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梧桐会
梧桐会,创新企业家专属圈层,以商业“知识”+”资源“双轮驱动运作,为会员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社群服务,推崇商业创新、助力资源合作、提供跨界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大家孤独的时候能不能带上我 ·  22 小时前  
冷兔  ·  一年一度女婿回家诉苦的日子! ·  4 天前  
河南新闻广播  ·  明确了!春节加班,工资有变化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梧桐会

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在能力圈内行动,在舒适圈外学习

梧桐会  · 公众号  ·  · 2017-09-24 22:00

正文




为什么两个相反的办法,看上去都很有道理?

从巴菲特的能力圈和舒适圈这两个概念,谈谈如何建立知识结构


1


为什么看上去相反的两种方法都很有道理呢?


我们在看知乎、公众号文章时,常常遇到一种情况,发现了一个很有道理的方法论之后,哇,好像天底下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只恨自己怎么没早点看到。


可过了一阵子,又发现了一个新方法,看起来也很有道理,可是,且慢,为什么跟我几天前看到的方法是相反的呢?



举个例子,我有一类文章,讲如何终生学习、如何建立知识结构的,常常涉及到一个概念:舒适圈(也叫舒适区)。


我也常去雪球的价值投资圈里潜水,这个圈子里的人也会讲一个“圈”,叫“能力圈”。


“舒适圈”和“能力圈”看起来差不多,指你为自己划的一个圈,里面都是最熟悉的领域、知识、方法、习惯、心态……


但是,这个两个理论却是完全相反的。


“舒适圈”理论认为,舒适区里有安全感,但缺乏挑战,只有走出去,你才能进步;



而“能力圈”投资理论却认为,每个人应该专注自己的知识边界,围绕你最熟悉的领域投资,不要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当你看到一对矛盾的理论时,不要急着骂娘,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方。你应该感到高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让你从更高的层次,同时理解这两个理论。


2


为什么要跳出“舒适圈”?


一般人都是先了解“舒适区”的,所以再看到“能力圈”这个矛盾的理论后,我们应该立刻回头问自己一个问题:


“舒适圈”这个心理学的概念,当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或总结什么现象的呢?


以“社交恐惧症”几个现代症状为例:


  1. 讨厌做自我介绍。

  2. 玩手机80%的时候是为了避免和陌生人说话。

  3. 能发微信绝不打电话。

  4. 看见认识的人如果距离够远宁可绕道走。

  5. 跟人讲话从来不直视对方的眼睛。

  6. 看到这赶紧到文未点个赞,回头接着看…… 

简单的说,“舒适圈”里的状态让你心里有安全感——沉默、独自玩手机、发微信……;

相反,“舒适圈”外的状态让你产生心理焦虑——自我介绍、和陌生人说话、打电话……


“舒适圈”的那个圈,就是你内心的安全边界,这个理论本来是解释某些心理状态的,但后来,发展成了“刻意学习”的理论后,作用发生了变化。



如果学习和工作上,总是停留在“舒适圈”内,就是只关注自已最喜欢的东西,只了解自己熟悉的方向的知识,只以自己习惯的方式把自己习惯的工作做到自己习惯的水平,就不可能达到新的目标。 


所以“舒适圈”理论,发展了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并认为,人应该跳出“舒适圈”,到学习区去学习(但不要触及恐慌区),把学习区变成“舒适圈”。




了解了“舒适圈”理论的价值取向之后,你就知道,下面应该怎么去分析“能力圈”了。


3


为什么要回到“能力圈”?


我们再来看看“能力圈“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圈”以是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者坚守的最重要原则之一,巴菲特在他“致股东的信”里,是这么解释的:


“你不需要成为每家公司的专家,甚至不需要很多。你只需要能够评估你能力范围内的公司。……能力圈的大小不是关键,而了解它的边界则至关重要。”


为了解释这个重要的投资理念,巴菲特讲了一个俄罗斯移民老太太的故事,她是内布拉斯加州最大的家具卖场创始人,巴菲特给她投资一个亿。


老太太英语很烂,不懂股票,只知道收现金,甚至巴菲特投资她的公司时,也只能用现金。


巴菲特与创始人Rose Blumkin


这位老太太的能力圈是什么呢?巴菲特说:


“如果价格合适,她今天下午会买5000个茶几。她会零零碎碎的买20个不同的地毯,和其他所有类似的东西。


“拥有这么狭窄的能力圈丝毫没有问题。事实上,她对那个领域看似死板的投入让她可以集中精力。只有专注,她才可以克服自己的短板,实现如此非凡成就。”


“能力圈”理论听上去也很有道理,但你先得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价值投资者往往要面对很多不同行业的公司,会有专业知识不足的感觉,很多人为了懂明白一家公司,往往会“强行理解”那些行业的专业知识,最后成了“半吊子投资”

 于是,巴菲特理念横空出世,不懂不会让你输,没有意识到“有些知识超出了你的能力边界”才是真正的风险


“能力圈”理论其实就是四个大字:不懂不投。


从巴菲特开始,投资界才出现了专业化分工,有人专投消费类公司,有人专投科技公司,有人专投周期性行业……


知道了“能力圈”理论来历,还有必要知道这个理论在其他领域的扩展。


这两年,有一本书很火——《断舍离》

“断”指不买不需要的东西;

“舍”指清理掉没有用的东西;

“离”则指抛弃对物质的迷恋。



这个跟投资不搭界的生活整理术,其底层逻辑与“能力圈”理论的是完全相通的。


“断”和“舍”的标准是没有用的东西,但什么叫“没有用”呢?


仔细看过原著,你会发现,不光是指用不上,还指那些自己驾驭不了的、超过自己的“能力圈”的东西。


《断舍离》实际上是“能力圈”理论从投资向日常生活领域拓展之后的“新”理念。


知道了这两个理论的来龙去脉,你就能站在一个高度去理解它们,但要转变为行动原则或操作方案,我们还要比较两者在细节上的不同


4


一个是向外拓展价值,一个是向内寻找价值


首先要问,巴菲特的“能力圈”与心理学的“舒适圈”是不是一回事呢?


我认为基本上是的。他们能同时存在,是有不同的出发点,用不同的价值观看待同一件事。


投资注重的是安全边界,因为再小的错误都会降低你的存量资产,所以“能力圈”侧重于如何避免错误

学习注重的是边际效率,因为再大的错误也不会减少你存量知识,所以“舒适圈”侧重于如何提升能力 

所以在工作上:

思考要走出“舒适圈”,决策要回到“能力圈”;

培训要走出“舒适圈”,执行要回到“能力圈”;

绩效提升要走出“舒适圈”,业务扩张要回到“能力圈”;

舒适圈是“知”,能力圈是“行”。


“能力圈”是能力运用,大小不重要,边界最重要,你可以在极度狭窄的细分领域做出大成绩;

“舒适圈”是能力形成,边界不重要,大小才关键,你要不停的把“学习区”变成“舒适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