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周末  ·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里,我更关心申小豹 ·  2 天前  
新华社  ·  官宣!旗手是他们 ·  2 天前  
昆明警方发布  ·  假期余额不足?昆明公安免费赠送“大礼包”! ·  3 天前  
昆明警方发布  ·  假期余额不足?昆明公安免费赠送“大礼包”!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吴天一:高原上的生命守护神 | 天下英才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29 10:27

正文

有一种人

他们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们是文明进步的领跑者,是开拓创新的实践者;

他们以知识的力量承载着国家前行的希望。

他们就是中国知识分子。


“广开进贤之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国之声 特别策划《天下英才》 ,讲述当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怀与担当。


第六篇 《吴天一:高原上的生命守护神


吴天一,1937年11月出生于新疆伊犁,1958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赴青海工作。1978至今于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院)历任副所长、所长、院长。现为青海高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天一是我国高原医学的开拓者和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50多年来,吴天一始终奋战在青藏高原第一线,致力于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研究。他在我国第一个综述报告了高原肺水肿;率先报道了“成人高原性心脏病”并提出低氧性肺高压的观点;与同事共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原医学专业研究机构——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在国内率先提出青藏高原最常见的慢性高原病类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他组织中日联合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考察队,获取大量珍贵的特高海拔人类生理资料,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授予“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



点击音频    更多精彩


50多年前,您为什么要到青海来呢?


那个是因为大学分配过来的,那个时候是绝对服从分配。


当时国内对高原医学的研究是什么样的水平?


因为那是1958年的时候,咱们国家的高原医学应该说是基本空白。


从事了这么多年的研究,让您最引以为豪的是什么?


今后国际讲台上由外国人一统天下来讲什么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人怎么适应的时代要结束了,应该有中国学者来登上这样的舞台。我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事高原医学研究,您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做学问很难,一辈子(不确定)能不能做出来,又加上这么苦,所以要走这条路必须是有事业心的人,对这个土地对人民有感情的人。




吴天一(右)接受记者采访


青藏铁路被誉为“神奇的天路”,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堪称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而它所创造的另一个奇迹同样令人惊叹,那就是历时近5年、十几万人奋战在“世界第三极”,却没有一例因高原病而死亡的事故。


吴天一:在青藏铁路唐古拉山海拔4500米以上进行建设,没有死一个急性高山病,这是世界高原医学的奇迹。


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青海高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天一所提出的卫生保障方案和急救措施,守护着这些“筑路大军”的健康与安全,让生命在自然面前变得不那么脆弱。


吴天一:因为发生问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有时候半夜里,我说只要有情况你给我打电话,人命比我那个睡觉重要很多。


记者:我听说整个青藏铁路建设的期间,您处理了几百起这样的电话?


吴天一:那太多了,就是说这个病人这样怎么处理,那个病人怎么处理。所以我的夫人也说你够辛苦的了,觉都睡不好。


吴天一:1958年我碰到一个祁连山铜矿的一个工人。这个人是一个四川的转业军人,他说了一段话,我一辈子都忘不掉。他说,我在朝鲜打美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都没把我打死,我到了这鬼地方,这样的鬼病把我就弄死了。


当时,很多文献都把高原肺水肿称为高山肺炎。但吴天一发现,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通过病例的积累和反复查证,1963年,吴天一在我国首次综述报告了高原肺水肿。


吴天一:我觉得当时人们对这个概念都非常含糊,应该纠正怎么高山肺炎、高山心力衰竭、高原肺充血症,这些现象的充血,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就是让在高山上人再碰到这样的病人,知道他是什么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