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706青年空间
706青年空间是国内知名青年社区,也是中国的第一家青年空间。这里聚集了来自全世界的好玩有趣青年人,他们一起创造和传播新的生活方式,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706青年空间

见闻706,共同记录青年空间的生活片段

706青年空间  · 公众号  ·  · 2018-05-13 22:5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别的城市,总有朋友问我:706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那里来往着哪些有趣的人物?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在这里待了半年,慢慢发现,这个空间区别于其他青旅和咖啡馆的地方是:来这里的人,无论彼此多么陌生,总可以像老朋友一样坐在一起,聊着彼此感兴趣的话题,比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古生物的科普,环保和公益,自由和公平定义的争执,区块链的创业讨论,痴男信女的八卦,退学和辞职的劝告……


如何向外界介绍706?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在媒体的视角中,这里是青年人的“乌托邦”和“逐梦地“;在住客的眼中,这里是暂住于北京的一个栖息地,或是“最好的朋友住在身边,最爱的人住在对面”的一个家;在老友的眼中,这里是脱离于繁琐日常的一个休憩之地;在过客的眼中,这里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聚集地,也是他们的逃避所……


706青年空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对于不同的群体,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尽相同。每个群体的叙述方式都有自己特定的视角,却不足以展示一个真实全面、有血有肉的706。

外界很难看到的是,这里每天也发生着日常的、琐碎的、温馨的、揪心的、励志的、狗血的、理想的、抓狂的、暗黑的故事……那个喜欢把文案当作论文写、每天工作到凌晨的创始人,也是一个戏多令人无语的角色;那个蹲坐在前台无所事事的管家,每天要应对各种投诉,甚至要半夜起来去通马桶;那个读诗、开口即是一些无法被常人理解的哲学爱好者,实际上是撩妹的高手……

这里是一个公寓,是一个咖啡馆,是一个食堂,是一个图书馆,是一个青年活动聚集地……

我们想发起一个项目——“见闻706”,共同记录青年空间的生活片段。

无论你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在这里入睡和醒来的住客,来往于空间的朋友,苏格拉底对话的辩论者,同道读书会的读书人,音乐小组的音乐人,性与性别沙龙的讲者,匆匆来往的过客……都可以帮我们用自己的视角,用百字的随笔,记录在706见闻到的生活片段,帮大家呈现一个真实完整的706青年空间。

或许,通过你我的见闻,更多的人会知道这里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群被媒体称“理想主义”的年轻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在聊什么?他们在担忧什么?他们在经历着怎样的故事?

见闻706第一期

《前台管家的见闻 3.11》

空间又来了一个年轻的面孔,小眼,平头,看起来痞痞的,有种社会混子的感觉。


办完入住,他掏出电脑,趴在咖啡馆的桌上打起了英雄联盟。


晚上,他一屁股坐在咖啡馆吧台前,要点杯鸡尾酒。

杨树问他多大,他说刚从航空大学退学,准备复读,重读高三。


杨树问他为什么退学,他说不喜欢学校的教育环境,想重新考一所好的学校。


杨树说中国大多数的大学差不多都是一个模式,你或许可以来706体验生活教育。


周末,空间的活动开始运转,有旅行与性的分享活动,有同道读书会在读罗尔斯的《正义论》,有在北大读书的日本移民分享日本311大地震……


两天的见闻,让他非常激动,跟我说要取消原来的行程,在这里再住一个周。

他说,这个地太好玩了,很有理想大学的气氛,也能遇见很多意思的人。


中午,他问我是不是学教育的。


杨树说自己本科读的是师范,做过三年小学生的老师。


他问,怎么让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获得很好的成长?怎么让那些人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半年没有关注教育,杨树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就空泛地说,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吧,多看书,多看纪录片,这不需要很多钱。


他说,他将来要考的大学,一定要有非常棒的读书馆才行。

《前台管家的见闻 3.13》

飞机晚点,彪哥深夜飞回北京,又住进706。


咖啡馆空荡荡的,一个住客见彪哥趴在桌上,过来搭讪,问:你饿吗?

彪哥:挺饿的。


住客:吃东西吗?我知道咖啡馆的饼干藏在哪?

彪哥:这么牛逼?藏在哪?


住客领着彪哥溜到咖啡馆前台,翻出饼干,递给他:好吃吗?


彪哥:好吃,我天天吃呀!

住客:你住着吗?


彪哥:我不住这?

住客:那你咋在这?


