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发布一本简书,最高效方式了解一本书的内容 |
[一本简书]微博另发布两千字内再精简版与相关问题探讨
庄子可谓先秦思想家中最具诗性性格的,思想也最为深刻。庄子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能够以散漫而高远的言辞寄寓玄理。
《庄子》原五十二篇,仅有三十三篇流传至今,本篇简写将本为“无端涯之辞”的《庄子》按照一定逻辑顺序重新进行选文、编排并加以翻译,划分为七个部分。
作为简写者,少好庄老之学,览各家注疏。希望读者在阅后能大致厘清《庄子》一书的逻辑脉络。
《庄子》
写于战国时期
共33篇,约6万5千字
简写后约11000字
简写 | 忘川散人
编辑 | 为为 AURORA
庄子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学”的开辟者,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合称为老庄。
庄子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 故唐玄宗天宝初年 ,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画像,现代 杜滋龄
书的目录
内篇
逍遥游 | 齐物论 | 养生主 | 人间世 | 德充符 | 大宗师 |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 马蹄 | 肱箧 | 在宥 | 天地 | 天道 | 天运 | 刻意 | 缮性 | 秋水 | 至乐 | 达生 | 山木 | 田子方 |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 徐无鬼 | 则阳 | 外物 | 寓言 | 让王 | 盗跖 | 说剑 | 渔父 | 列御寇 | 天下
简写
(一) 序章
(二) 论道体
(三) 论语言
(四) 论本性
(五) 论至人
(六) 论修养
(七) 论治世
注:关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寓言本文不作过多涉及,因为寓言的故事性较强,但议论性文字更能简明地说明道理。
书的简写
序章
大道是寂静而淡漠的,没 有固定的形体的; 圣人懂得根据时机和情境的变化调节自己的行为,没有一定之规,这就是遵守“道”的行为。 道与天地共存。
圣人要去什么地方呢? 万物和他都是一体的,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能作为归宿了;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事物都是他的归宿。
古代的 关于道的论述有属于如上所述的,庄周听到这种治学风气就很喜好它。这种治学风气是以高远的说教、荒唐的言论、无头绪和无边际的言词,时常恣意发挥但又不片面, 从不标新立异。
庄周认为天下是污浊的, 和天下人严肃地讲道理不过是对牛弹琴,于是他便用戏谑的方式 表达,假借寓言阐明道理,借助受尊敬的人来使人信服,说话随心所欲,汪洋恣肆。
庄周独自与天地往来,但又不轻视世间万物,不谴责谁是谁非,和世俗和平相处。 庄周的书很不平凡,但内容却随和,书中的言辞奇异变幻,内容广阔,上能与造物主交流,下能与超脱死生的人结谈。书中对道的阐述既弘大而又透澈,书中对道的论述可谓是真理了。
选自天地
论道体
有“宇宙的开端”,就有“还没有宇宙的开端”的时候,就还有“还没有‘还没有宇宙的开端’”的时候。 有“有”的时候,就有“无”的时候,就还有还没有“无”的时候,有还没有“还没有‘无’”的时候。 有与无忽然就产生了,却不知道究竟哪个是“有”,哪个是“无”。
选自齐物论
有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存在的事物么? 如果有一个东西能生成一切事物,那么这个东西自身就不能是具体的事物。所以,万物产生的根源不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只能是无形的、不是任何具体事物的“道”。 看似万物的产生是有一个具体的根据,但其实这个根据并不存在。
选自知北游
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无影无形的,道可以用心去领会但不可以用语言去传授。道在没有天地之前就存在了,道让鬼神存在,让天地产生
;道在太极(很高的地方)之“上”却不比太极高,在六极(很低的地方)之“下”却不比它低,道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存在,但不比天地时间更长久。
稀韦氏(古代传说中的人名)得道后,用道来开辟天地;伏羲氏得道后,用以调和阴阳元气;太阳和月亮得道后,就能终始运行不息;黄帝得道后,就能登上云天;西王母得道后,就能坐守少广山上。谁都不知道道的开始,也不知道道的终了;彭祖得道后,就从有虞的时代一直活到五霸时代;傅说得道后,用来辅佐武丁,后来统治天下;傅说死后便乘着东维星,与众星并列在一起了。
选自大宗师
孔子问老聃说:“请问您认为什么是大道呢?”
