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这是我看到的,也是我想到的,以及思考到的。围绕上面的情况,我其实想说说我的建议和思考。
1,天使投资与传统制造的上市公司。
当地传统制造为主的上市公司主体,因为缺乏更多的投资标的,所以只能继续做传统的商业形态。对于这一类的机构,我想,可以对接更多的优质投资标的,或者实在不行,可以抓一些头部的早期投资机构,成为他们的LP,然后做更多关于产业上下游的产业投资布局。这对于一个企业更长远更健康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呢,信息有时候是真的不对等,双方的话语体系不在一个语言系统上,那就扯淡了。
2,暂无一起天使投资(早期投资)案例。
据目前鸵鸟电台从数据库中发现,浙江桐庐县,目前没有发生一起或者被国内创投媒体包括鸵鸟电台在内的机构收录天使投资信息。虽然没有收录,但是我相信,很多作为个人天使行为的投资一定会存在,但是更多的本土的企业和机构,都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者基础的天使投资的概念都没有特别多的被普及。所以,到时候,有机会跟你们好好交流交流吧。
3,区域规划硬件很重要,长期发展软件更重要。
比如,引入海龟科技的这个团队来运维科技园区孵化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的逻辑。但是,同样的,引入更多的外部机构到这里,或者说,寄希望这个地方能够成为创业投资的热土,对于人才的培养,交流互通的通路,对接上海杭州的机会,人才双向互通的通道,这或许是更重要的逻辑。就比如,桐庐科技孵化园,再好的物理空间,但是作为一个外地的创业团队,我为什么要到这个地方来?理由是什么?资本的机会有嘛?行业媒体的资源有吗?在我看来,这或许是更重要的事情。
浙江,长三角,甚至更多国内相对发展比较快的地方,有很多的民营资本,他们通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成为当地发展的最大贡献者,但是碰到的问题是,思维要升级,资本要多样化,投资渠道太单一,这对于很多民营资本来说,就很尴尬了。毕竟,业务要忙,布局也要跟进,但是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推进,真的不是你想要的那么简单。但是,在我看来,很多的民营资本是真的可以尽早认知到天使投资,或者早期创业投资的价值,然后可以提早做一些资本层面的布局,人才层面的布局,这就会形成非常好的发展机会。成为,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
说一个反向的思路:
另外,我媳妇是我家隔壁的镇的,这个地方现在叫江南镇(凤川江南新城),恰巧我媳妇家就在最最镇中心的方位,但是这个地方工业跟不上,招商又不行,只能吸引一些地产商来投资,可是房子造好了,就尴尬了。没有人流进入,没有产业工人,房子成了空房,即便打出再好的销售策略,房子的销售一直是问题。
刚查了下政府公开的信息,发现,镇中心地方,又开始动工造几十层的楼盘(国道两边),以及大型购物中心。
我当时也就纳闷了。人还是那些人,园区几乎没有,厂越来越少。你造这么多的物业做什么?地产商进来,房子造好了,卖不出去,这不是扯淡吗?所以,这个思路,我到现在还没明白过来,或者,你们有更大的玩法和套路吧。(据说有轻轨站,但是我查阅了相关的政策以及网站信息,没有发现)我可能不得而知。
所以,这是关于一个什么逻辑啊?大环境下,就是城镇化,山里的村里的,都到楼里来。另外一方面,三四五线城市要去库存,所以,上面这个镇的逻辑,我有点想不通,毕竟每个项目少说也是过亿的投资,我真心不知道他们的尽调是怎么做的。
再有一个逻辑,消费升级,就像前段时间吴晓波老师说的,三五线城市的扫地机器人卖的比较好。为什么呢,因为房大人少且懒。收入与房价比,比上海北京杭州什么的,都轻松太多了。关键是空气还好。至少这一点,北京的人民你们去羡慕吧。
在我看来,随着交通的便捷程度越来越高,人才回流的可能性以及技术性也会越来越快。天使投资也好,股权投资也罢,一定会随着人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不断流动而带来长三角新的发展机会。
如此,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