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发现,生活中总有一些场景让女性不得不“等待”?在商场的厕所门口、高铁站的母婴室外,甚至在公交车上举着手却够不到拉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在无意中透露出设计中对女性需求的忽视。数据显示,女性上厕所的平均时间是男性的2-3倍。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共厕所的设计却更多以“男女面积相等”为标准,导致女性厕位数量远少于男性。这种设计逻辑并未真正考虑性别差异,也因此造成了女厕排队的普遍现象。事实上,类似的设计盲点远不止厕所一个。从难以单手操作的手机尺寸,到地下停车场的安全隐患,再到城市公园中对活动空间分配的不均……这些细节的缺失无形中增加了女性的生活成本。或许,这并不是某一方的疏忽,而是设计领域需要更多元视角的启发。
公共厕所的排队现象,远不只是时间差距的问题。数据显示,女性上厕所的时间是男性的2-3倍。这一差距背后,隐藏着生理需求、使用场景和设计标准中的盲点,让女性在如厕体验中常常处于劣势。
女性在如厕时间和频率上的需求显著高于男性,这不仅源于生理结构的差异,也与多样化的使用场景息息相关。从生理期护理到孕期特殊需求,女性如厕时常需额外的时间和空间支持。同时,着装的复杂性也让女性在操作上比男性更耗时。
此外,特殊人群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例如,孕妇因子宫增大压迫膀胱,尿频现象更加明显;而携带幼儿的女性常需要额外的设施支持,如婴儿座椅或尿布更换台。图源网络
在公共厕所设计中,“面积平等”长期作为规范依据,但这一设计逻辑忽视了性别需求的实际差异。数据显示,早期公共厕所中男女厕位的比例仅为1:4.2,女厕位比男厕位少320%,这直接导致女厕排队成为常态。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面积平等无法替代数量平等——在相同面积下,男性厕位因小便池设计占用空间较少,导致女性厕位配置严重不足。
厕所面积同等,女性需要等待的平均时间大于男性,图源网络
部分公共厕所的平面布局,图源网络
这一性别盲点在2012年引发了社会关注。一群女大学生发起“占领男厕所”的行为艺术活动,呼吁政府正视女性如厕困难。四年后,《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2016版)修订,首次明确提出男女厕位比例应达到1.5:1或更高。虽然这一标准显著提升了女性厕位数量,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偏差。男女厕所比例,图源《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2016
男女厕所比例,图源《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2016
厕所设计中的性别盲点,实际上只是更大设计问题的缩影。在建筑与城市设计中,许多人群的需求往往被忽视。传统设计中对“通用标准”的依赖,往往忽略了“多样化用户体验”的核心价值,使城市空间的公平性受到挑战。·人体工学失衡:公交车扶手高度、地铁扶手设计往往以“95%成人男性”的身高数据为基准,导致小个子和儿童难以使用。
公交扶手,图源网络
·空间适配不足:医院候诊区的座椅设计未考虑长时间等待患者的舒适需求,而办公楼和餐厅的座椅间距则忽略了孕妇和行动不便者的特殊需求。·无障碍设施缺失:无障碍坡道的数量、坡度规范及空间配置缺乏细致考量,使轮椅使用者和推婴儿车的家长常面临“形式化无障碍”的尴尬。·代际共存的矛盾:城市公园中缺乏“分龄空间”(age-appropriate spaces)的设计,导致老人、儿童和青少年难以和谐共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设计过程中过于依赖“平均人假设”(Average Person Paradigm),忽视了“全生命周期设计”(Life-cycle Design)和“普适性设计”(Universal Design)的重要性。以“标准尺度”为主导的设计逻辑,虽然简化了规划流程,但却剥夺了许多人获得平等使用体验的机会。图源网络
其实,对于上厕所这件事,各个国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与此同时,对于女性友好的设计各个国家也都同样在进行改进。