老聃说:“在要听我讲大道前,你需要进行斋戒,去除以往庸俗的认知,清洗干净你的心灵。道是什么,是很难以明说的,但我可以大致为你讲讲。我们现在的东西都产生于浑沌和黑暗,所有有形的东西最初都是无形的。道是最初的东西,是没有形的,它广阔无边, 你若顺应道,就会身强体健、思路通达。天因有道才会高,日月因有道才能运行,万物因有道才会昌盛,这就是道。
选自知北游
濠梁秋水图 宋 李唐
《濠梁秋水图 》局部,描绘庄子与惠子论道
道路之所以存在是因被人走出来的,事物之所以叫这个名称是人叫出来的。
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依据,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没什么是不对的。
其实一根小草跟一栋大柱子是一样大的,丑女和西施本也是一样美的, 纵使世间万物在形态上千奇百怪,但从道来看,都是没有差别的。
大道向万物散去,万物就生成了, 而当万物生成那一刻,万物又注定走向灭亡。 事物本没有生成与灭亡的区别,生成与灭亡是一体的。 通达的人能知晓 万物同一的道理——听任自然的发展,把万物看成是同一的,而不去了解它这样的原因,这就叫做道。
选自齐物论
一次东郭子问庄子:“总说道,那道究竟在哪里呢?”
庄子答:“道无所不在啊。”
东郭子说:“那您要指出道的具体位置才可以。”
庄子说:“道在蚂蚁之中。”
东郭子问:“道怎么会在这么卑下的地方呢?”
庄子又说:“那么道在杂草里面。”
东郭子问:“那更卑下了呀?”
庄子说:“那么道在砖头瓦片中。”
东郭子问:“道的位置怎么越来越下了呢?”
庄子又说:“道在屎尿中。”东郭子不再出声了。
庄子说:“先生您问道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就是没有领会道的实质。你不必去求证道到底在哪个事物上, 所有事物都不能脱离大道存在。就像通常我们描述道,都会用“至”‘周’、‘遍’、‘咸’,就说明道是无处不在的。
道是淡漠而清静的、清虚而安闲的,就像我的心是虚空寂寥的。道是运动的,我不知道它来自哪里,不知道它往哪里去,不知道它的运动何时停止。我已在探索道的里面来来往往,不知道哪里才是终点。
纵使以往逍遥自在、有大智慧的人,如果想要参悟道,也不知“道”的边际究竟在哪儿。 万物从道中产生,万物中都包含着道,道与万物没有分界;但万物之间却是有分界的,从本没有分界的道,转化为不同的事物,又从不同的事物,重新归于没有分界的道。 ”
选自知北游
论语言
达到极致的语言,没有“语言”;达到极致的做为,没有“做为”。 无始说:“道是听不见的,一听见就不是道了;道是看不见的,一看见就不是道了;道是不可言说的,一说就不是道了。 那赋予万物形质的东西自身是没有形质的啊!道根本不该被赋予名称。
有那种别人问他“道是什么”就回答的人,这种人是不知“道”的;就是那个问道之人,也是没听说过道。 道是不能问的,有问也不应回答。 本不可问又要问,这种问是空的;本不应回答而回答,这种回答是没有内容的。以没有真实内容的回答去对空问,这样做,对外不能观察宇宙的无限,对内不能了解道的根本,便也不能超越有形的领域,不能逍遥于广漠的虚空。”
选自知北游
大道是没有界限的,我们的言论也没有怎么说才是对的的说法。 万物从无到有产生了差别,下面我就来谈一谈这个万物的差别。
万物的界限有八种表现:左、右、伦理次序、合宜、分、辨、竞、争。
万物或左或右,有分有辨,导致它们都互相区别开了,从而也就各自具有界限,你不能成为我,我也不能成为你,不能相互贯通。
天地四方的空间之外也存在事物,但圣人通常不讨论,天地四方之内的事情,圣人只是论说观点但不会去评判。 例如《春秋》是一部记载先王治理社会的编年史书籍,圣人对这部书只是指出自己的观点,而不陷入与别人无穷的争辩中。
如果万物有分别,就有没有分别的;有可以争辩的,就有不可以争辩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 圣人有自己的一套评说事物的观点,有些事物存在但不去说明、有些会说明但不去议论,有些会议论但不去争论。而此时众人还在争辩不休、相互夸耀,而这样的辩者只能是各执一词。
大道是不用声张的,真正善于辩论的人是不用说话的,就像最仁爱的人是不会偏爱的,最廉洁的人是不用表示谦逊的,最勇敢的人是不伤害人的。
道如果很明白地显示,也就不是道了。 语言如果总用来争辩,就会有语言不能触及言说的地方,所以明智的人知道不去说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
有谁知道不用语言的“辩论”、不用声张的道呢?如果有谁能知道这一点,他也可以算得上是 “大自然的仓库”了: 他就像一个几乎无限大的仓库一样,应对各自事情总是游刃有余的——被注入多少东西都不会充满,取出多少东西也不会枯竭,而且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这是保持着对大道最深刻的洞察。
选自齐物论
作为孝子不奉承他的父亲,作为忠臣不谄媚他的君主,这就是臣子中最高的品德了。认为父亲所说的就是对的、所做的就认为善,这才是世俗所说的不肖之子 ;认为君主所说的就是对的、所行的就善的,这就是世俗所说的谄媚之臣。
可是,那些世俗的民众说是对
的
大家
就认为对,
民众
说是善的
大家
就认为是善,人们却不称
相信世俗大众话的人
为谄媚之人了。难道说世俗的大众所说的话比父亲还要权威,比君主更尊贵吗?
