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一】五星订阅文件《声环境现状只测
1
天,环评师被批:为啥只
1
天?于是委屈请教:有测
2
天的依据么?专家
……
》发布后,同行们纷纷叫好,既分析了可以怎么做的依据,又给出了建议怎么做的依据。近日,有同行提问,
如果项目环评现状声环境监测测了
2
天,那么预测叠加时是叠加平均值还是最大值呢?
HJ 2.2-201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6.4.3.2
规定,对于有多个监测点位数据的,先计算相同时刻各监测点位平均值,再取各监测时段平均值中的最大值,这也就是空间平均—时间最大原则。声环境监测也这样么?不同天的监测结果也取最大值?恰有专家提供了有环境部文件依据的分析
,故此修订。
监测方案是体现环评师能否把控项目环评的关键,遗漏监测因子或者监测频次少了,被复核抓到就很难答辩,因为这是硬碰硬的问题,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够就是够、不够就是不够。大多数要素的监测天数在《环评表编制指南》和《环评导则》中都很明确,地表水的比较隐蔽些,位于地表水导则
HJ 2.3-2018
的附录
C.1.3
中,明确了每次同步连续取样
3~4d
,声环境质量现状的就更扑朔迷离了,都没个明确规定。咋整?
于是很多同行苦心找各种可能的依据,终于找到了。生态环境部
2018
年第
9
号公告《关于发布
<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指南污染影响类
>
的公告》
6.3.4
验收监测频次确定原则中规定,进行环境质量监测时,环境噪声监测一般不少于
2
天、监测量及监测时间按相关标准规范执行。拿出这个依据后,哪知道立即被批:这是验收时环境质量验证的监测频次规定,不是环评声环境质量现状的监测频次规定。这
……
没找到更好的,于是同行们大都这么做着,至少测
2
天。
可今年形势不算很好,同行们想能省就省点,于是不少同行想着既然测
2
天没依据,那就参照
GB 3096-2008
中附录
B.2.1
中规定测
1
天的。可不成想,陆续就有环评师被批:为啥只测
1
天?于是委屈请教:有测
2
天的依据么?专家也答不上来,让环评师自己找去。唉
为此,五星订阅交流群(主要包括五星订阅用户和省部级的订阅专家,目前原部属环评公司、原省级环科院环评公司、原副省级环科院环评公司都有技术骨干加入
,专家方面现国务院特殊津贴环保专家、环境部、应急部、科技部知名专家、省级专家、审批技术人员等也有几百位了!
有问必答!有根有据!有兴趣的可以从小智电脑版左上角个人中心头像下或者手机版我的、我的订阅里详情,依次点击订阅、五星订阅,也可以
加微信sthjb6或微信sthjb8问询。
内审、评审、审批、复核或复核申辩时碰到技术问题也可以来咨询微信
sthjb6
或微信
sthjb8
哦
)
里专家们近日又发起一场头脑风暴,根据国标、环境部文件等,咨询了资深监测专家后,终于找到了声环境现状监测天数的依据。
项目环评现状声环境监测测了
2
天,那么预测叠加时是叠加平均值还是最大值呢?保守起见按最大值?
详见以下五星订阅文件
(
小智上国家和地方公开文件长期免费,
付专家费请省部级环保环评专家撰写的技术总结要订阅哦)
(非五星订阅用户也可以单篇查看五星订阅文件了,只是比五星订阅后要多扣环境豆哦)
。
项目环评现状声环境监测测了2天,那么预测叠加时是叠加平均值还是最大值呢?保守起见按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