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我们用最近很火的 DeepSeek ... ·  19 小时前  
科普中国  ·  为何一到过年,很多家庭就吵架? ·  2 天前  
科学网  ·  深圳理工大学全球诚聘院长!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普中国

耳朵前有一个小孔是“聪明洞”?千万别乱挤!

科普中国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12-25 10:30

正文



45岁的张大姐 (化姓) 出生时,右耳前有一小小的圆孔,亲朋好友都认为这是“聪明洞”“富贵孔”,是有福气的象征。

平时这个小圆孔不痛不痒,就偶尔会有白色的黏稠分泌物排出,张大姐也没当回事,坦然接受这身体上的“与众不同”。


耳边小洞发红肿胀

医院一查竟是感染了


近日,张大姐发现这个小孔周围皮肤发红肿胀,并伴随明显的疼痛,便急忙赶往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

“医生医生,快帮忙看看,我耳朵小孔这边肿起来了,好痛啊!”一踏进诊室,张大姐就焦急说道。

医生仔细询问病史并查体,确诊为 “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 。考虑瘘管内脓肿已形成,医生予以切开排脓,放置引流纱条,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医生介绍, 这是胚胎时期耳朵上应该闭合的地方没有闭合好,在皮肤表面留下一个小孔或者小凹陷 ,民间俗称“耳仓”“聪明洞”“富贵孔”等。它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先天性遗传性外耳疾病,是由于胚胎时期发育不全所致。

“瘘管口多见于耳轮脚前,少数出现在耳轮的后上边缘、耳屏及耳垂等,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医生说。

“耳前瘘管看似表面只有一个小孔,其实瘘管内部结构复杂多样,分布着长长短短的管道,瘘管遇到堵塞或挤压则可能会引发感染。”


瘘管感染会“卷土重来”

医生建议手术切除


经过近一个月的换药及消炎治疗后,张大姐右耳前瘘管感染基本得到了控制。谁知半个月不到,瘘管感染“卷土重来”,甚至红肿范围更大,医生再次对张大姐进行了排脓及抗感染等治疗。

“这么多年了,这个小孔一直相安无事,没想到这次发炎感染后这么严重,反反复复何时是个头啊。”张大姐苦不堪言。

医生提醒, 瘘管一旦发生过一次感染,后面就有可能会反复发作,他建议手术切除瘘管以绝后患。

先天性耳前瘘管主要分为单纯型、分泌型和感染型。

  • 单纯型的瘘管一般不会分泌及发炎,无需特殊处理;

  • 分泌型瘘管会分泌出一些白色、有臭味的黏稠物,可能伴有瘙痒感;

  • 感染型耳前瘘管常在分泌型耳前瘘管合并挤压后产生,感染后局部发生红肿热痛、流脓,有可能会反复发作形成瘢痕,这时就要控制感染后进行手术治疗了。

“总之, 耳前瘘管无症状时无需治疗,一旦出现严重感染最好手术治疗,完全摘除瘘管是防止复发的唯一有效途径 。”医生说。


“耳仓”不是什么大问题

只需预防感染


医生表示,有先天性耳前瘘管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平时需注意预防感染的发生。


1

避免揉搓或挤压


经常揉一揉孩子的“聪明洞”,会变得更加聪明?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而且极易引发细菌感染。

如果发现瘘管口有分泌物,切勿自行挤压或者伸入针状物体清理,可用碘伏棉签轻柔擦拭洞口表面。

2

保持耳部清洁干燥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干燥。如果耳朵周围有水,用棉签擦拭就可以,但不能太用力。

3

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