人们的心理总是倾向于从众的,人云亦云,对此缺乏基本的反思;这就导致表达真理的话语被埋没了,岂不是很悲哀吗
!
如果人说你是谄媚之人,你一定会生气,然而其实你一辈子都在谄媚人、巴结人, 你会修饰自己的言辞号召众人,这就是在谄媚;你穿着好看的衣服,变换着表情,就是在讨好逢迎世人,只不过你不认为自己是谄媚;你与世俗之人其实是同类,你们的是非观念相同,但你却不认为自己是世俗之人,真是愚蠢。知道自己的愚蠢的人算是太愚蠢,一辈子都未觉悟、终身都不知道的人,才愚蠢。
如果三个人一起做事,只有一个人愚蠢,那么三个人还可以达成目标,因为干扰少;但如果共事的第二个人也是蠢人,那可能这三个人就达不到目的了,因为干扰太多了。 而如今,天下人几乎都是受迷惑的蠢人,我虽有所向往的事,但也不可能达成,这不是很可悲吗!
下层的人不能欣赏高雅的音乐,而听到折杨、皇华一类通俗乐曲,却都会心一笑。可见那些高于世俗的言论众人是听不进去的,最有道理的语言而不能传达,因为世俗的语言掩盖了它
选自天下
庄子造像图 王明明 1984
寓言
大公调(注:人名)说:“人们都知道鸡狗会叫,但就算有大智慧的人,也不能说明鸡为何会叫、狗为何会吠,也不能推测出鸡狗吠叫后还会做什么。可见大道的精微是无与伦比的,它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工具可以测量它的极限。
简写者注:现代科学或许可以解释鸡鸣狗吠的生理机制,解释原因并推测行为,但不能解释其为何鸡犬要鸣吠的终极原因。
说世界的产生有一个原因,还是说世界的产生没有一个原因,都未免在具体事物的视角上去谈论,这终究是不适当的。‘世界产生有一个原因’的主张太实而不虚,‘世界产生没有一个原因’的主张则太虚而不实。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产生了世界,可大道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任何有形的存在,不能为人们所把握;如果说世界的产生没有任何原因,这个大道却分明就是万物产生的那个根据。因此,既不能说有东西产生世界,也不能说没有东西产生世界。
简写者注:道的无形指的是没有规定性,而没有规定性就不能是一个‘’东西‘’,因此即使道产生了世界,也不能说是一个东西产生了世界。
“寓言”占了《庄子》这本书的十分之九内容,“重言”占了这本书十分之七的内容, 而“卮言”圣人每天都要讲,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说什么样的话,从而获得万物和谐。
简写者注:学界对于寓言、重言、卮言的定义不一而足,寓言是(通俗理解上的寓言)有所寄寓之言,假托其他言说者来说; 重 (读zhong音) 言是长者之言、老人之言 ;卮(音同”支“)言, 卮就是酒杯的意思,卮言就像是酒杯一样,酒杯装满了就倒出来,倒空了就仰起来等着斟酒, 卮言是指会根据外界环境而改变的言论。
寓言在本书中的十分之九,都是借别人之口论说的,因为就像父亲不为自己的儿子做媒,他称赞儿子总不如让别人称赞更可信服,寓言也是借他人之口论说更有说服力;别人要是说错了,那就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别人的过错。与自己意见相同就应和,不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反驳;同于自己的意见就肯定它,不同于自己的意见就否定它。
重言占十分之七,这些都是已经说过的话,是年长者的言论。 年纪比我大的人,却没有对大道极高的领悟可以与他的年龄相匹配,那他的年纪大也不过是是非比我多罢了。 没有什么可以高于众人才能,可以说是没有为人之道;没有为人之道,那就是腐朽的人了。
“卮言”每天都要讲,卮言顺应了万物各自的秉性,能与万物和谐共处,因此不断地发展变化,使说话的人可以享尽天年。 如果不说话,万物就是同一的;说话就意味着区分,它破坏了万物同一的状态,所以说话也应当说“ 无言”的话,即应当说不落常规和俗套的话。说“无言”的话,终身说话却未曾说话;而有些终身不说话的人,却未尝没有言说。 如果没有天天讲的卮言,从而能让万物和谐,谁能享尽天年呢!
