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方式。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单向街书店  ·  【单向历】1 月 21 日,宜拥抱 ·  2 天前  
十点读书  ·  女人最硬的底牌,是这3种能力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

史铁生:婚姻和爱情也常常互不承认

十点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6-12-31 21:52

正文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雅萱朗读音频

  

文 | 史铁生

爱情的本质,乃心灵战争中的一方平安之地,乃重重围困下的一处自由之乡,乃人心隔肚皮时的一份两心互信之约。


而婚姻是政治,要多数人喜欢或容忍;爱情是信仰,个人自由,别人最好不插嘴。


从“ 身外之物 ” 说起 。


常言道“常言道”,其实“常言道”并不都高明。比如“身外之物”,多指名利,或对名利之争的轻蔑,此外还有什么吗?


问题是何为“身内之物”?“身内”未定,“身外”难免疏漏。


这让我想起一位国人对幸福的总结:“高知不如高官,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舒服。”真可谓步步进取,直指“身内”。


便又让我想到国人多忌谈死,你一说死,立刻引来劝慰:“哎呀哎呀,您千万可别这么想。”怎么想呢?死,难道可以因为不说它,它就终于不来?


渐渐有点明白了:“身外”既已摒弃,“身内”若再有失,后果自不堪言。好了,“身内”已辨,“身外”也就有些轮廓了。


但“身内之物”迟早是要玩儿完的,靠些迟早要玩儿完的东西来鼓舞自己和祝福别人,总归不妥。故“身外之物”切不可一律轻视。


习惯中,“心”与“身”、“灵”与“肉”常相对立,故可推想,“身外之物”中还有心灵,或说精神。试想,以此类“身外之物”去祝福别人,不好吗?相当于说您灵魂不死,精神永在——就像媒体上常常颂扬的那些伟人。


又比如有人曾跟我说,那常见的祝福之词“身体健康,精神快乐”,不如颠倒过来——“精神健康,身体快乐”。




是呀,精神的境界,怎么能仅仅是快乐呢?记得有人就曾赞美过“平静的坏心情”。止于快乐的精神,难说不够狭隘,就算是幸运吧,也得有迟钝来配合。精神又迟钝,身体又健康,这哪里是祝福?分明是嘲讽了。


而精神又健康,身体又快乐,才是最佳配置。身体无论强弱,快乐都是目标。而健康的精神,则不仅可以享受快乐,更能够应对苦难。


徐悲鸿有一副座右铭式的对联“独执偏见,一意孤行”,可见其精神是何等健康,而绝不会是说,因此身体可得其何等的舒适与保养。


还有两个常用的词,也该就其不同的底蕴较个真儿——“爱”和 “喜欢”。比如恋爱,“爱上了”和“喜欢上了”,现在就弄得很没有区分。然而不幸的婚姻常是两类:


①爱,但不够喜欢,或后来发现根本就不喜欢;


②喜欢,但很少爱情,或后来发现根本就不是爱情。


怎么讲?喜欢,多是对其容貌、体魄、健康等等而言,即“身内之物”。爱情呢,则不拘“身内”,更是强调“身外”的汇合,那当然就只有凭据心灵或者精神了。


不好说缺了哪一项更易忍受,惟当祝愿有情人都能“鱼与熊掌兼得”。但在某种时候,“爱”与“喜欢”的不同就会鲜明。什么时候?你喜欢上了另一位!怎么,不可能吗?


若不可能,爱人就无需选择,你或者打一辈子光棍,或者就有美满的婚姻按时向你扑来。喜欢,肯定是多向的;正如性,若非多向,进化一事即告拉倒。但,爱情就不是多向的?


若不是,博爱也得拉倒。这问题我在《丁一》中掂量过,简要的认识是:


爱情的本质,乃心灵战争中的一方平安之地,乃重重围困下的一处自由之乡,乃人心隔肚皮时的一份两心互信之约。只能是两心吗?不不,博爱从来都是理想。


但正如施米特所说:三人成政。只要有三个人,就难免敌我之虑,就有了政治。


因此又可以说:爱情,甚至是从政治中独立出来的信仰。它既希望不受政治的伤害——比如罗密欧与朱莉叶,白娘子和许仙;又希望得到政治的支援——比如“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比如同性恋者正在争取着合法权利。


但后者多要加一个“愿”字,而前者的醒目标题是“现实”。因而婚姻是政治,要多数人喜欢或容忍;爱情是信仰,个人自由,别人最好不插嘴。


但就像早年一部电影《流浪者》中说的“法律不承认良心,良心也不承认法律”,婚姻和爱情也常常互不承认——比如你不承认第三者的爱情,第三者也挑战你的婚姻。


不管具体何因吧,挑头作乱的都是欲望。欲望都要谴责吗?其实它是动力,原动力。不信消灭掉欲望你试试,一切都要拉倒。爱欲的最初表现是喜欢。喜欢,常常已经有了性因素。


接下来呢,传统的话,法律只承认婚姻;先锋的话,爱情不承认法律。无论你是传统还是先锋吧(现在好像没人管了),麻烦都在于另一种情况:你已经有了婚姻,甚至这婚姻中也有爱情,传说中的第三者便要显形成真。


