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回回砲在东方的表现?
在大部分人的认识中,东亚的炮兵水平从中世纪后期开始落后,到近代开始被拉开距离。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这种差距在火炮主宰战场前几百年就曾经发生过一次。
从西亚传入的新式投石机,在某个瞬间成为了主宰城市攻防战的大杀器,并获得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名称--回回砲。但这种武器居然在最快时间内被人再次遗忘,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结局。
出口转内销的升级版
席卷欧洲东部的阿瓦尔人与他们的斯拉夫附庸
公元6-7世纪,来自内亚的阿瓦尔人席卷了从乌拉尔山区到匈牙利平原之间的广袤领域。
在这个游牧集团入侵欧陆的主干道上,他们攻城略地,大肆收取贡金。无论是北意大利的伦巴第国王,还是君士坦丁堡里的拜占庭皇帝,都被其接连击败。至于原始的斯拉夫部落民,更是成为其奴隶与附庸。
相比曾学习罗马攻城武器的匈人,阿瓦尔人将一种全新的投石机带入欧洲。
与结构复杂的古典罗马式机械,这种依靠人力拉动的投石机,只需要有一定的劳动力就能解决过去要依赖工程师才能解决的难题。简简单单的力学结构,不仅制造方便,也更容易拆卸后携带。对于暂时没有稳定基本盘的阿瓦尔人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攻城利器。
由阿瓦尔人带入欧洲的手拉式投石机
那些防御他们的城镇,并非没有可以与之抗衡的武器。
近现代的不断复原测试都表明,古罗马时代就出现弩砲和投石机在射程上并不吃亏。甚至于在大角度的仰射时,可能打的更远。然而除去负责的机械制造与维护成本不说,古典时代的攻城武器大都在石弹重量上比较吃亏。
黑暗时代的欧洲边境城市,往往供养不起较大规格的弩砲。
因而在面对技术含量较低的手拉式投石机时,显得有些难以为继。加之阿瓦尔人的骑兵经常可以切断城镇与外界的联系,并以复合弓火力支援砲兵。他们的胜利,并非不能理解。
罗马帝国时代的弩炮在黑暗时代与中世纪仍被使用
欧洲各地也很快如法炮制,制造了自己的手拉式投石机。效费比优势让他们也在攻城战中大量运用,甚至搬上城头与弩炮一起负责守卫任务。
只是手拉式投石机本身也有重大缺陷。
木质结构决定了这种武器在增大到一定规格后,便开始效率递减。尽管在理论上存在同时指挥千百人拉动机械臂去发射砲弹,却没有人能够有效的协调众多劳动力的行动一致性。当有人开始全速发力拖拽,而有人才刚刚开始起步,手拉式投石机的设计效能便要大打折扣。
一份拜占庭手抄本上的投石机插图
因而,这种最早可能来自东亚或内亚东部的穷人版武器,还是无法在世界各地淘汰掉制造复杂的弩砲与任何大型机械弩。尤其是在空间相对狭小的城墙碉堡上,手拉式投石机的效率是非常不被看好的。
大约在公元11世纪末-12世纪初,手拉式投石机的改进版,悄悄出现在当时的拜占庭帝国与穆斯林统治的近东地区。
当地工程师与匠人,对于古代先贤们的力学成果,无疑继承的最为透彻。他们在原始的杠杆定理基础上,尝试用地心引力所造成的重量效应,取代抱团取暖的人力堆砌。
早期伊斯兰军事手册上的配重投石机
最终,全新的配重投石机孕育而生。
这种新式投石机依靠重量驱动的机械力来发射石弹,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还在射程和弹药威力上都更胜一筹。很快就将手拉式前辈和古罗马科技结晶都比了下去。在短短200年内,这种武器也从地中海东部向四周迅速扩散。无论欧洲的基督徒军队,还是非北、近东等地的穆斯林势力,都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砲兵部队。