论本性
子游说:“地籁(大地的声音)就是出自大地的洞穴了,人籁(人为的声音)就是出自丝竹管弦了,敢问天籁是什么呢?”
子綦答道:“它吹拂万物,各自不同,却能使万物各自都成就了。这都是万物自然而然如此的,有谁在背后操纵它们呢?”
选自齐物论
如果水积得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起大船的力量。倒一杯水在堂前低洼的地上,一根小草就可以漂动,但如果放上一个杯子就会粘住不动,这是因为水太浅而船大。
风如果积累的强度不大,那么风负荷大鹏也就没有力量。鹏能飞九万里,是因为大风在大鹏的翅膀下面,鹏才凭借风力,背负着青天而无法遏止地飞翔,最终飞到南方的大海。
蝉和鸠讥笑大鹏说:“我轻易地从地上飞起,疾速地抵达榆树和檀树, 有时候飞不到,那就落在地上罢了 ,为什么偏要飞向九 万里的高空,又往南方的大海飞去呢?”
这就像到十里近郊去的人,只带三餐粮食而当天返回,回来的时候肚子还是饱饱的;而到百里远的地方去,要用一夜的时间准备粮食;到千里路远的地方去,就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
大鹏与
蝉、鸠又哪里知道这个道理呢?
简写者注:原文最后一句为“之二虫又何知”,关于二虫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蝉和鸠,另一种指大鹏与蝉、鸠,这里选取第二种释义。后者认为
大鹏和蜩与学鸠其实都不懂得不同的事物有它不同适宜的东西这个道理,蜩与学鸠是以小笑大,大鹏是大不知小。
按照第二种理解,
前面水与风的例子并非说明越多积累越好,大鹏并不强于蝉、鸠,行千里路并不强于行十里路,而是不同事物都有各自相适宜的东西。
选自逍遥游
庄子行吟图 韩国桢 1994
马的四蹄可以踩踏霜雪,皮毛可以抵御风寒,吃草喝水,随意跳跃,这就是马的真性。虽然有行礼的高台、高贵的宫室,对马来说毫无用处。
直到出了伯乐,他说:“我善于管理马。”于是给马烙上印记、修剪鬃毛、修削蹄子、带上络头,用缰绳把马拴住,按编次顺序送进槽头,经这一番折腾,马将死掉十分之二三。 随后又使马经受饥渴折磨,驱赶马快速奔跑,对马作步调整齐的训练,使马既害怕前面的嚼头,又害怕后面的马鞭,这样一来,马将死掉大半了。
陶工说:我善于整治细密的粘土,可使圆形的与圆规相合,方形的与矩尺相符。
木工说:我善于整治木料,可使弯曲的与曲尺相合,直的与墨绳相应。
粘土与木料的本性难道要与规矩、钩绳这些外在标准相合吗?然而,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称道伯乐善于管理马,陶工木工善于治理粘土和木料。这也是治理天下的人所犯的过失啊!
选自马蹄
惠子对庄子说:“人本来就没有情欲吗?”
庄子说:“是这样。”
惠子说:“是人而没有情欲,为什么能叫做人呢?”
庄子说:“大道赋予他容貌,天赋予他形体,怎么不叫做人呢?”