2.1中国城市进化:基础设施升级与“人性化”设计的完美融合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影响,让我们在历史上处理粪便的方式也更自然。近代以来,厕所革命比工业革命来得更晚。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个体的如厕习惯以及城市配套的缺失,导致90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能看到墙上“禁止大小便”的标语。保定竞秀公园内的标语,图源网络
随着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厕所的配建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我们采取的方式,也很适合目前的国情:增加厕所数量、增设无性别厕所以及智能管理系统。为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性别包容性定制卫生间比例:特定的卫生间设计仍然优先考虑某一性别,这有时是由于在解决平等需求方面存在疏忽,但更常见的是受到特定人口统计特征或运营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业主或设计师可能会故意调整卫生间比例以反映用户模式。例如,在女性顾客占多数的购物区,增加女性卫生间的比例以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可能比坚持统一的卫生间分布更为合理。同样,以男性访客和员工为主的区域可能会采用更偏向男性的卫生间布局。©SDAY
在热气建筑改造的湖南街道综合服务站中,设计师意识到现有基础设施未能充分满足当代对性别平衡的期望。设计调整了包括空间安排和设施数量的变化,并重新安排了入口和景观特征等元素。这些调整创造了男女用户之间更平衡的地面面积和设施分配,更公平地满足两种性别的需求。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演变和翻新,建筑师越来越关注调整公共设施以反映这些变化,尽管“真正的”卫生间性别平等仍然难以定义。湖南街道综合服务站平面图,图源网络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2015年国人组团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的新闻。虽然行为有些夸张,但必须承认日本的厕所文化确实做得不错。从乡村的“卡哈亚”到为穿和服的皇室定制“便器”,再到东陶公司的高科技马桶,对于上厕所这件事,日本人有着近乎极致的追求。
回到当代,日本商场内卫生间的精细化设计非常人性化。首先,厕位分配更合理,女厕:男厕厕位比=(6+1:2+2);在洗手池数量上,女洗手池:洗手池男=(1.5~2):1。座便几乎全部配置了电子马桶垫,且厕纸都是可冲的,卫生间内没有设置厕纸篓,这点能够很好地解决内部卫生问题。女厕还配置了专门的化妆区,这对女性人群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从根本上解决了女厕总是排长队的问题。日本商场内厕所,图源网络
其次,在功能模块配置上也充分考虑到了女性的各种需求,大部分厕位配备了婴儿座椅,女厕还设置了男童用厕位;最后,在无障碍卫生间上,日本的设计也做足了心思,无障碍厕位、洗手台、尿布台、儿童便圈应有尽有。总体来说,日本的公厕设计精细化程度更高,且维护较好。国内的情况则更多样化,高端且新的商场中,有些已经可以追平甚至超越日本的配置,但大部分仍存在差距,可以逐步提升。2.3从露天到私密:印度厕所如何改变女性如厕的安全体验印度的厕所文化,至今依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独特现象。印度传统上有一个特殊的习惯:用右手吃饭,左手则负责清洁。想象一下,如果某人不幸丧失了左手,那该怎么办呢?在印度,许多人使用清水清洁身体,甚至常常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如树林或空旷地带进行露天排泄。基于这种习惯,印度的公共厕所设施普遍较为简陋,许多厕所未配备水龙头,而是仅提供一个水缸供洗手使用。长时间使用后,卫生状况往往令人难以想象。上厕所的印度人,图源网络
印度男性在这种文化下尽情释放天性,而印度的儿童和妇女却是最大的受害者。据报道,在印度将近一半的强奸案都发生在女性露天如厕的时候。因此,印度女性也多次为了修建厕所上街游行示威。
《厕所英雄》剧照,图源网络
