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交际学教授鲍勃·霍尼克在收集了数千名青少年看过这则广告后的行为数据之后,惊奇的发现:这些反毒品广告不仅没有降低毒品的使用,而且还适得其反,增加了人们吸食毒品的概率。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大量含有毒品信息的广告的播出,会让人们认为:“吸食毒品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行为,既然非常常见,说明有很多人都这样做,那为什么我不去试试呢?”
这就是可视性的力量。
咪蒙等的文章,大量提到那些“不健康行为”,就算文章本身的价值观没错,大量“不健康行为”的曝光,依然会让这些行为被人们模仿,变成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行为。
试问:这种后果,是好是坏?
另外,你看到的,就是你所认为的世界。
如果一个人长期关注某件事物,那他一定会发现周围有越来越多的这种事物。这就是为什么你会觉得你当年高考的时候,社会上与高考有关的信息比其他时候都多。
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你那一年高考有多特殊,只不过是你自己一直都在考虑与高考有关的信息。这时候,外界与高考有关的信息就会比其他与高考无关的信息更容易进入你的大脑,才会让你产生“今年谈论高考的人真多”的错觉。
再说回咪蒙等的内容,经常爆出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而由此引发的后果就是:大家会觉得这社会越来越黑暗,看来也没有当好人的必要了…
试问:这种后果,是好是坏?
当然,肯定有人会反驳:“我们读者又不是没脑子,难道我们还不能分得清是非黑白吗?”
对于这种话,我只能说:“要是人们都是理性清醒的,那还要这么多绚丽的广告干什么”…
说这种话的人,一定是对营销没概念...
而此次被处理的这些号,几乎都是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号,100000+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易如反掌(据说咪蒙粉丝数突破了1000万)。就拿《“我靠援交买了房”》这篇文章来说,光是点赞数量就超过了3万,就算按照比较高的的点赞数与阅读数的比值(2%)来算,其阅读量也到达了150万。
试问:一个具有如此之大影响力的号,真的有所谓“言论自由”的权利吗?
如果真的有,那为什么每当明星和政客们(哪怕是在美国)说了不该说的话或做了不该做的事,就很难得到人们的原谅,甚至要被拉下台,而你家的小舅子就算整天嚷嚷着要打倒工铲档,也照常过日子?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这次的封号并不是不让咪蒙们继续发表言论,而是不能让他们站在如此显眼的位置上继续强调社会丑恶的一面。官方打击的并不是“低俗”内容,而是这些内容的影响力。
我个人对这种做法表示赞同!这似乎是以前纽约打击违法犯罪的案例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