惠子说:“既然叫做人,为什么会没有情欲呢?”
庄子说:“这不是我所说的情欲。我所说的没有情欲,是说人不要以好恶在内部伤害他自己的身心,要经常因顺自然而不刻意谋求有益于长寿。”
惠子说:“不追求长寿,怎么能保有他的身体?”
庄子说:“大道赋予人容貌,天赋予人形体,不要以好恶在内部伤害他自己的身心。现在,你驰逐你的心神,操劳你的 精力;你倚在树边吟咏,靠着几案苦思冥想。自然赋予了你的形体,你却用‘坚白论’自鸣得意!”
注:坚白论由名家公孙龙提出,坚指石头坚硬的触觉,白指石头的视觉颜色。他认为关于石头不同属性的认知,必须通过相应的感官去感知才能获得,各感官功能不能相互取代,因此认为不能判定坚、白同时存在。可视为一种诡辩学说。
选自德充符
庄子与惠子 吴悦石 1981
孔子问,“请问什么叫做‘真’呢?”
渔翁说:“真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所以勉强哭泣的人,虽然悲痛而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然严厉而不威严;勉强亲热的人,虽然发笑而不和蔼。真正的悲痛没有声音而哀伤,真正的愤怒没有发作而威严,真正的亲热没有笑容而和蔼。
真性在内心,神情流动于外表 ,这就是珍重精诚的道理。把这种道理运用于人伦,事奉父母就孝顺,事奉君主就忠贞,饮酒就欢乐,办丧事就悲哀 。忠贞是为求得功名,饮酒是为了欢乐,办丧事是为了抒发悲哀,侍奉亲人是为了亲人感到顺适。
真性是享受于自然的,当然是不可以改变的,所以圣人效法天道,珍视真性,不拘泥于世俗。
愚蠢的人与此相反。不能够效法天道,也就不能理解、做好人事;
不懂得珍视真性,世俗怎么影响他就怎么做,所以不知满足。
可惜啊!你过早地沉迷于世俗的“礼乐”的享乐中,听到大道太晚了!”
选自渔父
论至人
认识道容易 , 认识大道后都它无所言说困难 。 认识道而不说话,才合于自然;认识道而说出来,这是合于人为。 古时候的至人, 上合于天道自然,不合于人道人为 。
俗人的智慧却是把精神消耗在琐碎的小事上。像这样,会被宇宙迷惑,形体劳累而不知道本体。 至于那种“至人”,他把精神归属于万物没产生之前,而酣睡在虚无的境地。可悲啊! 有些人只知道把智慧放在毫毛的小事上,而不知道大的宁静的境界。
选自列御寇
有了真人,才能有真理性的认识。什么叫做真人呢?
古代的真人,不预测先兆,不妄自尊大,不谋虑未来,有错误而不懊悔,有功劳而不得意;登高不怕,下水不湿,入火不热。只有认识能达到合于大道的人才可以这样。
古代的真人,睡时不做梦,醒时不忧虑。饮食并不肥美,呼吸则深沉安静。真人的呼吸用脚跟,普通人的呼吸用喉咙。
嗜好欲望深的人,他的自然本性就浅薄了。古代的真人,不知道喜欢活,不知道厌恶死;人出生不欣喜,人死时不抗拒,自由自在地离开人间,自由自在地来到人间;欣喜地接受生,也把死看成回归到自然的道。 这就叫做不用人的心智抛弃道,不用人的意志辅佐天。这就叫做真人。
这样的人,心思安定,容貌寂静,面额无光;冷清像秋天,温暖像春天,喜怒如同四季变化一样自然,和万物相处都适宜,而不能知道他的规律。
圣人无论发动战争还是利惠百姓,都不是刻意要伤害或者取悦百姓,都只是顺其自然。 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等人,都是为别人的操劳而操劳,为别人的安适而求安适的人。圣人是安于自己所适的人。
治国理政的策略,应当以刑罚为根本,以礼教为翅膀,以智慧为时变,以道、德为因循本性 。 以刑罚为根本,杀人才能宽大;以礼教为翅膀,才能畅行于社会;以智慧为时变,才能应付各种事 务;以道、德为本性为固有,就好比人们只要有脚就能登上山丘,而圣人则是勤于行走的那个人。
简写者注:
《庄子》并不支持废除一切治国的措施,因为大道的推行也是要以这些东西为载体,庄子的无为思想指得是不能追求这些形式上的东西而忘记大道。以刑罚为根本杀人才能宽大是因刑罚的目的是以杀止杀,杀一儆百,所以用刑反而能杜绝不必要的杀人。