彪哥:因为我是咖啡店的老板。

《前台管家见闻 3.15》

前日,杨树起床翻手机,看到社区群有住客投诉住宿问题,隔着屏幕感受了他的愤怒。本想再睡一会儿的我,立马从被窝钻出,穿着篮球裤衩跑到小剧场与住客沟通。早晨十点到下午两点半,杨树花了四个多小时处理此事。


管家的工作并不容易,琐事繁杂,稍不用心,便会酿成大错,遭遇来自各方的压力, 危机处理完后,工程部先锋哥赶到前台,露出神秘苦涩的微笑,送给杨树八个字,“慈不掌兵,义不理财”,说这是古人沉淀下来的经验,你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


杨树打开电脑,百度一番,发现网友的解释还挺有道理。于是,他把先锋的赐字贴在前台,抬头就能看见。适不适用,或许要看缘分了。


上次杨树把自己锁在咖啡馆厨房,喝得酩酊大醉,先锋哥也曾送过他十六个字。


那时,先锋路过咖啡馆,见杨树满脸通红,会心一笑,抄起胸前的钢笔,在咖啡馆的留言册里,哗哗哗,写下四行字,“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自己慢慢体会吧。”


先锋,年龄未知的中年男人,人们只知道他毕业于厦大电气工程系,貌似曾在国企工作过,其他的一切都是迷。在空间里,他一边修床修水电修马桶,一边读书写诗养黑猫。


住客送他外号,归来仍是少年。

《前台管家见闻 3.19》

今日起床,杨树发现上铺的被子和枕头叠得整整齐齐,堆放在床上。退宿的住客,把房间的东西收拾好,垃圾扔进垃圾桶里,拆下来的三件套也放进了洗手间的水盆里。


杨树心头一暖,想到花生食堂和咖啡馆,甚至小剧场和图书馆,每逢周末,人流散去,总会在显眼的地方,发现食物残渣、塑料瓶、果皮……

前天点外卖,小旭没吃完,剩了一些米饭,问我能不能帮她吃掉?


杨树:吃不了了。

小旭:那怎么办?

杨树:扔了就行。


小旭:不行,太可惜了。我收起来,明天热一热,可以继续吃。

说完,她把剩下的食物装进饭盒,贴上标签,放到了冰箱里。


第二天午饭,她没有盛阿姨刚做好的饭菜,取出冰箱里的食物,在微波炉里热完,继续吃。


想起小旭的简历里,提到自己曾在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做过环保志愿者。

在这个空间见到这样的小事,反而让人倍感温馨。

《前台管家见闻 3.21》

周一下午,杨树和阿姨一起收拾老住客留下的物品。东西很多,有用的,没用的,乱糟糟堆积在空间的各个角落。


捣鼓了两天多,收拾了六大箩筐,堆放在花生食堂的墙角。拍照,准备发给大家,由主人前来认领。


这时,一位来自地质大学的小哥走进来,见有人坐在餐桌旁,他也坐下来,不知怎么回事,就开始聊起了钓鱼岛问题。餐桌的其他人也被他打开话匣子,开始同他聊这个问题。


聊天的人,分别从教化、历史和法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最后,一位谈客给地大小哥丢下一句“你应该再去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信息,然后再去做自己的判断。”


地大小哥:在如今的情况下,我只能从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地大小哥想继续对话,发现无人再回应,只好默不作声。

对话戛然而止,气氛有点尴尬。


恰好把垃圾收拾完,杨树喊他陪我一块到楼下扔掉。


扔完垃圾,杨树:刚刚有人说,国家是虚构的,民族也是虚构。你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


地大小哥:如果国家是虚构的,为什么现在有二百多个国家?


走进电梯,除了我们,还有一个教授模样的老人,一个背双肩包的小男孩,一个中年妇女,还有送外卖的快递小哥。


地大小哥不管其他人的存在,继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如果没有凯末尔的话,奥斯曼帝国的解体,那还会继续,你想想,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会怎么样?你再想想,如果没有俾斯麦,四分五裂的德国,它还能站在世界舞台的巅峰吗?没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那么今天的德国存在吗?你想想,没有统一的德国,哪来的后来的一战和二战,世界的天翻地覆。


电梯里的人,依然面无表情。


杨树:为什么刚才不反驳他们?


地大小哥:可能他们不想跟我讨论吧。他们的意思是我被洗脑了,可能他们也被洗脑了吧。


本期合辑作者:


杨树,706青年空间大管家,带领空间运营团队负责住宿办理、修床拆床、通马桶、买菜、搬东西、投影设备音响设备调试等基础工作,并记录这里发生的生活片段。最近转型做社群运营,计划推出真人图书馆、技能分享、青年聚、青年圆桌等社群活动,并利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做一系列活动产出,欢迎感兴趣想利用业余时间一起做事情的小伙伴前来勾搭。


如果你也想加入空间见闻的故事创作中, 请添加项目负责人杨树微信(ID:populuser),将编辑好的文字私发给他,尽量控制在1000字以内,我们将整理成篇,进行推送。



扫一扫,赞赏本期作者



-end-

在五道口,探索生活更多可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