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小马宋的书《朋友圈的尖子生》,选了几个我比较熟悉的人来学习:
1、学习李叫兽选择文案作为自媒体起点的战略思维;
2、学习李倩的从结果倒逼方法,寻找最短路径的习惯;
3、学习马佳佳用主流化的语言表达亚文化的机智;
4、学习马占凯的社会化学习和终生学习;
5、学习脱不花十年闯江湖野蛮生长的吸睛大法。
选这几个人事因为有些就是我朋友圈的人或者平时比较关注他们做的事,所以对照其小马宋的文字和我自己的观察,会是一段比较有意思的重新对话。看完后如果说说他们有哪些共通的点的话,那就是:
1、思考事物的本质。不管是从理论还是现象或者经验,思考的深度决定决策的效度。
2、多和牛人对话。尽可能的和牛人建立联系,线上的,线下的,会形成触点,让你受益匪浅。
3、找到自己的亮点,并坚持到极致。李叫兽善用理论,那就用理论去贯穿生活每一个细节,用到淋漓,脱不花善于模仿善于搞定人,那就不断去接触优秀的人和事。
4、给自己更长的跑道:耐心和积累。成长的速度也遵循指数级的增长规律,前面8年10年可能都是不相上下,但突然一两年可能会有爆发点,所以要有耐心,当然,前提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
5、边磨刀边砍柴。早一点认知自己,日日精进。小马宋感叹自己阅读的起点太晚,大学才开始,对某些理论的不留意等等,有些好习惯养成得越早越好。所以,边磨刀边砍柴,要不断梳理自己的思维方式,完善自己的思考模型,优化心智的算法,才可能越来越顺畅,成长才会出现拐点,渐入佳境。
正文分5部分,有点长,请系好安全带:
一、李叫兽:理论小王子的践行之道
二、李倩:”套路“的胜利
三、马佳佳:调戏权威,而不是追求爱与和平
四、马占凯:我的职业是学习
五、脱不花:商界女诸葛,江湖小能手
李叫兽:理论小王子的践行之道
一、小档案
小时候打架,研究方法和策略
高考填志愿,研究方法和策略
大学去考研,研究方法和策略
了解他的人评价说,他是90后里最有战略思维的人。可是他明明是写营销文案出名的,其实,这背后也是一种战略。25岁成为百度最年轻的VP,这让很多90后看着很着急,80后70后看了,更是着急或不屑,总之各种声音都有。其实,情绪和评价不重要,我们需要找到方法,特别是能借鉴和改变自己生活的。让自己更好,这个你不会拒绝的吧。
二、理论是可以活用的
思维习惯:从小时候开始的好习惯,就是做任何事,都一定找到一个方法,一个招。如果找不到能胜过别人的方法,宁可放弃不做这个事情。
面对任何事情,都要先假设自己是完全不懂的,然后把这个东西当成设计火箭一样,系统地搞清楚这件事事怎么发生的?该怎么做才行。正是这种系统的策略性思考方式,让李教授受益匪浅。
家庭环境很重要,叫兽小时候家里就买了很多书,经常看科普和人物传记类。少年时代的读书习惯让他及早确立了人生中两个重要的原则:
一是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在执行中获得了良好的反馈,所以他一直笃信理论,并且坚持所看过的理论并一一实践。
二是早早确立了人生理想,读商科,当CEO。
关于文案,叫兽也可以用理论来解释,并且讲得头头是道。同样是讲文案,小马宋说自己长于写作,而非文案培训和系统理论,反观李叫兽,则是长于系统的理论,能够将文案应该怎样开头写得头头是道,这是两个不同的路径,虽然都是在说文案。
三、战略思维:讲营销为什么先从文案开始
叫兽的理想是营销的科学化,但是他开始做自媒体的时候为什么从文案开始切入,去讲营销和策略?知乎上叫兽的回答是:
如果上世纪70年代有知乎,这个问题可能是:
”为什么特劳特(定位理论创始人)选择广告作为切入点,来分析战略问题“
定位理论一开始是为了解决——如何占领消费者心智,这个难题服务的。
后来特劳特的定位理论逐渐发展,开始脱离广告本身,开始讲营销。
再到后来,定位理论在中国大火,又开始超出营销本身,开始讲战略。
如果上世纪20-30年代有知乎,那么这个问题可能是:
”为什么麦肯锡选择用会计作为切入点,来分析战略问题“
麦肯锡一开始从会计学开始,基于这套”控制“和”分析“的思维,
麦肯锡也延展到管理咨询业务,
再后来,麦肯锡开始强调自己的战略咨询业务。
这两个案例可以发现,企业的理论很多从操作层面的理论开始(比如广告、文案、信息系统、会计),到中层理论(比如营销,人力资源,运营管理),再到高层理论(企业战略)
