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闪送”骑手被索赔一万五 事件背后的舆论关注分析 ·  12 小时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四川筠连山体滑坡已致1人遇难28人失联丨一览 ...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舆论场观察丨山西大同“破门亮灯”风波中的三大 ...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哈尔滨举行丨一览 ... ·  3 天前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DeepSeek如何驱逐了传媒业?对于“系统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为何说在孕妇跳楼案中,卫计委的介入让矛盾更复杂、问题更无解?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公众号  · 舆情  · 2017-09-08 21:11

正文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的文章、故事,欢迎关注 ↑↑↑↑


近几日,最大的新闻事件就是陕西榆林孕妇跳楼案了。因为疼痛难忍而选择跳楼,这样的悲剧对普通人的情感冲击太大了,加之家属和医院双方各执一词,医患话题再度唤起,成为近日舆情热点。


虽然在地方卫计局的调查下,公布了调查结果,认为孕妇自杀责任并不在医院。但是这并不会平息社会争议。因为舆情的关注度已经沿着各种向度蔓延,比如女性的生育自主权和生命权的问题;外媒关注中国女性的权利乃至人权问题;医患矛盾,等等。我们乐见通过此次大争议、大讨论,间接推进中国医患关系的转换和改善。


虽然真相总会浮出水面,但是我们其实也知道,类似事件的真相,在中国常常会变得扑朔迷离,或者真相本就在那里,但是冲突的一方就是不承认,结果共识难于达成,吵闹继续进行,终于迁延成社会的慢性病。这实际构成了当下很多地方网络舆情的基本形态,那就是双方只是情绪化的意气相争,至于真相,并不重要。


很多时候,舆论场中的真相就如同拖布,总是湿哒哒的;哪一方握着拖布把柄,谁就有了话语权,谁就可以优先为自己“洗地”。所以成见和情绪,在当下构成了中国的“后真相”。


在这场事件冲突中,本来具有非常明确的矛盾双方,就是医院和家属。双方都在拿出证据,争取舆论支持,最终结果也将向着法治的轨道前进,进入司法程序,最终在法治的框架内得到判决,或者通过约束性的条款达成共识。


但是国家卫计委的出现打破了这个进程,而且有可能把事情搞得更糟。


9月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宋树立对陕西产妇跳楼事件回应称,事件让人非常痛心,已责成当地的卫生计生部门认真调查核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我们可以理解卫计委关心网络舆情的忧患心理。在他们看来,此事作为近日热点,如果作为最高主管部门不发出声音,是不是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也体现不出责任和担当?此时发声,一方面可以显得自己在关注此事,另一方面势必给下面形成压力,促使事情尽快解决。而且是“责成”地方部门去调查核实,这是个严肃的政治任务,搞不好就会摊上事。


但实际上,国家卫计委在此时跳出来,严重打破了博弈双方的实力均衡状态。在各种事件的舆论场中,如果是一对一的博弈,事件总有水落石出之日,但是一旦有了第三方参与,事件基本就变得比较微妙和复杂化,因为涉及到了各方力量的合纵连横。


比如,面对冒出来的卫计部门,医院会忙着向上级领导诉苦,希望组织还自己说法和清白;患者家属本是弱者,突然天降“青天大老爷”,会忙着喊冤,希望政府为民做主。卫计委作为权力部门,或将乐见各方围绕自己转,自己更加举足轻重,但是殊不知也将就此陷入矛盾的漩涡。


医院这方面还好说,可以依照权力法则进行管理,但是家属这一方,该如何是好?很显然,换作别的自杀事件,人们在唏嘘感叹之余,不会想到找一个责任方来对此负责,但是此事发生在医院,有钱有权,还是全体病人的对立面,社会形象也不佳,人们就会倾向于将事故责任套到医院的头上,寻求经济上的补偿。


在病人群体甚至在普遍百姓心目中,“出事找医院”几乎是一个天然正义的事情。如果医院自知理亏,道歉赔钱,一切都好,但是如果医院毫不退让,甚至还要坚持自己立场,在中国现成的司法 信访的二元语境下,家属只剩下一个选项,那就是找“青天大老爷”要说法、求公道,实在不行就上访!


中国式上访群体就是由此而来。人们感觉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或者作为弱势群体实在碰不过地方的强势实力派,那就只能去中央、去找“青天大老爷”明断是非。青天大老爷高高在上,惊堂木一拍,贪官立马拿下,是非立判,这是何等的爽快!至于法律,实在是一件程序冗长、前途渺茫的事情。


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和官员也乐意做这样的“青天大老爷”,既能收买民心,又算走了群众路线,收获民声和官声。至于给法治社会的建设带来什么消极影响,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政府和官员经常感叹百姓法制观念不强,动不动就要找领导、闹上访,殊不知正是自己经常性错误地运用权力,塑造了权力万能的社会认知,结果导致百姓出了事就来找政府,一旦要不到他们心目中的公平正义,就开始越级上访、群访、赴京上访,从而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和困扰。权力作为巨大的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手起刀落,快意恩仇,另一方面也是三步之内,血溅全身。


权力过大,常常意味着矛盾缠身。在中国很多地方,小两口被窝里吵架,第二天就会闹到镇政府。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镇长的权力,能明断一切,自然也包括家务事。政府和官员的权力太大,无远弗届,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官员在满足于运用权力快刀斩乱麻的时候,也开始矛盾缠身,陷入人民内部矛盾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能自拔。


古代皇帝短命的多,其实不少是累死的,典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权力,集于朕身。芝麻大的一个事件,都需要朱笔御批。反观西方发明的科层制,其实就是最高层向下面层层放权,结果就是每一层都有人在忙、大家都在承担责任,结果上头轻松、社会太平。这就是放权的妙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务院大力推动的放权运动,表面上是让政府和官员让渡一部分权力给社会、给社会组织,其实另一面也是政府自我解放、自我救赎,从矛盾中脱身,腾出更多精力实施社会治理。


10多年前,环保部一位副部长在江苏说,将来群体事件将率先在环保领域爆发。时至今日,已经应验,国内的群体事件,大多数都是争取环保权益、保卫家园的环保运动。可以想象,如果地方政府勾结商人将这片土地上的收益席卷一空,只留下污染和伤痛给世代生活于此的百姓来承担,百姓会答应吗?肯定会起来进行权益的抗争。反之,如果政府将权力下放,让社会和百姓也从中享受到一定的权益,那社会就会变得更为平稳,国家和社会不再剑拔弩张,从而实现和解。


我为什么说在陕西榆林孕妇跳楼的悲剧中,国家卫计委出面,本意是好的,可是却可能导致坏事的发生?就是因为本来按照事态发展的逻辑,将会走入法治的轨道之中,可是卫计委出面,就将事态引入了权力的逻辑之中,结果就将双方的矛盾就引到了自身上来,不光是引火烧身,而且矛盾还可能越闹越大,越闹越僵,最终将权力部门拉下水,成为矛盾的一个方面。


在眼下中国利益分化、矛盾高发的局势下,只有法治才能跨越左中右的分歧、促成各方达成妥协性的共识,而不会导致社会裂缝的继续加深,但是权力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中央权力依然享有崇高的公信力和威望,可是很多地方的权力却在舆论场里深陷“塔西陀陷阱”,它无论怎么裁决,都难免得罪一方,并给社会留下新的伤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