当然了,要是他/ 她跟你“性”一下之后明确表示瞧不上你,谢天谢地事情就好办多了。然而他/ 她“喜欢”你,甚至还“爱情”着你,这就麻烦。只拣三种情况来研究:


①老婆或丈夫并未发现你的出轨,而你却发现“喜欢”远远抵消不了说谎的痛苦,便了结了这一不轨情缘,自行回归。


②你不仅了结了这一不轨情缘,还向老婆或丈夫作了坦白和忏悔,但不被原谅。


③坦白之后,老婆或丈夫原谅了你,可第三者却纠缠不休。


先说:


①出轨毕竟是错误,但在爱情中,错误可以原谅,谎言则不可。谎言是爱情的头号敌人(或“喜欢”的潜在盟友),因为爱情原是要在心灵的战争中建设一处自由、互信的净土。你终因不能忍受谎言而放弃了喜欢,表明这是一次真正的爱情事件,是一个爱情重于喜欢的突出例证。所以,你不是传说中那种不懂爱情的人。


②是这样的老婆或丈夫不懂爱情,更不懂那坦白之于爱情的价值,他们只懂婚姻。


③:这样的老婆或丈夫才是伟大的老婆或丈夫,才是真正的爱人。而那位第三者只懂得喜欢,或还懂得那句祝福——“身体健康,精神快乐”,但都只对着自己。只对着自己的事,一般与爱情无关。


我是在为出轨者开脱吗?有可能。以己度人,我以为人人都会因“喜欢”而在心里有所出轨,没有相应的行动就好,但也可能是没有相应的机会。但若把出轨直接与爱情的失败画等号,就把爱情看得太简单了。


出轨,应属一次法律性错误,而回归与否,却是一次面神的抉择。婚姻是人订之约——由司法部门出具证明;


爱情却是神证之约——“你愿意他/ 她做你的丈夫/ 妻子吗?”这是神问,要你用灵魂回答。这样想,倒是不能以回归与否来判定你是否违背神约了;


回归是爱情战胜了喜欢,不回归呢,也可能是。人约可背,神约莫违,关键的依凭是爱情——如果你把爱情看作信仰,而不仅仅是法律的话。


因而,如果婚姻中没有爱情,离婚也就正当。但若婚姻中没有的爱情,第三者那儿却有,该怎样评价“出轨”呢?当然,出轨仍需承担法律责任,但它却并不违背信仰,所以再婚亦属妥善之策。


可是,如果第二者死活不跟你离,第三者又誓言死等,可咋办呢?惟一的希望是大家都能懂得:婚姻(法律)不可以不尊重,但爱情(信仰)毕竟是根本。就是说,你先得守法,否则淫乱滋生;


然后,你当何去何从,终于还是得面神而问——以你的诚实之心,看你的爱情何在。


因而就有了一个总结:法律先于信仰,信仰高于法律。这差不多是和谐社会的特征。


这就又让我想起不久前广为争论的一件事:人权高于主权,还是主权高于人权?争论得热烈而且糊涂。


说人权高于主权吧,先就会给些不轨之谋以借口;其次,难道不是主权为着人权,倒会是相反?如果相反,则想必慈禧太后也会喜欢——无论她是在保卫主权,还是在出卖主权。




大凡局面两难,就当另辟思路。既有了前述那一总结,想来就应该是:主权先于人权,人权高于主权。凭什么?很明显,主权在法律的范畴,人权则属信仰。


法律是怎么来的?为使不同信仰的人群都能享有同等权利,大家协商,相互妥协,制定了一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便是法律。


所以,一旦人们有了矛盾,就该先去问问它,看自己是否履行着当初的承诺。可是,法律乃人智的产物,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发生了法律也不知所措的事情,又该去问谁呢?


当然了,要完善法律,可完善它的根据是什么?曾经制定它的根据是什么,现在完善它的根据就还是什么。曾经你问的是谁,现在就还问谁去!这样,料必你就会问到“天赋人权”那儿去。


天赋的,即人所固有的、没人愿意失去的。比如说,谁不想活吗?谁不想幸福吗?谁愿意让别人掐着自己的脖子活吗?


天赋的,就是最高的,不可违背也无法再问的。难道有谁会问“您为什么想活、想幸福、想不让自己的脖子给人掐”吗?


所以说人权高于主权,正如信仰是法律的根据。主权原本是为了维护人权的,否则它的责任是什么?


如果主权就是主权,并不对另外的事负责,那它要留要卖就都是它自己的事了。反对出卖主权,说到底是不容忍它损害了大家的人权。如果损害了,就应当改善它。


改善的根据,前面说过了,去问那个不可再行追问的最高者。至于改善是否合时宜,够策略,则另当别论。

 

回复“晚安”,十点君送你一张晚安心语,祝好梦

-背景音乐-

《芳菲,芳菲》莫西子诗《要死一定要死在你手里》

-作者-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主播-

雅萱寄语:我来自甘肃天水,作为一名广播电视微波传输工程师,很高兴在十点读书遇见美好的各位!感谢各位的聆听和鼓励!希望将来我也可以成为温暖人心的主播!



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购买匠心咖啡礼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