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文章前,先来思考一个小问题——你的手机多长时间新换一次?
根据小编的观察,大部分人更换手机的频率少则一两年,多则在三四年左右。
由于用久的手机更容易卡顿或出现故障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因此更换新手机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手机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曾经拥有4G手机就能成为gai上最靓的崽,而短短几年后5G手机已经开始在各大平台售卖,走在潮流前端的弄潮儿开始迫不及待搓起小手。尤其是在更多内存和更加丰富功能的诱惑下,很多人再也hold不住,纷纷加入换新一族的行列。
如今的智能手机已经具备了个人电脑的所有功能,此外,如今的智能手机实现了与用户二十四小时高度捆绑,可谓贯穿了我们的衣食住行,早上叫醒赖床鬼的是手机闹钟,中午想订餐时打开的是手机外卖软件,晚上回家刷的是手机公交卡......这在无形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此外,学校建起了家长群直观反映孩子状况,单位用起线上交流软件,连交水电费都可以在线缴款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办事效率。
智能手机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智能手机逐渐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个人隐私及数据的泄露也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同时也给许多企业组织和负责隐私信息安全的员工带来了很多新挑战。
如何避免个人数据的泄露?这成为我们当下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智能手机内置的相机和录音机
极有可能使陌生人
可以快速
取得公司的
数据和其他机密信息,
虽然
他们
原本
无权将这些资料带出办公室
,但这种隐秘的操作方式使人难以注意,因此此类情况防不胜防
。
同样,访客在无人陪同的情况下进入办公室后,也能够轻易拍摄无人值守的办公桌上的机密文件,或者电脑上显示的机密信息。
让我们想象一下,在开会的时候,员工可能偷偷地打开智能手机上的录音功能,记录会议中讨论到的敏感问题;演讲者转过身或者低头看稿的时候,与会者也可以用智能手机拍摄大屏幕上的个人数据和其他机密信息。这些事情可能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就如《数据安全实操指南》的作者在书中指出的那样,做会议纪要的人几乎不怎么进行记录,而是运用智能手机上的录音功能记录会议内容。但是因为那人的手机就随意地放在会议桌上,所以作者本人根本没注意到做会议纪要的人已经打开了录音功能。
如果这是一次公司内部的机密会议,那么秘密内容就会不胫而走,使公司处于被动的境地。如此想来,公司的生死存亡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了我们平平无奇打工人的手里!
此时大boss们一定在瑟瑟发抖,那么这类数据安全受到威胁的问题怎么破?
在《数据安全实操指南》一书中,同时给出了答案:
在显著位置,特别是在可能有外人在场的会议室张贴告示,提醒大家如果没有获得负责人的许可,不要拍摄任何照片或记录任何对话。
提醒员工,离开办公桌哪怕只是一小会儿,也要合上机密文件,关上电脑,防止那些未经授权的人查看。
如果访客需要进入高度安全和高度受限区域,请访客把手机寄存在前台。
处理完智能手机带来的隐私困扰后,我们还不能对隐私泄露的问题放松警惕,因为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正源源不断地被推向市场。
如今以智能手表形式出现的可穿戴电脑已成为主流,放眼身边那些使用iPhone的小姐妹已经人手Apple Watch了。虽说这些智能手表的功能还很局限,但已经具有了双向通信功能。比如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激光笔,它可以一行一行地扫描文件并将其数字化。
谷歌眼镜于2014年面世,穿戴者与互联网的交互通过自然语言进行。因为能拍照和录像,谷歌眼镜在那些担心隐私被侵犯的人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2015年1月,谷歌眼镜下架。2015年12月,谷歌开始了新一版谷歌眼镜的开发。
展望不远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复杂的可穿戴电脑。
科幻小说作家长久以来的梦想正走向市场。纽扣、袖口、夹克衫上的胸针可以起到相机和录音机的作用,只需轻轻一挥,特制的手套就能将纸质文件数字化……如魔术般,它们纷纷从科幻故事里走了出来,这些其实已经是科学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了!
所以,对于一些企业组织和负责隐私及信息安全的专家来说,专注于智能手机的隐私数据保护还是远远不够的,全新的设备中也蕴含着可能被忽略的风险。
微软公司项目经理迈克
·唐赛里奥
曾发出过质疑:人们
重视移动设备上的隐私吗?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人外出旅行的时候,会更倾向于提前在网上预定房间及餐厅。但当直接与海外旅行社联络或者通过海外的网络平台预订酒店时,应该怎么做才能有些许保证这些海外旅行社、酒店或在线服务供应商能安全地处理你的个人数据呢?在《数据安全实操指南》书中有一些小tips:
首先就是要打探消息!查清当地有没有颁布数据保护法,以及法律是否由一个监管机构加以执行。
其次,擦亮你的眼睛,细细检查这些海外组织公布的隐私声明。特别是其中的同意条款、你的权利、公司的责任和义务。当然了,公布隐私声明并不能保证该组织真的会照章行事,还是当心为妙。
最后,向这些海外组织提供最少量的个人数据。如果是在线预订,只提供那些必需的数据项就可以啦。如果是通过电话预订,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个人数据请求要提出质疑或直接拒绝,绝对不要不好意思。
在海外旅行时,要将所有个人数据完全抹除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能自我警惕,就能将数据曝光的风险降到最低。快来看看《数据安全实操指南》给出的出行游玩小建议:
-
做海外度假计划和预订酒店时,使用有良好信用的组织提供的网络平台。
-
在确定在线付款系统十分安全后,再进行在线支付。
-
检查你准备向其披露个人数据的组织公布的隐私声明。
没有必要时
不要披露你的个人数据。
-
如果组织需要收集这项数据,询问他们需要这些数据的目的。换句话说,将你披露的个人数据保持在最少。
-
确保持有你支付卡的销售人员不会在纸质支付凭条上留下多个印记,或者在非电子交易时拍下支付卡的细节。比如,在某些商店或餐厅,收银台距离客户所在区域比较远,销售人员会带着客户的支付卡到柜台后面去处理支付事宜。
-
客户应该确保该销售人员一直在自己的视线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