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焦DeepFocus
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张小北  ·  //@电子骑士://@叶扬-独眼:这……-2 ... ·  5 天前  
张小北  ·  //@来去之间:艹-20240915172153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焦DeepFocus

了解伯格曼,你需要点亮这盏魔灯

深焦DeepFocus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7-30 08:47

正文



“对于我,拍电影是一种幻想,但必须经过周密思考。这种幻想是一种现实的反映,长此以往,我似乎越来越觉得电影是一种幻觉的体现。"


"电影如果不是一种记录,就是一种梦幻……当我在剪辑台上逐格拉片时,我仍然能感受到童年时代所感受到的、那种眼花缭乱的魔幻感觉。”




英格玛·伯格曼,世界影史巨匠,奥斯卡最高荣誉之一“欧文·G·托尔伯格纪念奖”得主,伍迪·艾伦称:“伯格曼是自电影发明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他的电影作品代表了19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与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同属“大师中的大师”。他以强烈个人风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世界影坛。


我只对两个人的看法感兴趣,一个人叫作布列松,一个人叫作伯格曼。

——塔可夫斯基


世界上唯一一位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加缪那样,诉说人性的导演。

——基耶斯洛夫斯基


成长在五、六十年代的导演,没有一个不受到伯格曼的影响。

——马丁·斯科塞斯


《魔灯》作为其唯一生平自述,不仅是理解伯格曼全部电影创作精髓的关键性作品,更是其宣称“唯一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文学佳作。

以与他电影作品同样的简朴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以及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伯格曼带领读者从童年开始,追溯自己的创作源头,亲笔书写下二十世纪电影史中的重要时刻。

以自戕式的诚恳,展现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全过程。



《魔灯(全译本):英格玛·伯格曼自传》

著者:[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译者:张红军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8月

定价:88.00元

装帧:精装



作者介绍



作者: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瑞典电影和戏剧导演、作家和编剧。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乌普萨拉,2007年7月30日在法罗岛与世长辞。


伯格曼无疑是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属于那一小群独特导演中的一员——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他们的姓氏已成为一个标志,而无需名字的陪衬。伯格曼执导、写作过60余部电影和170余部戏剧,撰写过百余部书籍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电影《第七封印》、《野草莓》、《假面》,以及自传《魔灯》。


伯格曼的许多作品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不断变奏:失衡的家庭,失败的艺术家和上帝的缺席正是我们集体性沟通无能的表现。艺术家的私生活与工作间的关系,在伯格曼这里是混乱而迷人的。在无数的访谈、艺术作品,特别是在自传《魔灯》中,伯格曼则不断强调童年对于他艺术观形成的重要性。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和斯特林堡对于伯格曼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止于戏剧,更浸透了他整体的艺术生涯。

 

译者:张红军


电影学者、编剧、策划、制片人。著有《电影创造过程差》、《路易斯•布努艾尔》、《米•安东尼奥尼》等专著;翻译有《电影与新方法》、《魔灯》等译作;同时是国内多家出版社电影丛书策划人,主编和出版了60多种电影学经典译著。出品电影《她们的名字叫红》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奖项。




内容简介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


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剧场,婚姻与工作。这又是一部现代《忏悔录》,作者坦陈自己的缺点、恐惧、愤怒,青春期时对于纳粹的迷恋,对于性的痴迷,以及导演工作所带来的别样愉悦。二十世纪电影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时刻,在作者回顾自己的生涯时一一重现,他与卓别林、葛丽泰·嘉宝、卡拉扬、英格利·褒曼等同时代人的交往,和对于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同行工作的评论不时闪耀其间。


《魔灯》这部反传统自传,在记忆中前后闪回,仿佛一幅视角宏伟而手法细腻的镶嵌画,拼贴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一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








《魔灯》是我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

——英格玛·伯格曼








精彩选摘



[童年]

在外祖母那儿度过的时光,使我养成了喜欢沉思、有规律、有秩序的习惯。

一天天,我被拖着、提着、痛苦地尖叫着送进教室。我对看到的一切都要呕吐,常常晕厥,失去了平衡的感觉。


[幻想]

我的想象力和感觉都得到充分的滋养。我记忆中没有无聊的事情,事实上,每时每刻都在爆发着奇迹,都有出乎意料的景观和神奇变幻的瞬间……童年的特权是在魔术和燕麦粥之间、在无限恐惧和极度欢乐之间自由地遨游。


[母亲]

我想去拥抱和亲吻她,她推开了我,扇了我一个耳光。

房间里突然充满初春的明媚,床头柜上的小闹钟匆忙地滴滴答答地响着。……我觉得,母亲还活着,她的胸脯在起伏,我能听见那平稳的呼吸,能看见她的眼皮在抖动。我想,她在沉睡,而且就要醒了,这时,我习惯性的幻觉又在和现实捉迷藏。