一个好战略具有重大的杠杆效应。当加多宝把凉茶从药用品市场剥离出来,定位”怕上火“,进入大众消费市场,从不到一亿的销售额到几百亿销售额,这是战略的力量。
李叫兽选择文案作为切入点的战略思考在于,一个90后讲战略很少有人信服,于是从”一个拥有文案特长的人“,甚至更细分”一个学习能力强,懂当下流行的新媒体文案的人“就显得容易得多。
另外,文案理论基本来自认知科学,有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研究可以直接证明。而战略理论更加抽象化,基本没有太多方法可以直接证明,后者容易引起读者的争议。
这个问题的解答,很精到的说明了战略思维,一下子具象了很多有木有。
你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的?一个人的成长,无非与两个东西有关,一是个人性格,二是知识体系。李叫兽的思维习惯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当我的直观感觉和证据起冲突的时候,我每次都相信证据,而不是相信直观感受,即使那个直观感受是我自己特别想要的。
我是属于那种直觉至上的人,所以往往很多选择都很不靠谱啧啧啧。
四、战略思维:为什么通过写作打造个人品牌
李叫兽选择写文章,而不是做演讲来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背后是如何思考的呢?当时他发现自己有各种能力和知识,但是没有人认可,为了突破这个怪圈,必须要获得人脉,而自己又不是善于交际的人,所以从扬长避短的角度思考自己不恩能够做什么,这时就需要找出个人的长处。
获取人脉的本质在于对别人施加影响,施加影响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关系,二是通过知识。然后分析利弊,前者关系紧密,但是可复制性低,不利于规模化,后者关系松松拿,但是可复制性强,影响大。所以,最后发现,自媒体写作是个好方式。(当然,这也离不开这两年的微信红利咯)
所有的商业战略理论的,都是围绕如何差异化在讲。培养长期的差异化的竞争力,是任何战略的基础,没有任何企业是例外的,个人也同样如此。李叫兽是如何走出差异化的道路的呢,他坚持的战略就是——挣脱价值网。
什么意思呢?任何一个公司或者个人,都有一套外界给他的KPI,比如我是学生我的KPI就是GPA,如果我是一个公司,我的财务数据就是KPI。外界规定的KPI称为价值网,这是克里斯坦森提出来的。
成功的公司和个人会挣脱出这种价值网。比如PC行业的KPI是卖出更多的电脑,但是没有人去从产品改造去想,所以只有联想挣脱了这个价值网。就像樊登读书会,一开始是卖PPT,每人每年300块钱,如果从这里出发那KPI就是做更好的PPT,卖更多的PPT,这是不对的。挣脱出价值网,找到消费的需求本质——好多人买书不看或者根本没有阅读习惯来出发,改变了产品形态。
挣脱出价值网,要考虑到长远的优势。如果你陷入同质化的竞争,服从于一个KPI体系,是永远挣脱不出来的,纯粹的智力和体力竞争就跟价格战一样,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绝对优势的。这是经典理论反复重复的东西,但是很少有人运用到自己身上。
正确的策略不是因为你比别人聪明,而是你跟别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从而能够产生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获胜。
叫兽的不同就在于他学习理论,并且不断的践行在生活和工作中,理论知识的转化率很高,反馈很及时,所以形成了正向的激励机制。
任何商业的成功都是要有持续地创造并提供差异化价值的能力。所以,你需要问自己:我如何提供差异化的价值?我如何在未来两年做点什么事让别人很难取代我。谷歌的拉里佩奇曾经提到一个经济学概念:additional value 附加值,就是任何的影响力,都来自附加值。附加值就是那么没有你就不会发生的事情,所谓稀缺。
打造差异化的竞争力最大的阻碍在于你的内心和体验,因为培养差异化是违反本能的。人是从众动物,这一点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一个人最重要的知识体系就是设计战略的能力,战略学的每一点都是反直觉的。另外,不要拿目标当张略。