真人喜欢的是同一的, 他不喜欢的也是同一的。他以为相同的是相同的,他以为不相同的也是相同的。天与人是不能相互对立的。这样的人就叫做真人。
选自大宗师
庄子观鱼图 袁武 2012
克制欲望来使行为高尚,超然于世俗之外,立论高远而讽刺世俗的堕落,只是为显示他的清高而已,这是为山林隐者、愤世嫉俗之人、为坚持一己之见甘愿赴汤蹈火的人所喜好的。
讲说仁义忠信,恭敬节俭,推辞礼让,这是与世道相安并处之人、专门从事教育者、到处游说、有时定居讲学之人喜好的。
讲说建立大功业,得大名声,确立君臣礼仪,维护上下等级,不过是为推行治世之道而已,这是在朝中为官之人、使国家强大之人、为建立功业兼并其他国家的人喜好的。
到湖泊沼泽之地去,居住在空旷无人之处,闲居垂钓,自由自在而已,这是隐居江海之上、逃避社会之人,和与世无争、只追求自己清闲的人喜好的。
调息呼吸,吐故纳新,模仿熊和鸟的动作,只是为了长寿而已,这是从事养生之术,像彭祖一类长寿的人喜好的。
至于不用克制欲望就能使行为崇高,不用仁义就能修身,不追求功业名声而使天下得到治理,不用隐居江海之上就有闲暇,不用练习气功就能长寿,将上面所说全部忘掉,而又能全部具备。淡漠无心到了极致,一切美好的东西必然跟着就来了。这是天地的大道和圣人的德性 。
选自刻意
古时候所说的隐士,并不是藏起来让大家看不见他,并不是什么言论都不说,并不是把智慧藏起来而不显示,如果这样做只是时代与命运格格不入的缘故。
如果合于时代和命运,而使大道盛行天下,就能复归于人与自然的合一;如果时代与命运与自身不符合,就韬光养晦、等待时机,这是保存自身的方法。古代能保存自身的人,不以争辩雕饰他的知识,不以知识穷尽天下,不以知识耗尽大道,只是高高处于其所居的位置,而返还他的本性罢了。
选自缮性
论修养
即使我与你进行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你肯定对,我肯定错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肯定对,你肯定错吗? 是我们两个人有一方是对的,有一方是错的呢?还是我们双方都对,或者都错呢?
我与你都不知道,别人本来就受到它的蒙蔽了。我们请谁来评判是非呢? 假使请观点和你的观点相同的人来评判,他既然和你的观点相同了,又怎样评判呢?假使请观点和我的观点相同的人来评判,他既然和我的观点相同了,又怎么能评判呢?假使请观点和你我观点都不同的人来怦判,他既然与我和你的观点都不同,又怎么能评判呢?假使请观点和你我都相同的人来评判,他既然与我和你的观点都相同,又怎么能怦判呢?那么,我和你和其他别人都不评定谁是谁非了,还等待谁来评判呢?
什么叫做混同于自然来调和一切是非呢?就是说:有是就有不是,有对就有不对,“是的”如果真的是“是的”,那么也就无须分辨什么是“是的”什么是“不是”的了。 对的果真是对的,那么也就无 须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了。
那些辩论的言词化作声音而相互对立,因为不能相互评判,所以就像没有对立一样,混同于自然之分 ,顺应着无穷的变化 。 忘掉生死岁月,忘掉是非仁义,就能畅游于无穷的境界 ,这样也就把自己寄托在不能穷尽的境地了。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静坐,仰面朝天,缓慢吐气,形体木然,仿佛与世界合而为一了。
颜成子游问: “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形体安定固然可以像枯干的树木,精神也可以像熄灭的灰 烬吗?现在靠着几案的人,已经不是过去靠着几案的那个人了!”
子綦回答说:“你问的问题很好啊!如今我忘掉了分辨活动中的世俗之我,你知道这一点吗?你听到过人造的管弦乐,却没听到过地上形成的音响;(即地籁,指各种风的声音)你听到过地上形成的音响,却没听到过自然形成的音响吧!
