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花儿小草
专注于0-3岁宝宝的喂养与教育,认真研习育儿用品,分享育儿心经,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父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常青藤爸爸  ·  新学期,护脊书包让孩子 “轻” 装上阵! ·  17 小时前  
常青藤爸爸  ·  AI时代不需要鸡娃?可惜DeepSeek再牛 ... ·  17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花儿小草

2个月宝宝哭闹后变傻,奶奶这个动作难辞其咎!

花儿小草  · 公众号  · 育儿  · 2017-02-28 20:44

正文

贵州某地一个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有一天晚上突然开始哭闹,妈妈抱起来哄了很久都没有停下来,就在家里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奶奶抱起孩子用力摇了几下,孩子就停止了哭声,慢慢睡着了。

父母以为没事了,谁知道第二天醒来之后,婴儿就再也不哭不闹,像是傻了一样,父母如何逗趣都没有一点反应,并且还很嗜睡。这可吓坏了父母,赶紧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结果医生很沉重的告诉父母,孩子得了婴儿摇晃症候群,可能会成为终生植物人。这个消息对于这个刚获得新生儿的家庭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父母一直弄不明白,好好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


医生在得知奶奶曾经用力摇晃过孩子的事情后,告诉父母因为婴儿的头脑还没有发育完全,里面就像豆腐脑似的,用力摇晃会对婴儿脑部造成伤害,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死亡,造成无法磨灭的遗憾。

摇晃症候群视频模拟


什么是婴儿摇晃症候群

所谓“婴儿摇晃症候群(Shakeninfantsyndrome)”,是指瞬间以不当的方式剧烈摇晃婴幼儿,或长时间无数次的快速摇晃婴幼儿,这样容易造成宝宝脑部伤害,甚至死亡。


在婴幼儿1-2个月大时,因头部发育尚未完整,加上颈椎无法承受脑部重量,哄睡过程中剧烈摇晃会让婴儿脑内呈现碎豆腐状,很有可能出现脑震荡现象甚至是脑内出血。婴儿摇晃症候群是可怕的,因为它会导致宝宝癫病、智力低下、肢体瘫痪,严重会令宝宝死亡。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表现

目前临床病例多发生于0-4岁的婴儿,但主要好发对象为0-8个月大的婴儿,原因是婴儿颈部较为柔软、脆弱,及其身体比例和大人有差异。婴儿头部的重量也约占全身重量的1/4,加上婴幼儿颅底较为平坦,脑部不易固定,颈部又欠缺支撑力,因此,当大人或外力施予部当激烈摇晃,或是将婴幼儿背在大人背上,却疏忽给予他们颈部支撑,都有可能导致婴幼儿永久性的脑部伤害,产生许多后遗症,造成无法抹灭的遗憾。


1、脑出血。

不论大人还是孩子,脑内组织都如“豆腐”般脆弱,必须避免受到外力的撞击,才能保护大脑组织的安全,特别是不满1岁的宝宝,更需要注意头部的安全。因为出生时婴儿大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的二分之一,但体重大约只有成人的二十分之一,并且婴儿的颈部肌肉群肌力比较弱,不足以支撑宝宝的头部。另外,婴儿颅底及内面较平滑,脑组织固定不是很结实,受到强大的外力时容易晃动,大脑表面与头骨下的静脉相接的血管也会晃动。晃动的大脑组织很容易被突然改变的外力“撕裂”,引发硬脑膜下或蜘蛛膜下腔出血等急症,眼球玻璃体也会因剧烈摇晃而引起视网膜出血。


2、意识不清醒。

出血之后,颅内压会急速上升,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嗜睡、抽搐、四肢无力、意识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这种因人为剧烈摇晃而引发脑出血,会引起诸多神经系统的症状,就是“婴儿摇晃症候群”。有摇晃症候群的宝宝,初期可能只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烦躁不安,接着会出现抽搐或意识不清等现象。抽搐也许是偶发或局部抽搐,但也有可能频繁发生,严重者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危害

一次剧烈的摇晃就有可能会造成摇晃症候群,但即使摇晃动作不剧烈,若长期反复地施行,累积数次后,也容易让宝宝出现这种症状。有摇晃症候群的宝宝,初期可能只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烦躁不安,接着出现抽搐或意识不清等现象。抽搐也许是偶发或局部抽搐,但也有可能频繁发生,严重者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直接伤害是在大脑,脑部出血造成脑组织肿胀,进而压迫脑神经,脑神经受损后是无法回复到原先的状况的,存活的宝宝多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日后将会出现学习障碍、语言障碍及动作发展迟缓。


因此,必须及早开展康复治疗,通过合适的训练学习,让宝宝其它并未受伤的区域神经产生并代偿已受伤神经的功能,促使宝宝发挥最大的潜能。另外,提醒家长,受过脑伤的宝宝需要更仔细的照顾,一定避免让脑部再次受到伤害。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预防

一般而言,婴儿摇晃症候群绝大多数为婴幼儿遭受到家暴或保母虐待所导致,但是也有婴幼儿哭闹不休,尝试安抚孩子的大人不得要领,在心烦意乱且气愤的情形之下,瞬时失去控制,用力摇晃婴儿而造成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