五、如何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
Step1: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每看到有用的知识,就停下来寻找联系。不断运用和建立联系。因为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当你有1个知识的时候,增长1个知识是一个,但当你拥有10000个知识时,接触一个新知识可能意味着增长了5000个知识——因为你跟其中一半的知识建立了联系。
比如:
理论:人的爬行脑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联系:
1、文案:1000首歌放在口袋里比 小体积容量大的MP3 要好
2、理论:在风口上猪都能飞比 只要抓住机会,即使能力不高也能成功 要好
3、谣言:wifi会杀精比 wifi对健康不好 要好
Step 2: 寻找改变行为的契机
学了理论还得会用,当接触新知识时,要问自己:我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改进?这是一种前置应用,相当于你存放的知识是带着使用情境存放的,一旦在现实中遇到类似的情景,就很容易自动触发,随时取用。
比如:
理论:人的爬行脑喜欢视觉化的信息。
联系:
1、标题:X型文案人和Y型文案人 比 你为什么会写自嗨型文案 要好
2、求婚:我希望有一天,我们都70岁了,仍让能手牵手走在啥啥啥沙滩上 比 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要好
Step 3: 探寻事物背后的本质
也就是多观察身边的事,思考改进,比如吃盖浇饭吃出一个菜单改善方案,逛地铁思考流量位置等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背后的原因。从现象到本质,多问为什么呀,好奇宝宝。
总结一下就是刻意练习:遇到理论,想办法用多种现象解释它,然后在行为中应用改变;遇到现象,多思考背后的本质,以及可能解释现象的理论。反正就是建立连接,来回倒腾,慢慢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
刻意练习是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足球爱好者只是享受踢球的过程,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却不断地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
李倩:”套路“的胜利
一、小档案
李倩,人称”倩姐“,是青山资本的董事总经理,腾讯八年,金牌BD,也是在行网红,分享品牌营销相关内容,跨界老司机,投资界里最会营销的,营销界里最会投资的。
做事的方法:
1、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多,背后的能力在于思考事物的本质,找规律,能力才可迁移;
2、减少干扰。不要被流行的、别人的、表面的东西所迷惑。
3、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你善于做解答题,但是试题选择不恰当,即使考100分也然并卵哇。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判断依据,你要有一个恒定的依据才行,这个可以是初心,可以是你骨子里信奉的东西。
二、找到变化,跟随变化
1、约遍牛人,发现变天了
2013年在中科院,工作比较清闲,每天四点多就下班了,然后把在腾讯做新闻主编时候收集的名片全部倒出来了,把里面认为有意思的人都全部约了出来聊天,聊完发现:这个时代要发生变化了。于是去不同的公司参观,甚至还去面试(这招很狠)去提问更好的了解不同公司的业务。
2、为什么学营销:从需求倒逼学习
做媒体内容几年后,转型一般做公关,但是通过聊天发现营销人才稀缺,于是专门做品牌营销这块,从需求开始倒逼学习。
