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4
日至
6
日,
2024
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召开。
本次论坛,中方拿出一套经略非洲非常高明的策略,这里详细给大家捋一捋。
第一个关键词,“全天候”。
此次峰会期间,中非领导人一致同意将中非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
啥叫“全天候”?
“全天候”(all-weather)作为航空术语,指的是“所有复杂气象条件在内的各种天气的总称”。
引申而来的“全天候关系”,形容双边关系在各种条件考验下依然牢固。
简单的说,
中非关系不受国际与国内政治气候影响,
包括不限于国际上地缘政治冲突、所在国国内经济动荡、军事政变、政权更迭等等。
这个全天候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过去我们外交主要局限于搞好当地国政府关系,但是这种模式很容易出现人亡政息。
中国刚刚与某个国家打得火热,签了一大堆协议准备大干一场,老美只要稍微花点钱支持几个NGO组织上街搞一搞,就把政府搞掉了。
换一个政府上台,对华所有承诺协议一笔勾销,甚至还要赖掉过去债务。
比如,中国2014年曾花了2.16亿美元贷款,为尼泊尔修建了一个博克拉国际机场,成为了尼泊尔首个现代化机场,为尼泊尔打开了一扇对外开放的大门。
结果呢?
今年7月尼泊尔最大反对党尼泊尔大会党和尼共(联合马列)联手组建一个新的联合政府,并由两党的领导人轮流担任总理。
现在当总理的是尼共党(联合马列)领导人,刚上台没几天就提出,希望中国能免除这2.16亿美元的债务。
所以,提出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就是针对非洲国家政治不稳定,政权经常更迭而设计的解决方案。
怎么做到全天候呢?
简单来
说,就是要找到这些国家真正的稳定力量,它不会因为政府更迭而受影响。
这个稳定力量分成两个层面:
一个是与这些国家有影响力人群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这次中非峰会中,中国提出了“十大伙伴行动”。
这十大伙伴行动简单来说,也可以理解为与不同领域的人群打造利益联盟。
文明互鉴伙伴是政界;
贸易繁荣伙伴、产业链合作伙伴、互联互通伙伴是商界;
发展合作伙伴是金融界和体育界;
卫生健康伙伴是医学界;
兴农惠民伙伴是农业界;
人文交流伙伴是教育界;
绿色发展伙伴是环保界;
安全共筑伙伴行动是军警界。
这十个领域的人群,基本涵盖了一个国家所有有影响力人群。
中方与他们加强了合作之后,就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很多时候,都不用我们做工作,他们也能主动跟着中国的步子走。
当非洲国家所有有影响力的人群的利益都和中国绑定,那中国还害怕这些国家政治动荡,政权更迭么?
一个是与非洲各国军方建立良好的关系。
怎么与军方建立良好的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向所在国优惠出售甚至可以有条件赠送军事装备(向非方提供10亿元五常军事援助就涵盖这个内容)。
一旦军方使用我国军事装备,后期的培训、维护、升级、零部件更换都必须依赖中方。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巴以冲突前期有一个细节,当时老美因为政治因素,希望以色列暂时停火几天。
结果拜登亲自给内塔打电话,内塔都不买账,然后拜登把国防部长派过去,内塔也只能乖乖低头。
这就是以色列军事装备都依赖美军的影响力。
否则美军一旦从中作梗,以色列军队很多装备都可能随时趴窝。
然后就是帮助非洲培训军事指挥人员,这个事其实我们过去也在做。
由美国国会建立的智库“美国和平研究所”(USIP)进行的一项研究统计称,中国陆军指挥学院的非洲校友中有10名防务部门负责人、8名国防部长。
还有刚果(金)前总统洛朗·卡比拉、几内亚比绍前总统维埃拉、纳米比亚前总统努乔马和坦桑尼亚前总统基奎特等多位非洲现任和前任领导人。
但是过去我们帮助非洲培训的都是高级将领,大致相当于军长、师长这个层面。
这一次我们一下子承诺为非洲培训6000名军官,这下就扩展到团长、营长、甚至连长这个层面。
相当于未来非洲军队里不光是使用中国的军事装备,而且从高级将领到中层军官统统都是我们培训的。
你说这样的军队与我们的关系不好才怪!
在非洲大陆,军队是比政府更稳定且更有力量的一个组织。
和走马灯一样频繁更迭的政府相比,军队往往更加稳定。
如果能和军队建立稳定、良好的关系,那就不必担心因为某国政府的变化而导致对华政策的变化。
比如巴铁,为啥这么铁?
为啥能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天候”的伙伴?
