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的爱”这个词,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不陌生。现在随便翻开一本育儿书籍,基本都会提到这个词。
但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当初一样有个困惑 ——
无条件的爱,和溺爱有什么区别啊?
孩子是需要管教的,不能一味无条件的爱吧?
我当时就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养育孩子,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变得清晰了。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溺爱:“取悦型”家长的误区
没有一个家长是不希望孩子快乐的。
但当我们把“希望孩子时刻快乐”作为养育的终极目标,这就是溺爱的温床。
我们这代的情感教育是缺失的。
从小,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孩子不哭”。
所以,我们一直以来对情感是有偏见的。开心愉快是好的,难过愤怒是不好的。
这样的潜意识就会造就一类
“取悦型”家长,他们不希望孩子哭,更加见不得孩子哭。
于是,只要孩子一哭,马上缴械投降,把之前学到的所有育儿知识都抛在脑后,第一反应就是,如何让孩子不哭。
这个应激反应是很危险的。
它只是在掩盖问题,得不到玩具哭了,马上买一个;吃饭时想要看电视,一哭马上打开电视机。
它没有教会孩子,怎样是与他人、与世界的有效互动方式。
长久下来,会给孩子一个错觉 ——
外面的世界是围绕着我的,而且是围绕着我的哭声建立。这就是自我中心,
这就是溺爱造成的结果。
有条件的爱:将“爱”作为教育孩子的交换条件
我小时候有段时间是外婆带的。
外婆最习惯说的就是 ——“外婆带你很辛苦的,你一定要懂事成绩好,不然外婆就不喜欢你了”。
这其实就是最典型的“有条件的爱”。
这让我很小就明白了,外婆对我的爱是要基于我乖、成绩好的。
我那时的确是很乖,成绩也很好。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其实是
缺少爱的滋养的。
我更多的是
害怕。
另外一种更加极端的就是“威胁”。
比如 ——
“你这样,父母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你这样是要气死我啊!”。
要知道,再顽劣的孩子,他们都是爱我们的。
对孩子最大的惩罚莫过于说这样的话。
这是
用爱在绑架孩子,给孩子深深的愧疚感。
有条件爱的根源,其实是
界限感模糊,
分不清“对事”和“对人”的区别
。
孩子一定会犯错,但我们需要时刻让孩子明白的是 ——
“妈妈仍然爱你,但我不喜欢这个行为。”
而不是因为孩子的一个行为,全盘否定孩子这个人。
更加不该把“爱”变成让孩子听话的筹码。
说个题外话,在生活中区分“对人”还是“对事”,真的可以少了很多无谓的争吵或者自己生闷气的。
多少夫妻一吵架就是人身攻击,其实就是气头上把“对事”变成了“对人”。
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学会一种
不健康的关系互动模式,以交换和威胁作为基础的。
比如我们成年后,总能听到有些人喜欢把“分手、离婚”挂嘴边 ——“你再XX,我们就分手”—— 但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想分手。
更容易让孩子的
自信心受损
,就像我自己童年的这段经历。
当我尽了最大努力却没有达到外婆要求时,我是感到自卑的。
这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从骨子里认为自己不够好,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无条件的爱:情感上温柔,执行时坚定
谈到无条件的爱,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它的概念就不谈了。
今天就想特别谈一下,在管教孩子时,怎么做才是真正地践行“无条件的爱”。
我以前写过很多关于孩子的文章,里面提到过无数次“
温柔坚定
”这个词。在我看来,这是最好的注释了。
比如,我家执行的零食规则有一条是 —— 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
(一般是上下午两次)
,吃零食时也必须坐在餐椅上吃。
小D有段时间在吃正餐的时候会要吃零食,我就会重申我们的零食规则:
“现在在吃午饭,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午饭时间没有零食”。
她肯定会反抗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碗和食物全部扔在地上,然后自己就大哭大叫起来。
这时,
我温柔的是对她情绪的反馈 ——
“嗯,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很想很想吃零食,最好马上吃到”。
但我坚定的是规则的执行 ——
“但是妈妈告诉过你,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我们需要先吃完午饭,然后去午睡,睡醒了我们就可以吃零食了”。
这些说完,她还是会很难过,拼命哭大声叫。
我会继续特别温柔平静地告诉她 ——“我知道吃不到零食,你很难过很难过。你可以哭一会,妈妈陪着你,直到你平静下来”。
然后,我会观察她的哭声。如果发现她哭声有转弱的趋势,我会及时说 ——“我们需要让身体平静下来,深呼吸,吸气~吐气~,我们要学会让自己平静下来”。
这整个过程,我
接纳
了小D的情绪,而不是去制止她不许哭。
但我是
用爱陪伴着她
,
去度过这段不好受的情绪,并且
告诉她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整个过程中我自己的情绪控制,温柔的语气本身也是在向她演示如何控制情绪)
。
同时,我没有因为她的哭而妥协我对于规则的执行。
这整个过程,
小D能感受到我的爱,
而且是我对她的结纳。即使是她的脾气,我也是接纳和理解的。
但更重要的是,她也开始明白了,
世界真的不是围绕着她转的,有些规则尽管不让人开心,但我们需要遵守。
而这点上,很多父母却常常容易弄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