3、如何学营销?0开始启动法
第一是踏踏实实读经典的书。然后从原理出发去揪出事物的本质,任何事我都会先确定目的,然后自己想办法。
看书第一步是选书:选经典的书读几遍。比如要研究品牌,就买了所有经典的《营销管理》《定位》《战略品牌管理》《品牌22律》等。
看书第二步是撕书:哈哈这句话怎么这么诡异。李倩看书的习惯是边看边撕,留下来的就是好的,看懂了的,撕掉,废话的,撕掉,这样可以减少干扰。
看书第三步是看框架:留下来的就是框架和精华。看书一定要看教科书,因为它能给你建立知识框架,框架掌握了,里面的东西可以转换成自己的。就跟查理芒格的跨学科学习方法一样,去读最基本的教科书,然后用20%的时间去学习一个学科80%的基础知识。
看书第四步是联系现实:比如读名人背书或企业的品牌资产评估,就拿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去对照,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是抗干扰能力强。很少去看同行在做什么,现在流行的是什么,而是从知识框架的原理去思考,跟最近马斯克/李善友/罗振宇等热衷谈论的”第一性原理“ 类似,回归本质思考。
和李叫兽一样,不要做一个经验主义者,老是被各种五花八门的现象所干扰,反而离事物的本质越来越远。
4、学习的效率:技术效率VS 认知效率
小马宋说到学习的两个效率,一个叫技术效率,热衷于各种点子、技巧和工具,一个叫认知效率,追求对事物本质的思考。李倩说,我新到一个行业,我是先想这个行业是怎么回事,想清楚了之后再网上叠加这些技术效率的东西,这是我做事的方法。比如新进一个咖啡馆,都在观察这个咖啡馆做事的人,有没有优化的空间。有这种思考方式的人,转型会比较快,从核心的目的和行业本质去理解事情。
从小的思维惯性是:在任何行业里,首先要知道这个行业里最好的是什么样。如果你吃过最好的日料,你就知道哪些好与不好,如何改善,如何抵达最还。
做事的惯性是:任何事情先确定一个目的,一个结果,然后把自己逼到绝境,你就能推出最好的方法。明确目的的原地是因为你要想清楚为什么做这件事,而不是为了做而做,明确目的之后,找到最短实现路径,这样就是在节约时间,高效的把你成功的思路加快。
5、个人品牌的战略思考
为什么在做投资的时候,又不断强化自己在营销上的认知呢?这是个人品牌差异化的一个打造方法,因为观察投资这个行业发现,投资人最重要的资产其实是流量,对于顶部的投资人来说,他们的能力差别几乎可以不计,都很聪明,最大的差别在于流量——你能否吸引到好的项目。另外在创业圈,互联网的小半场和消费的下半场,很多都是品牌和营销驱动的,创业者需要这项能力,如果投资人具有,对投资是个加分项。
想明白了创投圈的本质,然后就发现如果我在营销圈里是懂投资的,那么另一个优势就是投资圈里最懂品牌营销的,这是一种差异化的身份,能够帮我获得流量,甚至是几何倍数的流量增长方式。
6、职场思考
职业转型的经历:次数多,从开始做内容到后来转到BD,再后来做互联网公司的内容管理,还去过中科院,然后也创业过,现在做投资。如何从0开始了解一个行业,一定要找到这个行业的规律,然后丰富你的资源,你的认知,再努力去思考,成为这个行业头部的有重要贡献的20%。
职场升职的关键:人一定要去做最有价值的事情,真正能对公司的经营业务,能对公司的提升产生价值的事情,一定要懂核心业务。一开始在腾讯做的事情比较边缘,后来自己跑到新闻中心直接从16楼调到17楼,给自己找有价值的事和岗位,这个主动性很难得。
5分钟如何找到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电话?首先,目标明确,一定要马上找到这个电话。然后,找方法。你会怎么做?
李倩的做法是:搜出这个人的名字,2007年时手机号是13*开头的,所以就输入135,136,137直到139最后搜索出来,当时的备选方案是去官网问或者找相关人去问。这件小事的启发是:人,不要依赖任何别人教你,你也不要依赖经验,当你被逼到一个窘境的时候,你只要去想这件事的本质和目的,你就能找到方案。
7、成功可以复制吗?
小马宋感慨:李倩和李教授的成功是个必然,因为他们有一套做事的逻辑,不管怎样都能做到80分。而我不是,我要合适的事可以做到90分,但是有可能永远在一个事情上出不来。但是如果我很早就能懂这个道理,并且经过刻意训练,也许我也能每件事都做到80.
