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中铁
中国中铁官方账号。践行“三个转变”,勇于跨越、追求卓越。股票代码601390.SH,00390.HK。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保险一哥  ·  2025年第3期保险自媒体红人千人榜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中铁

创新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中铁  · 公众号  ·  · 2024-05-10 17:15

正文




牢记嘱托 勇当先锋

2014 年5月10日,是值得每一位中国中铁人铭记的一天。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铁装备集团考察时作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重要指示,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年4月,国务院批准将每年5月10日定为“中国品牌日”。


作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首倡地、“中国品牌日”发源地,中国中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国务院国资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切实把“三个转变”重要指示转化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生动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十年来,中国中铁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挑重担、打头阵,建设了一大批服务国家战略、惠及民生福祉的精品工程;十年来,中国中铁紧盯行业技术前沿,聚力攻关、久久为功,突破“卡脖子”难题,成就了“中国高铁”等靓丽名片;十年来,中国中铁深耕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盾构机等系列创新产品接连问世,不断刷新世界首台、世界最大、世界最小纪录;十年来,中国中铁紧跟“一带一路”倡议,精心实施了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标志性工程,让“中国建造”享誉世界;十年来,中国中铁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秉承“效益提升 价值创造”,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质效的“含金量”;十年来,中国中铁全面丰富企业品牌内涵,取得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成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文化支撑……


这些累累硕果汇聚成精彩长卷,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吹响了奔向下一个十年的集结号角。未来,中国中铁人将继续坚决扛起“三个转变”的使命担当,笃定决战决胜之志,铆足敢闯敢拼之劲,狠下苦干实干之功,慎终如初、不负韶华,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中铁篇章。

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

中国中铁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自主创新作为落实

“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的“一号工程”

认真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国资委有关部署

深入推进“科改示范行动”

积极对接国家攻关计划

主动承担重大项目

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

用实干实绩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2019年12月30日

中国中铁承担全线勘察设计施工的

京张高铁开通运营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

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

2019 年,京张高铁通车

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

到世界最先进水平

从时速35公里到350 公里

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

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回望百年历史,更觉京张高铁意义重大


2021年1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乘坐京张高铁

在太子城站考察时指出

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

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

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

现在已经领跑世界

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

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


1908年竣工的老京张铁路怀来大桥, 山海关桥梁厂(现中铁工业旗下中铁山桥)制造了京张铁路全线121座钢桥梁

中国中铁承担了世界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的全线勘察设计施工以及重难点工程

京张高铁最高试验时速达385公里

世界上规模最大、埋深最深的高铁地下车站——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地下建筑面积3.98万平方米、最大埋深102米

世界上首个直通奥运赛场的高铁站——京张高铁太子城站

京张高铁



中国中铁在高速铁路

高原铁路、重载铁路、 电气化铁路

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等

多个领域始终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特别是全面系统

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适用于不同气候环境条件

不同轨道结构类型的高速铁路建造成套技术

铸就了“中国高铁”的国家名片

掌握了特殊严寒地区

时速 400 公里 高速铁路设计技术

攻克青藏高原世界级施工技术难题

形成了新建 30 吨轴重重载铁路建造关键技术


2021年6月25日,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萨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动车组首次开进西藏。拉林铁路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藏东南谷地,90%以上的线路在海拔3000米以上,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全线牵引变电所采用无人值守系统,近500个摄像头,24小时自动巡检

西藏那曲至拉萨高速公路建设于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克服了高寒、缺氧等恶劣自然环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

广州白云站是全国首个大规模运用机器人进行施工的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累计使用了包括无轨道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地 面整平机器人、地面抹平机器人、地库抹光机器人等在内的18种智能机器人。广州白云站也是国内第一个在铁路正线上方建造高楼的火车站,是铁路站城融合、探索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典型代表

2020年12月26日,福州至平潭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我国首座跨海公铁两用桥、世界最长跨 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也同步投入使用,福州至平潭最快35分钟可达。大桥在建设期间开展了复杂海域公铁大桥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自主研发了以下四项创新技术:一是研发了复杂海域公铁大桥新体系;二是创新了复杂海域公铁大桥施工关键技术;三是研发了海上公铁合建桥梁大型施工装备及配套工法;四是建立了复杂海域公铁大桥建设标准

2020年7月1日,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成通车,标志着世界公铁两用斜拉桥主跨迈入“千米级”时代。大桥主桥建造从新材料、新结构、新装备、新工艺等方面开展系列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对千米级公铁两用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基于轨道形位控制技术的大跨度铁路桥梁设计方法,首次研制国内最高强度Q500qE高性能桥梁钢和世界最高强度2000Mpa平行钢丝斜拉索,研发了全焊大节段钢桁梁设计与整体制造、架设关键技术、大截面超高混凝土抗裂及线型精确控制技术,形成了一整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米级公铁两用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


2022年9月28日,世界首座地处八度地震烈度区的超大直径盾构海底隧道——汕头海湾隧道正式投入运营。建设中,项目攻克了孤石群地 层掘进、高黏度软土地层掘进、长距离浅覆土高水压掘进、海中高强度基岩凸起、淤泥地层带压进仓等世界级施工难题,创建了“可感、可知、可掘、可稳”的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层大直径盾构隧道修建关键技术体系,对未来中国乃至世界隧道建设将起到示范作用

我国东北地区首条穿海地铁线路——大连地铁5号线大连站至梭鱼湾南站区间海底隧道段全长 2882米,其中海域段全长2310米,是世界首例海域岩溶地层大直径盾构隧道,被业内专家定性为史无前例的“世界性难题”

北京2022年冬奥会重要比赛场馆、中国首个跳台滑雪场地——国家 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受到国内外专业运动员的广泛好评


中国中铁聚焦建筑行业所需

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布局

打造了盾构机、架桥机

高速道岔、桥梁钢结构

“简统化”接触网等拳头产品

特别是盾构机的产销量

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

出口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首台双结构TBM、国产最大直径的敞开式TBM“雪域先锋号”

全球首台爬陡坡的大直径硬岩掘进机“永宁号”应用于国网新源河南洛宁抽水蓄能电站引水斜井工程,填补了我国大倾角斜井施工建设领域的技术空白

世界最大断面组合式矩形顶管机“中铁1179号”

世界首台桩梁一体造桥机“共工号”颠覆了桥梁基础结构现浇的做法,破解了线下施工必须依赖施工便道或栈 桥的局面,实现了引孔、打桩、架梁、拼装桥墩全套“空中”作业,无需任何其他吊装设备辅助施工,广泛适用于滩涂、浅水区以及城市繁华区等传统装备无法施展的区域。该设备入选2022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推动桥梁建造进入3.0时代

轨道交通道岔持续迭代升级,其中高速道岔产品占据 国内市场份额超60%,并远销30余个国家和地区。图为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最齐全的重载高锰钢辙叉生产线

模块化恒张力架线车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建设的核心装备,采用模块化布局理念, 架设的接触导线平直度控制在0.02毫米以内,远远优于≤0.1毫米的设计标准,具备架线精度高、转场方便的特点

中国中铁积极研发新制式轨道交通技术,在中低速磁悬浮、跨坐式单轨、悬挂式单轨等领域取得实 质成果,为公共交通增添新选择。图为世界首条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红轨”,中国中铁为“红轨”项目的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施工和运行维护提供了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

世界最大纵轴悬臂掘进机首次出口韩国

桥梁钢结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广泛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克罗地亚佩列沙 茨大桥等世界级桥梁。图为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



中国中铁大力实施

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

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的鲜明导向和良好环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