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陕西铜川市一小区发生悲惨一幕,一名年轻女子抱着不到10个月大的婴儿,从8层高楼坠落身亡……
有小区的业主表示,听说这名母亲产后抑郁,可能是与家人发生争吵,情绪激动,一时想不开,目前,事件具体原因警方仍在调查。
然而在这条新闻下,竟然还有人说出这样的言论……
抑郁的母亲,
真的不是在找借口,也更不是作!
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2017年2月,《齐鲁晚报》报道,山东泰安女子生二孩后严重抑郁,曾喝药上吊自杀4次未遂……
2017年1月,《华龙网》报道,女子产后抑郁,捂死3个月大的孩子……
2017年1月,湘潭妈妈抱一双儿女跳楼自杀,老母亲和丈夫的哭声贯穿小区……
2016年12月,扬州一名二胎母亲跳楼身亡,疑似产后抑郁……
2016年5月,湖南娄底,母亲付某面对不到8个月的女儿无休止的哭闹,一气之下把孩子扔进了屋后水井……经鉴定,付某患有抑郁症。
一位朋友说,最近和家里人的矛盾不断,问题都是围绕着孩子,她刚刚当了妈妈。
当了妈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朋友说,生孩子之前,她想象当妈的画面是,孩子乖巧,丈夫体贴,一家三口有说有笑,看书游戏逛公园…。
而生了孩子之后,她才逐渐意识到,
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自己
,自己是个孩子的妈妈了。
但是,似乎丈夫却没有这么强烈的体会。
在孕期,她就看过大量的育儿书籍,那时候,丈夫也挺支持,觉得她一定能够当好妈妈。
但是孩子出生之后,才真实的感觉到,带孩子真的太累了。
她可以很容易的感受到孩子的需求
。比如,孩子哭了,她知道孩子可能是饿了还是拉大便了。
但是,因为身体还没完全恢复,有时候太累了,就想着丈夫或者公婆可以帮忙,但是家里人感受不到孩子的需求。
甚至有时候,丈夫会认为她
过于敏感
。
无奈,只好靠自己,结果又被家人说她
矫情
。
带孩子太累,丈夫给不了她支持,公婆又不赞同她养育孩子的新方法。
他们也反感她对孩子的敏感,公婆对她说:“
既然你的方法是科学的,那就你自己带孩子吧。
”
于是,孩子的哭喊,孩子出现的问题,
所有原因都会归到她的身上
。
这位朋友说:
真的很心酸!
他们只会埋怨我的情绪,说我敏感矫情,却不明白我只是本能地默默承受着,承受着当妈的本能。
“原初母爱贯注”,是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理论:
母亲从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数周内,全神贯注于满足婴儿需求的高度敏感的心理状态。从孕后期开始,母亲的兴趣逐渐从自己和外界转移到婴儿身上,自己的存在仿佛只是为了适应婴儿的需要和愿望,其他曾经重要的一切都退居其后。
很多准妈妈有过这样的体验:
越是临近预产期,就会控制不住的开始准备东西,收拾屋子,购置各种可能需要用到的婴儿用品,布置孩子的房间、婴儿床…
这是因为,准妈妈在为自己成为一个妈妈做准备,不仅是为现实层面的需要准备,更是为自己将要适应新的身份而做准备。
很多时候,丈夫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要整那么多的花样,买那么多不必要的物品,怀着孕还跑来跑去的布置房间。
就像动物一样,人类也有着筑巢本能,这些都是
妈妈的本能
。
在孕育一个生命的过程中,妈妈体验到的不仅是身体的变化,还有身份的变化,心理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往往又是交织在一起,模糊不确定。
这些都会给妈妈们带来焦虑。
特别是对于新手妈妈而言,常常还会伴随着自我怀疑,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担心自己能不能当个好妈妈。
一方面,她们会憧憬着,要如何照顾好宝宝,以后要带孩子去哪里玩,要教会孩子什么知识…
另一方面,她们会担心,如果奶水不够怎么办?孩子身体发育好不好?甚至还会考虑家庭关系、职业发展等等。
每天所承受的压力跟精力的损耗,是大部分的人无法想象的。
特别是坐月子期间,身体尚未恢复,而婴儿会无休止的向妈妈发出生理的、心理的需求,妈妈们本能的会想要去满足孩子。
但这样的满足常常会让妈妈们精疲力竭,喂奶、夜哭、换尿布…
很多时候,妈妈们会觉得
自己的世界被吞没了
。
孩子不睡,自己想睡又睡不了,睡了没多久又被吵醒;
给老人或保姆带着又不放心,甚至还会觉得自己没有尽责。
很多时候,妈妈们自己的身心都已扛不住了,希望可以得到休息,这种休息不仅是身体上的休息,更是心理的休息。
而最好的情形就是,孩子可以快快的睡着,一起睡着。
妈妈希望能够快点让孩子睡着,也好让自己可以休息,当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入睡的时候,妈妈同时又会焦虑到愤怒。
焦虑
的是,为什么自己不能照顾好孩子睡觉,难道不能胜任这个角色吗?
愤怒
的是,我都已经那么辛苦的哄你睡觉了,为什么你不让我休息。
有网友留言说:
“孩子得了严重的湿疹,看到孩子浑身红疹,难受得寝食难安时,我就觉得很对不起孩子。又觉得特别无助,无助的想自杀。”
“带孩子太累的时候,尤其是怎么哄都哭闹不止的时候,一瞬间恨不得把孩子弄死,然后自己自杀。但是这个想法一出来之后,就忍不住骂自己。”
很多妈妈会因为自己闪现过这些念头,产生了强烈的愧疚和自我攻击。
再加上妈妈在孕期对自己憧憬的完美想象被打破,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又迫切想要带好孩子。
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情绪,自然也无法平和的入睡。
妈妈身心疲惫,此刻又觉得孩子好像在故意和自己过不去,怎么努力都在哭,这时情绪就难以控制,甚至是忍不住想攻击孩子。
温尼科特还提出了“足够好的妈妈”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