我也是属于喜欢的事能做,不喜欢的就搞不定。也就是说,做事没法建立起品牌,因为品牌是对事物持续的期待的满足。这是缺乏刻意练习的原因。读到这里,有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
李倩说,这个世界上的成功分为天才型成功和思维型成功。前者比如爱因斯坦,达利等,但是天才只是少数人。思维型的人就是那种不管怎么样都会成功。
小马宋复盘自己的现状,讲到自己最关键的选择就是走出了广告行业,如果一直在奥美呆着,最后打怪升级到创意总监,一年五六十万的薪水,但是就直达天花板了。现在走出广告也,开始创业第九课堂,做文案培训,自己开公司,慢慢有了自己的路,向自由人一步步迈进。
而转变的动因在于2011年开始接触不同行业的人,思路就开阔了,然后去做一些事,有机会接触那些更牛的人,慢慢积累,收入也到了一个大幅增长的时间点。越往上走,你接触到的人和事情,就越来越不一样,就会促使你更快的变化。
8、给自己一个更长的跑道
小马宋说从2005年去国际4A一直到2011年在奥美蓝标,这六七年的成长也就长到了60分,或者说可能从50分长到了60分,但是你从60分到80分,可能就是一两年的时间就到了。
李倩说,有一个词叫做厚积薄发。我在腾讯蹲了八年,跟坐牢一样坐了八年,这些年的变化很小,收入差异可以不计,后来当你一下子把世界的大门打开了,当你接触人的层面不一样了,你就逼着自己开始想最优路径了,一天之内你可能任督二脉就能打开,收入也就自然而然就增加了。但是之前的十年八年也不能说白过。
当然有一种意外,有些年轻人很早出道,开悟比较早。
但是一辈子拉长来看,给自己足够长的跑道,给自己足够的耐心,也许会跑得更远。
马佳佳:调戏权威,而不是追求爱与和平
一、小档案:从小长到大
从小就爱挑战老师权威,但还能当班委,学习不错有方法,出身家庭比较和谐亲密,爸爸是检查官,妈妈是高中校长,比较开明的父母。喜欢调戏权威获得快感,但是看完感觉人挺真的。可能一直从反叛和调戏中获得了很多反馈,以及额外的关注,如果这算一种正反馈的话,这激励她顺着这个路径走下去。
二、玩内容,玩到大爆炸
高考语文单科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我觉得考试是有方法论的,我的主观题会拿满分,是因为我能把一个文科主观题的答题公式提取出来,知道老师想要什么,用一种产品经理的用户视角去思考。首先框架会照着写,然后会举一个跟传统相反的观点,然后完美地证明这个观点。
这就是写东西的套路。用一个完全反常识的视角,给一个完全符合常识的框架,这样一来,你既做了一个颠覆者,还能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从语文考试中获得的灵感是,所有文科类的非标准化的东西是可以量产的,可以被公式化的,这里面有很多元素,你把它排列组合下就可以生成,但是聚合的内核在世界观,这个不能陈旧。
如何写出一年炸一次的文章?
跟拍电影一样,要有个框架,每个时间点你要布置一些笑点之类的,不停地去探测观众的情绪,这种创作就需要每天不断地反复打磨,最后变成一个好莱坞式的量产的东西。中欧演讲会火,是因为用PPT把亚文化的东西,用主流文化的文字提炼出来,通过讲亚文化,让这些大人们找到一个窥探世界的窗口,因为即使是搞亚文化的人,也没有用这样的语言来阐述他们的文化。
串串说:我觉得就是“人话翻译家”“人话转述师”,这是某种认知差带来的红利,一种更高级的搬运师。这种差异的弥合来自输出者对倾听者文化背景的理解,以及对新东西的融合,像跨文化翻译者,跨代际翻译者。想起看李叫兽的课程视频,讲“什么因素影响消费者决策?”,他的三个论点是:用户自身的习惯;营销的力量;第三方口碑推荐。
这三个论点不重要,给我启发的是,这是一个半小时的视频就讲了这三个观点,但是这个结构来自李叫兽在一篇学术论文上看到的一句话。对,一句话能翻译成一堂90分钟的课,课程中加了很多时新的案例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也是某种学术语言的通俗化翻译。不管是从学术语言到商业语言(李叫兽),还是亚文化到主流文化(马佳佳),或者是书面语言到口语化表达(樊登读书),都是跨圈层跨介质的翻译,很有价值。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个时代做内容最稀缺的是这种跨界和转述,我好像看到一点自己的天赋和机会le。
三、读懂年轻人,做好我自己
我觉得现在年轻人生活的四大主题是:
1、看网红演的节目;
2、跟着网红购物;
3、想着跟网红啪啪啪;
4、自己想成为网红。
串串说:从需求看供给,创业者需要的就是卖内容卖商品卖欲望卖理想