[父亲]

残暴的鞭打就是一个实证。……他动手揍了我,我也回敬了他一拳。父亲踉跄几步,最后坐在地板上呆住了。

父亲的食道长了一个恶性大肿瘤,已被送进了医院,正准备动手术。母亲希望我能去看望他。我告诉她我没有时间,而且也不愿这样做。


[哥哥]

哥哥得了猩红热。(当然,我希望他死去。在那个时代,这种疾病是很危险的。)

当哥哥开门时,我将玻璃水瓶往他头上砸去。玻璃水瓶砸得粉碎,哥哥应声倒地,血从头上一个裂口喷涌而出。大约一个月或更晚一些时候,他冷不防给我一拳,打掉了我两颗门牙。我的回报是,趁他睡着后,将油灯放在他的床边,油灯燃尽时烧着了被子。


[妹妹]

通常,我与哥哥总是敌对的,这次却和解了,我们一起谋划用种种方式去杀死这个讨厌的坏东西。


[父母的婚姻]

父母处于一种疲惫不堪、永无止境的危机状态中。他们履行义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企求上帝的宽恕,然而,他们的信仰、价值和传统都毫无作用,什么也帮不了他们。


[宗教家庭]

我们的成长过程大都建立在诸如做错事、认错、受惩罚、被宽恕和恩宠这样一些概念上……这一事实很可能造成我们对纳粹主义有惊人的接受力。


[自己]

在我一生中,曾有一两次萌生过自杀的念头。


[职业活动]

我内心始终充满激情,并且要一直控制这种骚动,但每当面对无法预见、无法预言之事时,我就经受着巨大的痛苦。我的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对不可言喻之事的学究式管理。我只是一个剧场演出的中间人、组织者和仪式化奉行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演出也将获得正确评价。我们的剧目确实默默无闻,但一个个伟大或不幸的瞬间仍依稀可辨。电影胶片依然存在,并为艺术真理变幻无常留下永恒的痕迹。在一片废墟中,仍会有几根巨柱残存下来。


[电影]

各种即兴创作不适合我……对于我,拍电影是一种幻想,但必须经过周密思考。这种幻想是一种现实的反映,长此以往,我似乎越来越觉得电影是一种幻觉的体现。

(费里尼、黑泽明、布努艾尔、塔可夫斯基)能悠然自得地遨游的梦幻空间……安东尼奥尼也很接近,但却被他自己的单调沉闷所窒息。

电影如果不是一种记录,就是一种梦幻……当我在剪辑台上逐格拉片时,我仍然能感受到童年时代所感受到的、那种眼花缭乱的魔幻感觉。

有时候,我也许会感到悲哀,怀疑自己再也不会拍电影了。这种感觉很自然,又转瞬即逝。最重要的是我怀念和斯文·尼奎斯特(摄影师)一起工作的日子,也许那是由于我们都对光线着了迷,那些柔和的、刺眼的、梦幻般的、真实的、昏暗的、明亮的、模糊的、热烈的、狂暴的、平淡的、突然的、阴暗的、春天般的、下垂的、直的、斜的、令人愉悦的、色调低沉的、受限的、令人讨厌的、平静的、微弱的光。光。


[自我评价]

我是个无用的情人,不但舞跳得糟糕,还是个夸夸其谈者,老是无休止地谈论自己。我们随后确定了关系,但又很快地彼此背叛。塞西莉娅甩了我,认为我绝不会有什么出息,周围的许多人,包括我父母以及我自己都这样判断。


[对一生的总结]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无目的,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人死了就化为乌有,从存在到不存在。

我向上帝祈祷,却已失去了信心。也许人应该竭尽所能去独自处理好一切。



《魔灯》书照









在童年的记忆中,我对(妹妹)玛格丽塔的印象已十分模糊。我只记得我们做过一个玩具剧场。她缝服装,我绘布景。而母亲是一个耐心又感兴趣的观众。母亲还给我们一块有刺绣的美丽丝绒当作幕布。我们玩得十分高兴。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没吵过架。

——《魔灯》选段


新版《魔灯》深焦微店新鲜上架,85折现货包邮!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全文即可下单


-FIN-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杜琪峰阿巴斯黎小峰寺山修司

王小帅叶夫根尼·鲍尔塔可夫斯基

考里斯马基侯麦张涛梅峰

侯孝贤林强杨德昌彭铠立

巴斯特·基顿金性征雅克·塔蒂

坂本龙一安妮·霍尔|西川美和戈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