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莞阳光网
东莞阳光网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主管、东莞广播电视台主办,是以新闻资讯为龙头,集专业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强势媒体,是东莞四大媒体之一。2012年3月13日,东莞阳光网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发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开平广播电视台  ·  叮!@开平街坊,这份必备指南请查收! ·  12 小时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今天18时报名截止!@开平街坊,惠民活动又来了! ·  18 小时前  
黄埔观察  ·  广州重磅救市:买房就落户! ·  4 天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几乎家家都有!35岁女子查出“砒霜”中毒,医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东莞阳光网

这本129年的杂志“暗访”东莞,去了全国最小镇,火了这条百年老街!

东莞阳光网  · 公众号  · 广东  · 2017-03-30 12:24

正文


近日,石龙镇在网上“火了”,《美国国家地理》中文官方微博和网站图文并茂地推介这座千年古镇,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美国国家地理》成立于1988年,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杂志内容为高质量的关于社会、历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图片之质量标准也为人们所称道。


国家地理杂志近千分之一的选片率虽然显得苛刻,但一大批充满理想和浪漫主义的优秀摄影师、记者在这里诞生,而那些有灵魂有激情的作品则往往代表了一种标准。


石龙这座全国面积最小的镇,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龙的老街巷,探寻岁月时光留下的美。


石龙镇隶属广东东莞市,是全国面积最小的镇,面积仅有10.38平方公里(2015年数据),不只是东莞最小的镇,还是全国41636个乡镇中面积最小的镇。但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


石龙镇2015年生产总值达86.6亿元,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超8.3亿元,地均产出相当于深圳。在国内处于顶尖水平。


走进石龙镇的百年老街,去感受那里独特的历史氛围与恬静,每次去都会有新的发现。




石龙镇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明代嘉靖年间石龙设圩,清乾隆十九年,县丞署从东莞县城移驻石龙,乾隆中期升格为石龙镇,是东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建制镇。


清代石龙商业发达、航运繁盛、手工业欣欣向荣,成为“惠、潮、嘉三府商贾总汇,货财云集之地”,为“广东四大名镇(广州、佛山、顺德陈村、石龙)”之一,是东江流域和省港地区重要的商贸重镇。


中山路



中山路民国建筑群,位于东莞市石龙镇中山路,建于1929年左右,是石龙最早建的马路,马路两旁的建筑是传统的骑楼结构,石龙人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故命名为中山路。


据史料记载,中山路建于1929年左右,全长1435米,历史上有“东禄元、西禄元、沙边街、三角市、万胜街”等老名字。为东莞市的一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此完整、规模宏大、风格统一的岭南特色骑楼,在珠江三角洲实属罕见。骑楼是岭南建筑的一道特色,在石龙中山老街,还有着东莞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骑楼,近百年前那曾是东莞最繁华的商业区。受当时的影响,这些建筑大部分都结合了中西方特色,既有中式的古典大方,又有西式的华丽风情。



据民俗学者介绍,民国年间,西学东渐,学术也好,建筑也好,都有西方的特色,石龙中山路骑楼也全部都是欧式的。那时,东莞第一家银行就在这里,甚至还有渣打、汇丰银行,可以想象这里昔日的繁华。如今,如今走在这里,开业数十年的商铺比比皆是。



新昌鼓店就是其中一家著名的百年老店,地板上的裂纹就是它沧桑的印迹。这里依然沿用祖先传下的古法,用黄牛皮制作各种型号的鼓。时至今日,这里的鼓仍然非常畅销,客户遍及珠三角甚至全国各地。



这里老街坊(当地人对老邻居的称呼)们相互寒暄的场景也令画面变得更加和谐。古老的骑楼下,他们过着不受外界喧嚣影响的生活,人们忙碌依旧,但更多的是安静祥和。



与中山路三十米之隔,是另外一条古朴的老街“竹器街”。曾经衍生出竹篙街、织箩街、香竹街和青竹街等十余条以“竹”字命名的街。



竹器街原称“鸣凤里”,有400多年历史。清朝初年“鸣凤里”改称竹器街。竹器品种有竹梯、竹床、竹椅等数十种之多,以做工精细、坚固耐用而闻名于东莞、增城、博罗等地,当时从事竹器行业者有三千之众。



100多米长的竹器街,如今仅余零星几家竹器店在经营,老板大多比较闲暇,或与街坊聊天或不紧不慢地编织竹器;其余大多为民房,常有老人探出头来张望。曾鼎盛一时的风光,只能从摆在眼前的各式竹器中,勉强体现出来。



竹器街一些店主介绍,竹器编织讲究心灵手巧,也讲究细节。首先是选竹子,编什么东西相应选用哪种竹子,一般用黄竹较多;然后是用加工竹子专门的刀,削成或粗如手指、或细如线的竹篾,再根据器具一般规格,编织竹器。



改革开放以后,塑料业发展起来,塑料制造的生活用具比竹制生活用具美观、轻便,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塑料制品的兴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繁荣兴盛了几百年的石龙竹器行业在完成了历史作用后,逐渐走进历史。如今的竹器街内,仍有十余位店主苦守着少人问津的竹器买卖,他们是石龙镇竹器业“最后的守护者”。
 

七贤坊


古镇石龙,古迹很多,除了为人所熟悉的百年老街中山路的骑楼和主要以制作销售竹器为主的“竹器街”外,其实还有许多赋有怀旧情调的角落和老街,例如那个叫“七贤坊”的地方。



明清时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石龙辖下没有建制性的行政组织,只有群众(居民)团体性的地域组织,称为坊。由当地居民,以乡绅、耆老、商户为主,推选若干头面人物主持、议事、办事。所办基本为修桥整路、游会、救火、打更等公众事务。费用由当地居民捐赠,很少分摊。



清末至民初,石龙共有十四坊。其中的庙左坊涵盖了新街、万胜街(至七贤坊街口)、万安街(至东市场口)、七贤坊,也是民初石龙最富庶的坊区之一。



“七贤坊”的房屋多数是两三层高,砖石混凝土混合结构,邻里之间紧密相靠,街道两旁的房屋间隔不足一米。



来源 | 国家地理中文网 东莞阳光网

编辑 | 陈黎

主编 | 吴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