造携程增长第三极 ·  4 天前  
青澄财经  ·  携程金融打造携程增长第三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书有范

改变一个人最快的方式,不是上课,而是上当

读书有范  · 公众号  ·  · 2024-08-25 06:00

正文

文 | 每晚yy

来源 | 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


点击上方收听主播杏儿朗读音频

结尾曲:许美静 - 城里的月光


特级教师蒋军曾分享过自己的教学经验。


刚参加工作时,每次上课,他都会把易错点一个个列出来,然后一遍又一遍地敲黑板告诫学生。


可他发现,尽管自己千叮咛万嘱咐,还是有很多学生在考试中犯错。


为此,他开始转变教学思路,自编试题,将易错点融入其中。


这些精巧的题目,让学生们纷纷上当,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也正因为有了出错的经验,后来在大考中,他带的学生也能辨别出易错点,考出不错的成绩。


最后蒋军语重心长道: 想要牢记易错点,老师上课讲一百遍,不如学生考试上一次当。


其实成年人的世界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再正确的道理,再耐心的解释,都无法改变一个人。


人总要走一些弯路,栽一些跟头。


只有等自己上了当,吃了亏,人才能幡然醒悟,彻底改变自己。


01

上了生活的当

才领悟读书是最好的投资


前段时间,看到一位外卖小哥的自述视频。


因为上学时总听人宣扬“读书无用论”,于是他早早想着赚钱,初中毕业就开始外出打工。


这些年他上过流水线,下过工地,摆过地摊。


可无论哪份工作,哪怕他干到精疲力竭,也只能领取一份普普通通的薪水。


如今送外卖也是风里来,雨里去,吃尽了苦头。


最后,他感慨道:要是当年好好念书,也不必活得这么狼狈。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着外卖小哥的同样的悔悟。


少时懵懂,总以为早几年工作赚钱,比埋头读书来得有用。


待到年岁渐长,被生活的鞭子抽得遍体鳞伤,方懂得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


在央视纪录片中看过深圳厂妹孙玲的故事。


她曾经不喜欢上学,刚满18岁,就来到深圳的电子厂做流水线。


不承想流水线工作12小时轮班倒,工作强度非常大,累死累活一个月才拿三四千的工资。


饱尝生活的艰辛后,她这才后悔莫及。


于是,她狠下心来,省吃俭用报了一个编程课。


她每天一下班就去学编程,不管刮风下雨,从不缺席课程。


一年后,她顺利摆脱了厂妹的身份,应聘上了程序员。


后来她又通过自考拿到了成人本科学历,接着出国读研。


最终她以博士学历走进了谷歌办公室,年入百万。


《警世贤文》说得好,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一个人读书时偷懒,换来的只会是一生卑微和底层。


所以别等到被生活狠狠教训,才知道读书的意义。


请相信,你储藏在大脑中的知识,就是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


现在多吃读书的苦,以后才会少吃生活的苦。



02

上了消费的当

才懂得存钱就是在存底气


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存钱意识。


兜里稍有钱财,他们就总是无止境地买买买:


各种不常用的家用小工具,路边摊不实用的精美摆件,网上劣质的生活用品……


看似单次消费不高,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月光族。


作家张羽有个律师朋友,打过不少商业官司,收入不菲。


闲暇时,他就喜欢世界各地旅游,住星级酒店,享受最好的服务。


平日里出手也阔绰,经常请人在高端场所吃喝玩乐。


以至于他工作了十来年,手头基本没什么积蓄。


张羽也曾提醒他:你年纪也不小了,上有老下有小,手里攒点应急钱吧。


朋友却不以为然,反而劝导他:钱不是省出来的,是赚出来的。


不料前两年,他父亲突发脑溢血躺进了ICU。


一天好几万的治疗费用,没几天就掏空了他的钱包。


看着空空如也的银行卡余额,他只得拉下脸面四处借钱。


直到吃了闭门羹,遭到很多白眼,他才对当初的豪奢消费追悔莫及。


想起作家萨迪的一句话: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在你收入稳定的时候,管住自己的钱包,少剁手,多储蓄。


别等到意外降临,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才明白存钱的重要性。


正所谓,汤若无盐不如水,人若无钱不如鬼。


相比于你阔绰消费时的豪气,银行卡里的余额,才是你体面生活的根本与底气。


学会把钱花在刀刃上,你才不会被消费陷阱吞噬。


03

上了人脉的当

才明白没有实力,认识谁都没用


很认可商业顾问刘润说的一句话:


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可你。


年轻时总以为,多个朋友多条路,圈子大了好走路。


于是我们死命地混圈子攒人脉,乐此不疲地参加聚会酒席,希望别人能帮扶自己一把。


等到真正需要人帮忙的时候,才发现实力和人脉不匹配,费尽心思也是徒劳。


博主 @何钢 是单位的办公室主任,他就讲过一位下属的故事。


这位下属刚进办公室工作,就有意识地拓宽人脉。


一下班,他就花尽心思去组织各种饭局,想要借此认识其他部门的同事、领导。


何钢见他整天不务正事,就有意点拨他,要多多打磨自己的文字功底。


谁料下属完全听不进去,反而还私下对写材料的同事嗤之以鼻:写材料能有什么用?这个圈子拼的是关系。


就这样,下属每天都花费大量时间,游走在各部门之间搞关系。


因为为人热心,不少领导也愿意给他留微信。


他看着通讯录上越来越多厉害的人,一度感到自己拥有雄厚的人脉。


直到一年,部门有一个晋升名额。


他觉得自己认识的组织部门领导,就自信满满地向对方提出推荐自己的请求,结果迟迟不见对方回复。


一个多月后,单位公示了晋升名单:是平日里只知埋头写材料的同事。


理由是同事的写作能力非常强,是单位重点培养的笔杆子。


而下属这才明白,所谓人脉,都不过是逢场作戏。


他与同事之间的差距,正是在于核心写作能力。


这大概就是当代人人际交往最真实的写照:你没有实力,认识谁都没用。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互惠为原则。


你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价值,才能与人达成资源互换,形成互帮互助的局面。


所以从现在起,舍掉混圈子的观念,别再上了人脉的当。


与其花时间经营无效社交,不如沉下心来,提升自我。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当你足够优秀,人脉自会主动结交你。



04

上了情商的当

才醒悟人品,是一个人最大的能力

俞敏洪讲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能说会道,特别会来事儿,并不是情商高。


八面玲珑、会来事儿、精通各种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术,这只是术的层面。


而道的层面,是人品、德行、将心比心,这才是一个人值得信任的关键。

在博主装修工老张的视频中,见过一位19岁的师傅小李。


小李刚工作时,因为能说会道,嘴巴很甜,在一众工友中很受待见。


每次干活,工友们见他年纪小,也都比较照顾他。


他却沾沾自喜,觉得这是自己高情商,会来事,换来的福利。


在装修时,碰见业主监工,别的师傅都老老实实做工。


小李却主动与业主攀谈:“您家户型真不错,房子地段真好……”


几句话下来,小李很快就跟业主熟络起来,甚至还加上对方的联系方式。


老张见此情况,就私下提醒他:会说话是好事,但不要跟业主过度来往,这是包工头的事。


小李却不以为然,反而认为老张太木讷,为人不懂变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