到13世纪后期,配重投石机终于又通过蒙古游牧势力,传回了东方。堪称古代技术史上的一次出口转内销。只是在其原始型号的发源地,频繁交战的各方势力都还没有掌握其中技巧。
威震东亚的攻城利器
一副18世纪绘制的襄阳地图
1267年,忽必烈汗的蒙古帝国军队,开始围攻南宋的重要设防城市--襄阳。
对于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统治核心地区的南宋而言,扼守长江中游的襄阳是他们能够抵御敌军顺流而下的关键。
由于南宋曾在十多年前放弃此地,因而在再次驻防襄阳时,当地已经是一座废弃的空城。决心再次抵抗到底的宋军,对原先的城池和防御系统都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升级。
他们先是用移民军屯的方式,确保城市被围困时有很多物资补给支持。随后根据宋、金、元三军经常使用的手拉式投石机射程,将护城河与壕沟的宽度拉长到150米。夯土建造的城墙,也被再次加厚,以便抵御可能的石弹轰击。城墙外还覆盖了厚厚的渔网,对城墙本身进行缓冲保护。
襄阳的加强防御让蒙古人吃足了苦头
结果,当元军击溃外围的宋军防御后,长期无法奈何这种坚城。
由于150米宽的护城河与壕沟,元军的普通手拉式投石机射程不足。如果减轻弹重,不仅威力不足,在击中覆盖渔网的加厚城墙时,也用处不大。而没有砲兵的有效支持,用士兵直接攻城也会遭到城头火力的劈头盖脑。即便是派人填埋壕沟,也会遭到守军投石机和床弩射击的严重干扰。
于是,在长达6年的艰苦围攻中,元军一直进展缓慢。
若非宋朝水军的战斗力羸弱,很少能将补给与兵源送入襄阳。这场战役可能很早就以元军的失败而告终了。元军一方面从陆地上加紧作业,另一方面也收紧封锁线,让城市陷入饥饿与无助。最后,元军还从西亚调来了波斯工匠,打造射程更远的配重投石机。
蒙古人一直有使用回回工匠的传统
1273年,元军开始用建造完毕的配重投石机轰击襄阳残军据守的城头。
石弹跃过宋军精心构筑的壕沟与城墙,命中了城门上的一座塔楼。巨大的冲击力让这座塔楼瞬间坍塌,看的守军目瞪口呆。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所能依仗的最大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已经被饥饿折磨许久的士兵,瞬间士气大跌。已经坚守6年的襄阳,也在无可奈何中停止了抵抗。配重投石机的可怕之名,不胫而走。因建造工匠来自内亚,被宋朝人形象的称呼为回回砲。
此后的数年里,回回砲在长江以南的各个战场里都有高光表现。在面对宋军水师的铁索连环船时,元军经常以回回砲作为本方进攻时的火力准备。
一发巨大的石弹,足以让一艘楼船或海船立即瘫痪。铁索连环的状态,又让临近的战船也跟着遭殃。就这样,回回砲将一次次集结起来的宋军水师砸懵。从长江流域的丁家洲到南海边的崖山,屡试不爽。即便是面对构筑野战工事与三叠阵的宋军步兵,回回砲也能在元军部队攻击前,狠狠的砸上几发。
毫不夸张的说,回回炮在东亚战场的战例,就是一部宋军抵抗崩溃的完整记录。
元军的回回砲彻底击垮了宋军的士气
在同时代的欧洲和近东战场上,配重投石机也是攻城战中的绝对主力。
英王爱德华一世用它砸开苏格兰人的城堡,十字军则用它和围困自己的穆斯林砲兵对射。一些小型型号甚至被安装到威尼斯人的战船上使用。马穆鲁克人也在新建的城墙塔楼上,安放这种武器。由于配重投石机不依赖大量人力发射,所以在空间有限的环境内显得更为适宜。
14世纪欧洲画作上的城堡与投石机
但仅仅一个世纪后,新的挑战者又开始出现了。从14世纪开始,原始的火器在欧亚各地扩散开来。
对于武器革新是异常敏感的欧洲人,很快就捣鼓出了最早的攻城炮。一种专攻木质城门的大型火铳。二十年内,可以用石弹轰击坚固城墙的大炮出现在英法百年战的战场上。早期的海军舰炮也将老前辈从战船上赶了下去。配重投石机的地位开始岌岌可危,但依然与火炮一起共同主宰攻坚战战场到15世纪中期。
14世纪的欧洲火炮
最后的辉煌