听到自然的音响,才能知晓万物自然。
选自齐物论
庄子说梦图 范曾 1986
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请问你有什么办法?
”
孔子说:“你斋戒,清洗心中的杂念和欲望,我将要告诉你的是这种方法。”
颜回说:“我的家境贫寒,不饮酒,不吃荤,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像这样,就可以算是斋戒吗?”
孔子说:“你说的是祭祀的斋戒,不是我所说的内心斋戒。”
颜回说:“请问什么是内心的斋戒?”
孔子说:“你要使心志高度集中,屏除一切杂念,而要用心灵去体认,不仅用心灵去体认,而要用‘气’去感应。 声音只存在于耳中,思虑只是一种概念,而气则是以空虚对待万物,只有 道才能集结在虚之中,这种虚静,就是心斋。”
颜回 说:“我从前没有听闻什么是心斋时,还觉得自己是存在的;听到了心斋之 后,就觉得没有我颜回存在了。这可以叫做虚吗?”
孔子说:“你说得十分详尽了
。如果能够进入这个境界里邀游,而不为名位所动,就差不多了。内心不对外敞开,就不会受到外物的侵扰,把心志专一起来寄托于不得已而为之的境地。(注:“不得已而为之的境地”即没有外界的触动就保持虚静的状态,被外物所触动了才做出反应和行为的境地)
不走路容易,走路不留 痕迹困难;为人情所驱使容易造假,为自然所驱使难以作弊。只听说过有了翅膀才能飞翔,没有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翔的;只听说过有了知识才能认识事物,没听说过没有知识却可以认识事物的;俗人只听说那些符合常理的事情,无法理解那些不符合常理的事情 。 看那空明的心境,就会了解,只有把内心空虚起来,才可以产生纯洁的状态,吉祥就来临了。
使耳朵眼睛的感觉向内通达,排除心灵的杂念,鬼神也会前来归附,何况是人呢? 顺应这样万物的变化,正是禹和舜所把握的关键,伏羲和几蓬也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何况是普通人呢?”
选自人间世
颜回说:“我有长进了。”
孔子说:“你说的长进是什么呢?”
颜回说:“我忘掉仁义了。”
孔子说:“还可以,但还不够。”
过些日子,颜回又一次见到孔子,说:“我又有长进了。”
孔子说:“你说的长进是什么呢?”
颜回说:“我忘掉礼乐了。”
孔子说:“还可以,但还是不够。”
过些日子,颜回又一次见到孔子,说:“我有长进了。”
孔子说;“你说的长进是什么呢?”
颜回说:“我‘坐忘’了。”
孔子惊奇他说:“什么叫做坐忘?”
颜回说:“毁弃肢体,废除聪明,离开身形,弃掉知识,与大道同一,这就叫做坐忘。”
孔子说:“同一于大道就没有偏好,变化起来就没有执着,你果真是个贤人,我愿意以你为师,步你的后尘啊!”
选自大宗师
论治世
无名人说:“你要使心空虚安静,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夹杂主观成见,那么也就天下大治了。”
选自应帝王
远古之人,处于蒙昧的状态中,所有人都恬静淡漠、没有欲求。在那个时代,阴阳调和平静,鬼神也不扰乱,四季变化与节令相合,万物不受伤害,一切生物都能终其天年而不早死 ,人虽然有智慧,却没有用处,这就叫人与自然的绝对同一。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人都能无为又有自身成就,还常与自然的大道相契合。后来, 德性衰落 ,到燧人氏、伏羲氏治理天下时, 只能顺应民心,而不能达到与自然的绝对同一。 德性又衰退,到神农,黄帝治理天下时, 只能使天下安定却不能顺应民心 。德性又衰退,到尧舜治理天下时, 兴起教化的风尚,使淳厚变浅薄,使质朴的本性离散 ,背离大道来追求善,危及德性以崇尚善行,然后舍弃本性,听从智谋的支配,人们用自己的心去窥测对方的心思。
简写者注: 《庄子》认为教化使人产生了很多是非判断,不再是朴素的无知无欲的状态。 庄子和许多先秦思想家设想了上古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代一切都是最美好的,人们无思无虑,因此没有多余的欲望和巧知损害他们的自然本性。有了教化之后反而使人们产生了区别和竞争的心理,因此社会的德行衰败了。
这还不足以使天下安定,然后就又附加上
礼仪,再增添很多为什么要遵守礼仪、秉持道德的论证。礼仪遮蔽了本质,论证淹没了真心。然后,人民就开始迷惑、动乱,没有办法使他们返回本来的性情、恢复原初的状态了。
由此看来,世风日下而丧失大道,大道丧失而世风更下,世风与大道交相丧失,得道的人怎么使道在世上兴起,世上又怎么使大道兴起啊!大道不能使人世复兴,人世也不能使大道兴起,虽然圣人不在山林之中隐居,但他们的大道和德性也相当于隐蔽起来了。
选自缮性
庄子说梦图 范曾 1987
在拥有“至德”的时代,每个人走路稳重端庄,看东西目光专注。在那个时代,山间没有开凿大大小小的道路,湖泊河流之上也没有船和桥梁。人与万物合群而生,住处相互连接,没有分界,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顺性滋长,因此,人可以牵引禽兽到处漫游,也可爬到树上窥视鸟鹊的巢穴。
在这样的社会,人与禽兽住在一起,人群与万物浑然不分,又哪里知道什么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呢!