巴基斯坦不管谁上台,对华基本都是延续友好政策。
那是因为中国为小巴提供了安全承诺,中国与巴基斯坦军方关系很铁,这才是与巴铁实现“全天候”的定海神针。
这几年中国军事外交的分量明显越来越重。
前段时间沙特国防部长专门访问中国,和白俄罗斯、泰国、埃及的联合军演越来越频繁。
对柬埔寨基本就是全方位扶植,演习培训这些常规操作就不说了,还直接送了两条056 。
军事外交分量越来越重意味着中国开始给自己海外利益建立保护伞了。
之前中国企业虽然也是走出去了,但那是借住在美国的保护伞之下,美国可以提供场子让你赚点辛苦钱,但它也随时可以把场子砸了,让你血本无归(特朗普就一直在嚷嚷不能让中国白嫖美国保护伞)。
一旦中国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保护伞,将来如果再有利比亚那样的危机发生,估计中国就不会再是被动的撤侨(撤侨之后价格昂贵的设备基本全丢了,经济损失也很大),而会有更多的选项。
中国的经济利益已经覆盖全球,我们海外资产价值已经超过16万亿美元,要保护好这些利益,军事就必须跟上。
军队的防卫范围将不再局限于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境内,有中国企业的地方,军事保护就必须跟上——
不管是我们自己的军事力量,还是友好国家可靠的军事力量,这顶保护伞都必须拿在我们自己手里
。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走得出去,站得住,扎得下根。
不光是培训军官,未来连非洲的警察我们也包了——
这一次承诺为非洲培训
1000
名警察。
这些能到中国接受培训的警察回到非洲立刻就可能成为警队的中坚力量,这是深谋远略的一步棋。
说实话中国企业到非洲做生意,绝大部分事情根本就不会上升到政府层面,大多数都是找当地警方处理——
一旦未来非洲大陆警局到处都是到中国培训过,对中国有好感的警官,这对于中国企业的帮助将是立竿见影的作用。
简单总结一下:
我们非洲经略“全天候”是两手都要抓,
一手抓有影响力人群形成利益同盟,一手抓与军警这种强力机关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两手抓就是我们打造与非洲“全天候”的压舱石。
另一个就是解决生产关系对生产力阻碍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产能是为全球配置的,我们搞产业升级,要将中国产品卖到全世界,依托的基础是全球化。
但是我们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全球化逆转。
全球孤立主义保守主义抬头,面对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全球各国纷纷竖起了贸易壁垒。
为什么要对中国树立贸易壁垒?
原因无它,中国产品优势太大了,在全球贸易中,与大部分国家都是单方面巨额顺差。
比如,2023年我们与非洲双边贸易是2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就要超过2000多亿,而非洲对华出口连我们零头都不到。
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如果一个国家单方面对另一个国家贸易长期巨额顺差是很难持续的。
也就是说,长期巨额逆差的一方对顺差的一方竖起贸易壁垒是迟早的事情。
怎么办?
马克思理论教育我们,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必须想办法改变生产关系。
在没有解决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之前,单纯发展生产力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我们电动车成本性价比已经做到极致,但是对方直接关税给你加几个0,就让我们产业链降低成本的所有努力化为泡影。
所以,如何在长期巨额顺差情况下改善与所在国关系就是我们必然要面临的课题。
国家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与所在国打造新时代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
具体做法包括,
将一部分贸易顺差转化为投资再花出去。
取之于国也要适当的反哺所在国,但是怎么花钱也是很有讲究的,
所以,本次我们在非洲提出10大伙伴行动实际上就是我们试点打造的一个样板工程,具有非凡的意义。
首先是政治文化交流要舍得砸钱。
100年前,老美在清政府庚子赔款中主动拿出部分资金资助中美文化交流,包括对赴美留学生进行资助。
结果仅仅千余万美元的投资结出丰硕的果实,直接在中国精英阶层培育出一大批亲美人士,实在是一本万利。
这一次,我们在与非洲人文交流层面确实也是大手笔。
——中方愿同非方打造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平台。
设立中非发展知识网络和25个中非研究中心,邀请1000名非洲政党人士来华交流。
——中方愿同非方深入推进“未来非洲职业教育”计划。
共建工程技术学院,建设10个“鲁班工坊”,
重点面向非洲妇女和青年,提供
6
万个研修名额。
然后,我们也拿出足够的诚意去真正帮助非洲国家发展。
比如,给与33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待遇,这就是为这些国家吸引外来资本创造条件——
未来希望产品零关税进入中国吗?
在这
33
个国家投资建厂的产品就可以。
比如,进一步完善非洲基础设施建设:
——中方愿在非洲实施30个基础设施联通项目,携手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比如,在产业链建设,与非洲商业伙伴形成利益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