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猫眼平台数据,截至2025年2月6日上午11点,电影 《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破57亿元,已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
随着电影的热映,哪吒周边的销售也是如火如荼。就拿电影和商家联名推出的盲盒来说,各大平台纷纷断货,“一盒难求” 的现象屡见不鲜。
小小的盲盒,为何能有如此大的魔力,让众多消费者为之疯狂?
本期《科学世界》带你走进盲盒的世界,看盲盒如何俘获人心。
盲盒,顾名思义,指不知道内部产品的盒子。消费者只有购买后打开它才能揭晓答案。起初,盲盒里装的大多是动漫玩偶。现如今,万物皆可盲盒,衣服、化妆品、文具、卡牌、甚至连临期食品都会以盲盒的形式销售。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阮博文与合作者通过实验发现,
消除不确定性让人满足、愉快。
实验中,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成两组,学习有关动物的小知识。在第一组中,屏幕上直接显示动物小知识,比如“三类哺乳动物有更年期,分别是人类、虎鲸和领航鲸”。每一条小知识的显示时间为20秒;在第二组中,屏幕上先显示有关动物的问题,如“三类哺乳动物有更年期,你知道是哪三类吗?”间隔12秒后再提供答案,如“分别是人类、虎鲸和领航鲸”,答案停留时间为8秒。实验时间持续4分钟,期间每组参与者可以通过上述两种方式了解多个动物小知识。实验结束后,研究者要求参与者回顾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是否良好。结果显示,第二组参与者对体验的评价(3.61分)明显优于第一组(3.18分)。
其实大家可以类比一下,在观看答题闯关类电视节目时,知识是不是更容易进入脑子?
电视节目《一站到底》(答题闯关类电视节目)
图片源自网络
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时常发生:说书者会在故事扑朔迷离处戛然而止,告诉听众“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营销者会在新产品发布之前故意制造悬念;公众号的文章题目总爱以设问形式出现……
同理,盲盒也是一种制造悬念的营销手段:
消费者不知道盒子里装有什么,产生了不确定性,而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就成了购买的动机之一。
拆开盲盒后的满足似乎不能持续太久,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一次后就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幕后“凶手”依旧是
不确定性
。
香港中文大学的沈璐希与合作者发现,
不确定性会推动重复行为。
实验中,一组参与者每跑一圈会随机获得3个或5个积分,另一组参与者则每跑一圈都会获得5个积分。显然,平均而言,第二组参与者获得的积分更多,理应更有动力多跑几圈。然而结果令人惊讶,反倒是第一组参与者跑步的圈数更多。
同样,在涉及金钱的决策任务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一组参与者每完成一份调查将随机获得20元或40元,另一组参与者每完成一份调查将固定获得40元。结果表明,所得报酬不确定的参与者完成了更多调查,即便不确定条件中的平均报酬低于确定条件的固定报酬。
可见,消除不确定性的快乐令人上瘾,人们不惜付出更多努力一次又一次体验这种快乐。
现在,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盲盒爱好者难以收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确定性推动了重复消费。
真正吸引消费者的并不是“盒”而是“盲”,“盲”平添不确定性,拆开盲盒看到其中内容的一瞬间让人无比愉快。
这种愉快体验会强化购买行为,让人欲罢不能。正如盲盒爱好者所言:
“唯一有吸引力的,是下一个没有拆开的盲盒”。
扭蛋(通过投币或插卡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售卖的商品)
图片源自网络
本文摘编自《科学世界》2025年第1期,文章内容略有删改。
新媒体编辑 | 周濛
手机品牌为什么卖吹风机?打折一定能提升销量吗?点击下方图片,欢迎购买《科学世界》2025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