我现在很少跟70后玩,之前一起玩消耗了太多时间,他们只是在消费我,我没有得到这种反馈。能量的吸取永远来自更年轻的人,跟更年轻的人在一起,我觉得能吸收到能量。当然,有些有意思的人是不受年龄限制的,但很少。删掉这些无聊的保守的商务的70后朋友,只跟有趣的人在一起,不喜欢就不去。
串串说:这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有所取舍,不怕得罪,爱护自己的能量圈,这个很赞,值得学习。就像我最近给自己做删减:重要的事情越来越少,留下来的越来越重要,留下来的因为能彼此给养,所以能量守恒。
马占凯:我的职业是学习
一、小档案
马老师是搜狗输入法之父,现美团顾问,也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每次看他的朋友圈都很有意思,因为他不断在尝试打通新的学习脉络。之前的”集束炸弹学习法“,以及”双生子催化效应“等词汇,都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总之,很职业。
二、学习学习再学习
马老师童年的阅读时间相对较晚,想比如李叫兽从小就看战略类的书籍,投资天才马文亚10岁就翻遍了新华书店所有的商业书,马老师说自己33岁才开始系统地看书,年均50本了,小马宋也说自己的体系阅读在30岁之后才开始,摸到阅读的门径则是在35岁以后了。这是家庭环境的差异。
马老师说,自己很多方面其实是负分,比如时间管理,演讲和幽默能力,所以现在的努力是从负数爬向零,再从零到及格。他的学习一方面来自牛人,社交时间非常饱和,也乐于跟更多的牛人当面讨教,一方面来自自学,会针对性地学习各种垂直领域的技能和知识。
”双生子催化效应“,这是马老师命名的一个学习效应,我理解为1+1>2,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找到跟他同样级别而且很有默契的一个朋友,这两个人能经常讨论和交流某些事情,比如技术、知识、世界观等,那么就会产生”双生子催化效应“,这两个人就会很快达到比现在更高一级的程度。比如搜狗的CEO王小川在高中的时候编程水平很高了,后来班里来个个程序大牛,两个有比拼有交流,两人很快就达到了世界水平。
坚持不是靠毅力,而是成瘾机制。马老师研究拖延症的一大收获是——拖延症不是时间管理问题,而是一个内心的成瘾机制。比如有人一天跑3公里,跑了三年,你以为是有毅力,其实真相可能是,第一个月也许靠毅力,后面不跑就难受,因为跑步时,人的身体会产生内啡肽,这是一套程序。当你的身体遭受很大痛苦的时候,它会自动分泌内啡肽进行中和,内啡肽会让人在运动中产生快感,并且成瘾。
学习是有拐点的。每个人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时,碰到三五次障碍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人现在并不相信这件事,是因为他还没有通过那个学习的拐点。健身房就是,你得找私教,你得天天去,你才能持续。
人生的匝道。这是马老师形容人生的路径的一种方式,就是一个人一旦加入某个公司,或者一旦开放或者做了些什么,就像进入了一条道路,基本上就决定了他此后几年的人生。比如当时美团的第一期抽奖模式,结束时有70万人来抽奖,这几乎确定了后面几年的东西,只有在第一天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最速训练程序。最核心的方法就是,你宁可在一个技巧上或内容上重复10遍以上,也不要同样的时间去尝试10个技巧。如果你想提高英语听力,同样的材料听十遍,而不是听十份不同的材料,这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的价值。
学好新技能的三要素。一是数量,是基础。二是多样性,要非常杂。也就是”集束炸弹学习法“,通过集中学习不同类型的人,找到自己的方法,比如韩寒的阅读法。三是极致,也就是说学最好的,最高水平的东西。
圈层的力量。一定和多和高层次的人接触,有个说法是,你的收入是你最亲近的六个朋友收入的平均数,这就是圈层的力量。如果你想提高写作能力,你就要和这方面最强的人接触,这些高手会帮你跨过最初的学习障碍达到拐点。在拐点到来之前,你一定会很痛苦,觉得没收获,但是导师会帮你跨越过来。
学习是社会化的事情。有人一提到学什么东西,本能的动作是上网先找免费资料,然后买本书,其实效果比较慢。人,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找对人很重要。关于社会化学习,我很赞同,特别是你的输出得到社会化的反馈,多重触点的激励累加,会形成极大的正循环,这也是我写作的一个动力,来自小伙伴的不断反馈和鼓励。