一门14世纪后期的欧洲古炮
14世纪中后期,当配重投石机在欧陆不断遭遇火炮挑战时,他们的远东亲戚回回砲却迎来了自己的又一个辉煌时代。只是这次使用他们的不再是蒙元军队,而是揭竿而起的江南军阀朱元璋。
1364年在应天府自称吴王的朱元璋,不仅有着高筑墙-广积粮的政治厚黑学理论,同时也在军事技术上甩开了与他竞争的其他军阀一截。
虽然元朝是已知最早发展出金属管型火器的政权,却没有在大型化方面有什么建树可言。因而回回砲就依然是当时东亚战场上的最强攻城武器。除了蒙元军队外,各军阀中也只有朱元璋一家掌握了使用技术。
朱元璋 陈友谅与张士诚的三国演义
有没有回回砲技术,对于当时军队攻坚战能力的高低有何影响?我们可以从留存至今的几个战例来一看究竟:
1359年,朱元璋派兵攻略浙江西部。大将常遇春奉命围攻由元朝将领宋伯颜不花据守的衢州城。此时的明军还不会制造回回砲,便使用各种其他手段强攻。
常遇春首先用木栅栏封锁整座城市,然后让人打造了装有轮子的攻城塔和云梯。城内的元军则用回回砲与燃烧物击毁了攻城塔,用长斧砍断云梯。明军挖地道摧毁一段城墙后,发现元军已经在内部又构筑了临时城墙坚守。
最后,还是常遇春买通了内应帮明军开门,才攻下此城。一支偷袭分队,甚至专门被派去摧毁元军守城用的回回砲。此后,明军就通过俘虏掌握了回回砲的制造技术。
清代的
衢州城地图 除城墙外布局与之前的基本一致
1363年,控制长江南北大片领地的张士诚也在苏州自称吴王。
为了配合中游荆楚地区的陈友谅一起夹攻朱元璋,他多次派兵进攻常州、江阴等地。然而因为没有回回砲等工程技术,经常在强攻不利后转为围城。最后不是自己解围而去,就是被急速增援的明军击溃。
在张士诚称王的同一年,拥有当时最强水师部队的陈友谅,进攻江西的南昌。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对朱元璋势力控制下的城池动手,但遇到的问题却如出一辙。
由于没有回回砲等攻坚武器技术,他异常依赖从水面发起突袭。军中造起了高大的楼船,并用铁将塔楼包裹,用云梯直抵城头。当明军将城墙位置后撤几十米后,陈友谅的船队便无力攻城,只能登陆后进行围攻。
内陆的江湖毕竟不是浩瀚的大海,陈友谅的船队被迅速回救的朱元璋反围困。最终在鄱阳湖大战中一败涂地。在他的船队发动最后突围前,已经吃过了几乎所有的补给。
陈友谅的主力军队都依靠楼船行动和作战
1366年9月,解决陈友谅势力的明军又挥师东进,包围了张士诚的大本营苏州
。
苏州城的城墙在张士诚营建下,不断加厚,却依然抵抗不住技术差距所带来的劣势。
明军用土墙包围苏州,并构筑起高耸的土台,向城内倾斜火力。回回砲不仅被用来轰击城墙,还负责将俘虏的人头、腐烂的尸体都一同抛入城中。张士诚在地方士绅的支持下苦撑了10个月,终究还是被迫投降。
细看这些元末明初的战例,回回砲技术无疑是一支军队水平高低的晴雨表。
能够打造回回砲的军队,往往在技术和战斗力方面,都比较有保障。反之,则往往是缺乏技术与战斗力的乌合之众,成不了大事。
苏州被攻破也意味着张士诚集团的覆灭
奇妙深刻的消亡
明军北伐后 汗八里大都成为了北平
朱元璋在一统江淮流域后,转而发起大规模北伐。
元顺帝不战而逃,将先祖精心营建的汗八里王城,留给了大明朝。意气风发的朱元璋,着手开始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军政制度改革。
在这些激进的革新作用下,大明朝的各行各业,都以急速坠入深渊。
不仅沿海居民不得下海营生,商人大规模破产而地主们生活进入饥馑。连打完江山还要负责守江山的文臣武将们,也在躲过大规模屠戮后,陷入制度性贫困。至于普通卫所的大头兵和工匠户口,也被整的半死不活。他们都被世世代代的束缚在所属行业,却不能通过接私活的方式来保存自己原有的技术水准。日益艰苦的生活状态,摧垮了军队战斗力,也让工匠的后代们不再愿意钻研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