2014年以后,印度政府也开始大规模修建厕所,并推出了各种魔幻的操作,最终效果还算显著。大家感兴趣也可以看看《厕所英雄》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场由现代女性发起的厕所革命。2.4高品质的“付费体验”:欧洲厕所如何为公共卫生投资欧洲国家在公共厕所的使用方面较为严格,每次上厕所通常需要支付0.5至1欧元。如果这样的收费标准放在国内,可能会引起广泛的不满。当然,欧洲国家的公厕收费有其合理性,因为维持一个整洁的卫生间需要较高的人力成本。例如,打扫厕所这种既脏又累的工作,在欧洲雇佣人员的成本至少需要每月三四万欧元。在火车站或者高速公路休息站里的公共厕所都是由专人负责打扫,整体环境非常好,但是相对收费也就偏高,每次1欧元,通过入口闸机时会收到一张优惠券(通常面值0.5欧),折合人民币上一次厕所大概也要4块钱左右。一些来过中国的欧洲人表示,虽然免费公厕很方便,但大部分的环境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他们更倾向于“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以维持厕所的干净整洁。德国办公场所卫生间设计规范,图源网络
德国办公场所卫生间设计规范,图源网络
在设计规范层面,欧洲的设计标准相较于我国的设计标准来说,空间尺度相对要宽敞许多。欧洲国家的厕所基本上见不到蹲厕,因此也不存在有些人会要求只等待蹲厕的情况,这样也能从源头减少如厕等待的时间。
欧洲厕所的卫生环境也比其他国家好一些。比如在巴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等游客较多的大城市,街角都会有一些投币式厕所,只要插入一枚硬币,门打开后就可以使用15分钟,你离开后它会自动消毒,这样的做法也能够限制使用时长。除了对卫生间设计的包容性之外,世界上各个国家在其他方面对女性友好城市的案例也开始进行新的探索:日本的女性车厢:调查显示,不同性别对社交距离的敏感程度不同,女性对于过近的社交距离会更加敏感和警惕。为了在拥挤的通勤时段保护女性免受性骚扰,给女性提供一个相对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日本一些电车会在最后一节设有“女性专用车厢”。一般会在早高峰和晚高峰时设为女性才可以使用,平时不忙的时间段也是可以混搭的。在日本生活或者来过日本的朋友在很多城市都曾看到过这一现象。此外,我国的深圳、广州、郑州等城市的地铁系统都推出了女性专用车厢。日本地铁女性专用车厢,图源网络
20世纪90年代中期,维也纳当地官员的研究发现,从10岁开始,女孩在公园和公共游乐场的活动“明显减少”。后续研究发现,单一的大型开放空间是问题所在,因为这会迫使女孩与男孩争夺空间。而女孩没有信心和男孩竞争(这是社会制约使然),于是索性把空间让给男孩。但是,当他们把公园进一步划分成多个更小的区域,女孩参加活动的下跌趋势就发生了扭转。他们还考虑到了公园的运动设施。最初,这些空间用铁丝网围起来,只留一个入口,而男孩经常在入口附近扎堆。女孩们不愿穿过男生的人墙,所以根本就不进去。管理者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建议:把入口拓宽,多做几个入口。他们也像划分草地一样细分了运动场地。正式运动--比如篮球,依然有单独的活动场所;但现在也有了更多的非正式活动空间--女孩更有可能参加这些活动。正是这些细微的改变,一年后,公园里不仅有更多的女孩,“非正式活动”的数量也增加了。现在维也纳所有的新公园都是按照这种思路设计的。
Einsiedler公园的非正式活动空间 ©Zdenka Lammelova
结语
上学时,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设计服务于人”。现在想想,人的含义不仅是男人,也有女人;不仅是成人,也有儿童和老人;不仅是健全的人,也有残障人群。我们在生活中面临的不仅是“性别失衡”的问题,还有那些在设计之初被忽视掉的“人”的问题。只有真正地理解了人的内涵,才能做到——设计服务于人。近年来,我国在推动“女性友好型城市”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从女性专用车厢到遍布城市的母婴室,这些设计不仅展现了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注,更体现了城市文明的进步。女性的权益和需求不应是附加的设计元素,而应成为城市规划的基石之一。未来的城市,将不仅仅是对男性的友好空间,而是包容、理解和尊重所有人的地方。真正的性别平等,是每个城市角落都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空间。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