脱不花:商界女诸葛,江湖小能手
一、小档案
17岁到北京学英语准备出国,不出国了自己置办了装备(口红+包包)开始跑江湖,然后不断链接到牛人,一路狂奔,野蛮生长。我看完她写的《传灯记》,记住了”心性如野马,是需要调伏的“,记住了”修行的基础,是精进与担当“。
其实这是一个有点传奇的小女子闯荡江湖的故事,一个人刚成年的姑娘应对这个世界,不断模仿与学习,快马加鞭,停不下来,又通过写作和修行来收拢心性,沉淀自己的过程。多年生龙活虎的闯荡经历,练就的最大本领就是想明白事,做明白人。在关键时候能正确的判断和果敢的选择,一环扣一环,顺利溜到现在的人生匝道上。
二、十年一觉江湖梦
1、17岁来北京学英语,准备出国
从山东临沂来到大帝都,脱不花收到的打击是不知道怎么坐地铁,不知道怎么坐公交,也交不到朋友,觉得自己完全是个傻逼,很难受。虽然是来学英语出国的,但是后来赖着不走了。
脱不花说,年轻时候的她并不是一个判断力特别好的人,她不像马佳佳、李叫兽那样在年轻时就特别有判断力并对自身有清晰的认知,而是仅仅凭着好奇和感觉才慢慢走出来。另外,清醒的是出道早啊,18岁开始闯江湖,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可以尝试和碰撞,所以跑道铺着,尽管跑就好了。当然,脱不花的个人特质也在长跑中慢慢练就出来。
2、30岁以后,开始写作
脱不花说,28岁以前,觉得自己完全是一个傻逼,而在28-30岁之间突然活明白了。然而30岁时,又迎来一个恐慌期。朋友方希帮助她化解、改造。在认识方希之前,脱不花有点像是被注入了好几股真气的令狐冲,习得了上乘的招数,但是没有内力,撑不了太长时间体内真气就会打架,说白了,只是一个投机取巧的模仿者而已,善于复制,无能运化。
方希建议写作,写邮件说——写一本天衣无缝的书
1.一定是自己说话的德性,既不是S的,也不是B的,更不是SB的,只是自己的。
2.想想自己在干的事和价值目标,要全面匹配。
3.想想目标读者,他们都在你笔记本的对面,对着他们说话,掏心窝,捞干货,亮绝活(这也是脱不花在例会中强调的”对象感“的来源吧)
后来脱不花开始写作,成为专栏作者,并且收获了很多额外的影响力。小马宋说,写文章确实是让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名声的很好的方法。他自己就是从《一个广告文案的自白》开始的,包括李叫兽、琢磨先生、万能的大熊、马佳佳等无不是靠文字性的东西获得了各自领域的影响力。
3、修行路上的霓虹灯
脱不花虽然算一个小富二代,但是没有养成游手好闲的习性,而是靠自己双手打拼,靠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否定,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她的学习对象,不仅有奥美的总经理湛祥国,惠普的CEO 高建华,出版人方希,还有牛根生,刘永好等企业家,也有明海大和尚这样的出家人,甚至三教九流,如此的野蛮生长,加上十多年的快马狂奔,才有了她现在的自己。
4、想得通透,才能迅速决策
脱不花是个明白人,可以用一个思路讯速度捋清一个问题的本质。比如罗辑思维曾经搞过一个叫”又一课“的视频产品,就是找很多不错的人来讲一个内容,录成视频节目,也是罗辑思维去罗胖化的一个尝试,但是后来,他们就放弃了。
为什么?按照脱不花的说法就是,我们违背了之前定下的方向。因为罗辑思维本质上是帮助用户在获取知识上一个节省时间的解决方案,但视频本质不是节省时间,因为看视频的时候你几乎什么都不能干。所以后来做得到app,也是做音频就对了。
这是她做决策的思考,直达自己最本质的那个东西。如果说人生的关键选择就那么几个的话,我觉得脱不花的选择在于:17岁来北京后没有去美国,而是开始工作;2013年觉察到时代变了,放弃自己的公司加入罗辑思维;在做得到app时迅速转换人力,聚焦到得到app上,这些决策事后想想都挺重要。
有一段时间她的签名是:时时可死,步步求生,纵横四海,心无挂碍。是不是有一股侠气来着。我觉得脱不花的故事总结下就是:出道早,有灵气,生猛敢扑。
PS:这本书读完,对照自己,有太多值得修缮的地方。
PS:持续整理完5个人的学思历程,相当于一次“集束炸弹学习”,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context,也带来不同的思考。有的是理论派,到极致,有的是野路子,也玩出花来。你的道路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