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对于很多90后职场人而言,他们
正
或多或少陷入这样的困惑——
为何其他人的机会越来越多,而我的机会却越来越少?
为何有的同龄人混的风生水起,而我的工作却乏善可陈,自己也越发迷茫?
为何我年纪轻轻,却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活力?
......
如果将职场上的各种提升技巧比作树上不计其数的叶子,今天所要谈论的这个点,恰恰就是我们看不见的大树根部。
如果不从源头解决问题,你永远只能在表面上兜兜转转,离成功的目标渐行渐远。
一、
王萱(化名)是一名90后,毕业三年就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纠结中。
和很多人的故事如出一辙,王萱考大学那会儿并不清楚自己想要学什么专业,家人本着“今后好就业”的宗旨让她报了会计专业,然而王萱看到数字就头疼,草草应付了几年的学业之后,踏入招聘市场的她瞬间就懵了。
这时候的她才发现,自己处于被选择的尴尬境地:好的公司看不上她的毕业院校和勉强及格的专业课成绩,而不好的公司她又看不上,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错过了很多次机会。
几个月下来,王萱的工作一直没有着落,在房租的巨大压力之下,王萱选择了向现实妥协,找了一份没有门槛的电话营销工作。
这是很多职场人的通病,叫做“管窥心态”。
二、
什么是管窥心态?
说白了就是短视,以极窄的视野去思考职业选择问题,从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更长远的事情,这种心态背后有个声音是这样的:“没关系,反正还年轻,试错成本低。”
然而现实远没有这么乐观。
通常说来,在选择第一份职业的时候,最好将这些问题想一遍:
1、我的优势是什么?我适合什么样的职位?
2、我应该选择怎样的行业,才能将这个职位价值最大化?
3、当下的工作机会如何?对我的长远发展有什么利弊?
4、这家公司怎么样?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值得自己加入吗?
5、未来五年我该怎么规划?
6、在现阶段,我应该怎么做?影响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
悲凉的现实却是,很多人在选择第一份职业的时候过于随意,或者是迫于生计找了份自己既不喜欢也不擅长的职业,于是职业道路越走越窄,陷入了恶性循环。
在进行职业生涯咨询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一点,那就是,很多人之所以在职场中屡遭不顺,是因为他们没有花时间认真思考未来,而是将许多时间用来走了一段又一段弯路,重复原来的错误。
而导致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源,就是因为稀缺心态下,人们往往急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却搁置了那些真正重要而看似不紧急的事务。
三、
我问过不少年轻人,他们告诉我说,相对于即将就要支付的房租而言,未来的职业方向这件事并不紧急,反正自己还年轻,完全可以试错,等后面赚到钱了,有时间再去思考。
而王萱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
可等到三个月左右的时候,你会遇到了更紧急的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顺利转正,光这件事就耗尽了你所有的心力,而思考职业方向嘛,等顺利转正了再说。
好不容易开了单顺利转正了,后期的业绩压力有增无减,每个月都有繁重的业绩考核等着你,你回到房间刚想静下来整理一下思绪,领导就给你打来电话说要开个紧急会议,你会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天都在疲于奔命。
一而再、再而三,如此类推,不知不觉间,几年过去了,你本该早早就思考的重要问题,直到在你感受到实在无法忍受的痛苦时,才决心好好梳理。
此时,你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
几年下来,你依旧不清楚自己擅长什么,甚至会惊诧地发现,这些年来,自己缺乏一技之长;而比起刚毕业的年轻人,你的热情和执行力迅速下降,你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勇气和激情;与此同时,你还面临着尴尬的年龄压力、买房的压力、被催婚的压力......让你无法呼吸。
对于王萱这个年龄段的人而言,要么就是能力超群——你的经验足够丰富、业绩足够优秀,用人单位直接委以重任;要么就是经验丰富——对用人单位而言,你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即便年龄有些尴尬,他们也会愿意给你提供一些机会。
而对于很多不上不下的王萱们而言,他们在工作方面没有拿得出手的能力
,
也没有在一个领域积累到深厚的经验
:外表看似成熟坚强,内心却愈发敏感脆弱。
四、
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作者犀利地指出:
“将一件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务搁置一旁,与借用无异。你通过不去做这件事情,而为今天赚到了时间,但却增加了未来的成本,因为你早晚要借用其他时间(很肯能是更多时间)来处理这件事。”
有人会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未知,何必处心积虑,早早就琢磨这么烧脑的职业规划问题呢?
事实上,你所不知道的是,如果你决定终生都要玩这种“遇见”游戏,你首先要学会面对的最大的风险,就是“遇不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里列举的职业近2000种,而一个人一生能尝试的职业机会在7-9个左右,因此,能遇到最适合你的职业绝对是小概率事件。
更大的概率则是这样的:找一份职业感觉不对,那就再找一个,结果发现还不对;一直尝试到35岁之后,很难有行业会接受一个新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职场中的你我,并没有太多“随缘”的机会。
经过层层梳理,王萱发现,之前困扰她很久的“跳槽还是考研”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存在过,因为她自己对职业方向从来不曾考虑过,而“跳槽还是考研”这个问题确切的表述应该是“用哪一种方式能够逃离目前的困境同时还不用承担未来的风险?”
这种问题,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多重趋避式冲突”。
所谓“多重趋避式冲突”,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两个及两个以上目标时,由于每个目标都有好的和不好的一面,而人们又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选择时引起的内心冲突。
在王萱的选择中,考研的好处在于三年后可以重新回到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来选择职业,弊端在于考研这事本身就不容易,需要花很大时间和功夫,而回去考研能选择的专业方向并不多,想来想去,似乎只能报考本科时自己并不喜欢的会计学,她实在不想重复那样的痛苦,另外研究生毕业后自己已经三十岁了,没有了年龄优势。
跳槽的好处在于可以迅速摆脱当前令自己心烦意乱的工作和环境,问题在后期投简历找工作的话,用人单位会根据自己之前的工作经历决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而即便有不错的销售类岗位,由于自己之前的销售业绩并不好,并且感觉自己做销售很吃力,她也不想重复之前的老路。
五、
王萱正是陷入了职场中的“稀缺陷阱”。
而导致“稀缺陷阱”的根源,就是在于她对资源的错误利用。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重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将重要的事纳入考虑范围当中,为未来的选择积累相应的资粮,即便未来面对危机,也能游刃有余,拥有足够自由的选择。
这个时候,必须果断理清以下几点。
1、决策是面向未来,别过多考虑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比如在王萱的案例中,她经历了长达三年倍感吃力而痛苦的电话销售职业,这三年的时间精力对她而言就是“沉没成本”,如果她决意转变方向,就不要过多留恋“被浪费的时光”。
反正时光已经被浪费了,如果因为害怕白白浪费永远不敢跨出第一步,则意味着更大的浪费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