人与无知的东西一样,他的本性就不会离失;人同无欲之物一样,这就是他自然的 素质;自然素质不变,人的本性也就保持了。 等到出现所谓的圣人,用尽心力去推行“仁”,卖力去达 到“义”,天下从此就开始产生种种猜疑和迷惑了。
天然的木料不被剖开,谁能把它做成木头酒器呢?白玉不被毁坏,谁能把它做成玉器呢?大道不被废弃,哪里用得着仁义呢!自然本性不丧失,哪里用得着礼乐呢! 五种颜色不相混杂,谁能制出美丽的图案花纹!五种音调不打乱重组,谁能制出与“六律”相应的乐曲! 毁坏天然木料用以造成器具,是工匠的罪过;毁坏道德以推行仁义,这是圣人的罪过。
选自马蹄
你难道不知晓品德最高的时代吗?从前有古代的帝王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轩辕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在那个时代,人们结绳记事,
认为吃的东西都好吃,穿的衣服都漂亮,习俗都能带来快乐,住处都能带来舒适。相邻的国家互相望得到,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交往。像这样的时代,就是治理得最好的了。
当今的时代,竟然要让民众伸长脖子、踮起脚跟企盼。听说“某地方有贤人”,就带足食粮,奔往贤人之处,搞得在家里抛弃了亲人,在外面丢掉了所主管的政事 ,他们的足迹踏遍诸侯的国土,车轮的痕迹交错于千里之外。 这都是君主崇尚智慧的过错 。
君主诚心崇尚智慧而抛弃大道,天下就要大乱了。何以知道是这样呢?弓箭、罗网、机关方面的智巧多了,空中的飞鸟就要被扰乱;钓具、鱼网、鱼篓方面的智巧多了,水中的鱼类就要被扰乱; 制造各类网罗的智巧多了,山泽中的野兽就要被扰乱;运用智谋欺骗,使人不知不觉中深受毒害,这类智巧多了,过去的风俗就要受其迷惑。
所以天下常常发生大乱,罪过就在于崇尚智慧。天下人都懂得去探求他所不知道的
,
却不懂得去探求他所知道的
;都知道责难他认为恶的,却不知责难他认为善的
,所以天下就大乱了。
简写者注:未知是无数复杂的客观知识,而
“探求所知道的”就是探求已知,即反观自己的内心。
选自胠箧
大德的时代,不崇尚贤才,不任用最有能力的人,君主如同树梢上的细枝,民众如山野中自由奔跑的野鹿,行为端正而不自知是“义”,彼此相爱而不自知是“仁” ,诚实不欺骗却不知道什么是“忠”,言行得当而不知道什么是“信”,率性而动又彼此相互依存,而不自以为是什么赐予。因此,人们的事迹也就没有流传下来。
选自天地
|
法律读库 · 从《我不是潘金莲》看语言的溃败 8 年前 |
|
不贱不散 · 大奇葩丨厉害了我的姐,太机智了! 8 年前 |
|
精读 · 用20%的时间思考这两点,能让你节省80%的力气 8 年前 |
|
大宗内参 · 河北钢铁矿石的主要来源国,不是澳大利亚和巴西,竟然是它 7 年前 |
|
新身体 · 传说中的小力王,肌肉爆炸到妹子“女上位”帮他来训练 7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