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将螺旋桨包裹进了两个类似圆桶的涵道之内,此类飞行器结构紧凑,对周围环境更加安全。
文
|
铅笔道
记者
孙娇
►
导语
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下,路遇沟壑峡谷,汽车腾空而起
……
在
Larry
的设想中,这是未来的陆地作战装备。
为此,他已做了超10
年的研究。
无需跑道、垂直起降、占用空间仅为车身占地面积
……
实现这一系列性能的涵道式飞行器是
Larry
所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立项课题。
今年年初,他成立
“
酷黑科技
”
,
计划将此军用技术民用化,建立涵道式飞行平台。
首先,
“
酷黑科技
”
打算与机器人研发实验室合作,将机械臂带上天空
,实现近距离高空作业。可续航
30
分钟、载重两公斤的双涵道式飞行机器人预计于今年年底小批量生产。
而未来,他则希望用户可以像滴滴打车一样呼叫一辆飞行汽车,
实现城市内的短距离飞行。
注:
Larry
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内容真实性负责。铅笔道作客观真实记录,已备份速记录音。
2013
年
8
月,在
Aeromobil
发布的视频中,巨大的汽车张开被折叠的双翼,在经过一段路面行驶之后腾空而起。
其空中时速可达
200km/h
,续航
692km
。
但它距离军方要求却相差甚远:
这辆飞行汽车仍然需要跑道,无法垂直起降。
无法垂直起降,意味着它也没办法应用于商业场景,
“
路面不会为飞行汽车专门清出一条跑道来
”
。
为此,垂直起降成为各国在飞行汽车上研究的难点,
同时也是
Larry
所在实验室研究的切入点。
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涵道式飞行器。
不同于固定翼飞行器对跑道的依赖,以及直升机所采用的的开放式旋翼对空间、周遭环境的要求,由于将螺旋桨包裹进了两个类似圆桶的涵道之内,此类飞行器具备结构紧凑,对周围环境安全的特点,即使在峡谷之间,也可以垂直起降。
◆
与四轴飞行器(右)以及直升机(左图)相比,涵道式飞行器(中)在起飞降落以及飞行中所需要的安全飞行空间小,结构紧凑。
但它并非没有弱点,每小时不足二百公里的飞行速度限制了此类飞行器的使用场景。
国际上,
DARPA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是它的研究者之一,国内,从事此项研究的实验室则寥寥无几。
“
虽然酷炫,但比较冷门
”
,在
Larry
所在的高校实验室,
涵道式飞行器从可行性验证到样机制作,就已走过了十年,“
太慢”
。
他想借助市场的力量,为涵道式飞行器寻找合适的民用场景。
今年年初,
Larry
成立
“
酷黑科技
”
,他在脑海中构建了这样一幅出行画面:
东三环拥堵的车流下,汽车借助涵道飞行器的升力腾空而起,以每小时超一百公里的速度飞行十几分钟,便可到达
30
公里开外的郊区。
但即使是对飞行速度要求不高的城市内出行场景,想法听起来也更像是五年后的目标,
涵道式飞行器还能做什么?
北京郊区,
110
千伏的高压变电站内,银色金属的管道耸立。
管理员告诉
Larry
,为保证正常运行,离地
25
米高的空中电闸需要定期维护,
但为此付出的成本颇高。
拉闸断电后,巡检工人需要爬上高高的管道,他所做的也许仅仅是为电闸喷上一点润滑油。
如此不经济的方式让巡检周期被拉长为五年一次。
虽然变电站专门购入了价值百万元的路面巡检机器人,
但它们无法实现高空作业,类似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在管理员的愁容间,
Larry
读到了机会:
如果飞行器能将机械手臂带入高空,近距离作业,就可以帮变电站省下不少人力。
◆
涵道式飞行器可携带机械臂高空近距离作业。
而想让机械臂上天的不仅是飞行器的研究团队,还有机器人的开发者们。
为了实现近距离操作,它们需要一款对周围环境要求低、尺寸小、载重能力强的飞行器。
在学术会议间,
Larry
曾得到一位来自武汉高校的飞行机器人研究者的反馈:
他做气体检测,需要飞行器带着气体检测仪飞入发生煤气泄露的室内,测试有害气体浓度,并找到泄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