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济南时报  ·  济南市教育局最新发布,事关全市学生 ·  昨天  
济南时报  ·  济南市教育局最新发布,事关全市学生 ·  昨天  
武志红  ·  这一部纪录片,杀我专用小猫刀 ·  2 天前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课程简单介绍(2025春季班 ... ·  3 天前  
简单心理  ·  为什么我们相爱,却无法一起生活?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养育孩子时,爱与溺爱的尺度到底在哪?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6-09 12:03

正文



“无条件的爱”这个词,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不陌生。现在随便翻开一本育儿书籍,基本都会提到这个词。


但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当初一样有个困惑 ——


无条件的爱,和溺爱有什么区别啊?


孩子是需要管教的,不能一味无条件的爱吧?


我当时就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养育孩子,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变得清晰了。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Chapter  1

溺爱:“取悦型”家长的误区


没有一个家长是不希望孩子快乐的。


但当我们把“希望孩子时刻快乐”作为养育的终极目标,这就是溺爱的温床。


我们这代的情感教育是缺失的。


从小,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孩子不哭”。


所以,我们一直以来对情感是有偏见的。开心愉快是好的,难过愤怒是不好的。



这样的潜意识就会造就一类 “取悦型”家长,他们不希望孩子哭,更加见不得孩子哭。


于是,只要孩子一哭,马上缴械投降,把之前学到的所有育儿知识都抛在脑后,第一反应就是,如何让孩子不哭。


这个应激反应是很危险的。


它只是在掩盖问题,得不到玩具哭了,马上买一个;吃饭时想要看电视,一哭马上打开电视机。


它没有教会孩子,怎样是与他人、与世界的有效互动方式。


长久下来,会给孩子一个错觉 —— 外面的世界是围绕着我的,而且是围绕着我的哭声建立。这就是自我中心, 这就是溺爱造成的结果。


Chapter  2

有条件的爱:将“爱”作为教育孩子的交换条件


我小时候有段时间是外婆带的。


外婆最习惯说的就是 ——“外婆带你很辛苦的,你一定要懂事成绩好,不然外婆就不喜欢你了”。


这其实就是最典型的“有条件的爱”。


这让我很小就明白了,外婆对我的爱是要基于我乖、成绩好的。


我那时的确是很乖,成绩也很好。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其实是 缺少爱的滋养的。


我更多的是 害怕。


另外一种更加极端的就是“威胁”。


比如 ——


“你这样,父母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你这样是要气死我啊!”。


要知道,再顽劣的孩子,他们都是爱我们的。


对孩子最大的惩罚莫过于说这样的话。


这是 用爱在绑架孩子,给孩子深深的愧疚感。


有条件爱的根源,其实是 界限感模糊, 分不清“对事”和“对人”的区别


孩子一定会犯错,但我们需要时刻让孩子明白的是 ——


“妈妈仍然爱你,但我不喜欢这个行为。”


而不是因为孩子的一个行为,全盘否定孩子这个人。


更加不该把“爱”变成让孩子听话的筹码。



说个题外话,在生活中区分“对人”还是“对事”,真的可以少了很多无谓的争吵或者自己生闷气的。


多少夫妻一吵架就是人身攻击,其实就是气头上把“对事”变成了“对人”。


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学会一种 不健康的关系互动模式,以交换和威胁作为基础的。


比如我们成年后,总能听到有些人喜欢把“分手、离婚”挂嘴边 ——“你再XX,我们就分手”——  但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想分手。


更容易让孩子的 自信心受损 ,就像我自己童年的这段经历。


当我尽了最大努力却没有达到外婆要求时,我是感到自卑的。


这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从骨子里认为自己不够好,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Chapter  3

无条件的爱:情感上温柔,执行时坚定


谈到无条件的爱,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它的概念就不谈了。


今天就想特别谈一下,在管教孩子时,怎么做才是真正地践行“无条件的爱”。


我以前写过很多关于孩子的文章,里面提到过无数次“ 温柔坚定 ”这个词。在我看来,这是最好的注释了。


比如,我家执行的零食规则有一条是 ——  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 (一般是上下午两次) ,吃零食时也必须坐在餐椅上吃。


小D有段时间在吃正餐的时候会要吃零食,我就会重申我们的零食规则:


“现在在吃午饭,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午饭时间没有零食”。


她肯定会反抗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碗和食物全部扔在地上,然后自己就大哭大叫起来。



这时, 我温柔的是对她情绪的反馈 —— “嗯,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很想很想吃零食,最好马上吃到”。


但我坚定的是规则的执行 —— “但是妈妈告诉过你,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我们需要先吃完午饭,然后去午睡,睡醒了我们就可以吃零食了”。


这些说完,她还是会很难过,拼命哭大声叫。


我会继续特别温柔平静地告诉她 ——“我知道吃不到零食,你很难过很难过。你可以哭一会,妈妈陪着你,直到你平静下来”。


然后,我会观察她的哭声。如果发现她哭声有转弱的趋势,我会及时说 ——“我们需要让身体平静下来,深呼吸,吸气~吐气~,我们要学会让自己平静下来”。


这整个过程,我 接纳 了小D的情绪,而不是去制止她不许哭。


但我是 用爱陪伴着她 去度过这段不好受的情绪,并且 告诉她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整个过程中我自己的情绪控制,温柔的语气本身也是在向她演示如何控制情绪)


同时,我没有因为她的哭而妥协我对于规则的执行。


这整个过程, 小D能感受到我的爱, 而且是我对她的结纳。即使是她的脾气,我也是接纳和理解的。


但更重要的是,她也开始明白了, 世界真的不是围绕着她转的,有些规则尽管不让人开心,但我们需要遵守。



而这点上,很多父母却常常容易弄反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