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将师兄,你好!
我想向你请教一个问题。
如何拯救知识焦虑,想学的东西太多,正在学的东西也不少,每天学习时间排满,但是感觉自己依然没有什么变化。
您有空可以回复我吗?感谢您!
这是一个朋友的留言,关于知识焦虑。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也遇到过。
似乎从今年年初开始,整个朋友圈就开始变样:以前是鸡汤泛滥,现在则是励志故事满天飞。
谁又通过自己努力一年赚了上百万,谁又站上风口傲立群雄,在你惊叹之余,随即附上二维码,不要担心不要怕,跟我学,你也可以。
于是乎,大家发现,原来写作可以致富,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你走向成功,原来你离达人之间,只有最多几百元的距离。
是的,付费参与即可。
那还等什么,少吃一顿,少玩一次,就可以投资自己了!于是,今天屯了一节思维课,明天买了一节互联网课,总算站在了时代前沿,终于离人生巅峰不远!
可是,时间永远在跟我们的激情开玩笑。
业余时间永远只有那么多,要追剧,要游戏,剩下的时间突然所剩无几。看着 App 里缓存的课程,或带着红点的提醒,也只能哀声叹息。
我就是这样。
最后自己反思自己知识焦虑的来源,无外乎两个层面:
第一,我确实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潜意识里想要做一个提升。
第二,看着其他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收获,便想要取经。那些文案又让决策变成冲动,支付结束后,便丢在一旁。就像躺在架子上的书,最终成了摆设。
好,那么说说解决方法吧。
契机是上个月准备一块听听的分享。说实话,答应这个微课后自己还是蛮紧张的,于是把之前买的各种微课听了一遍。
本来是抱着学习分享技巧来着,后来演变成对内容的梳理。
感受最深的是:心态的转变。微课的目的不在于完全了解,而是建立框架,毕竟时间有限。
那么基于此来设计课程便有了方向。
我讲的内容是关于 PPT 的,那么首要目的是对整个框架进行重新整理,保证他人听完后在任何场合下都能找到内在的逻辑。
于是有了下图:
↑ 分享提纲
对听众而言,花了一个小时时间,以后再看到演讲、看到他人的 PPT ,便可以找到「拆解」的思路:
这便是微课的最终要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那么,对个人听课而言,有什么办法来让「听到」变成「学到」?
这又涉及到输入到输出的转换。
第一步是复述。
记录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手绘,可以是画成思维导图,或者是在笔记类软件里写下笔记。
↑ 小沐的笔记
↑ 再次推荐「幕布」工具,很适合做梳理
第二步是反思。
也就是思考与自己的关系。
比如之前去听秋叶大叔的分享,主题是「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碎片的事」,如果仅仅记录这一段便只是一段有用的文字。听完后我会去想三个问题:
我有哪些碎片时间?通勤路上,上厕所时,等电梯时。
哪些事情比较碎片?回复公众号留言,看订阅的文章,听购买的音频。
哪些事情可以切碎?写文章把它分为碎片时间的积累,和集中时间的成稿。
思考的捷径是带入场景,把学到的理论和自己的痛点一结合,通向的就是实践。
↑ 二狗做的复盘,右边是思考
第三步是输出。
有了前两步的积累,第三步就水到渠成。输出有两类:
第一类是身体力行去操作;
第二类是写成文章等形式打包为个人的知识库。
一旦学到的内容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习惯,那么学习的目的便达到。
我想,这应该算是回答了文章开头师妹的问题了。
晚安好梦。
我是尾巴 1
说实话,对于线上微课的选择,我现在会选择一个比较粗暴的方法。直接问朋友圈分享课程的人两个问题:
毕竟,他没必要骗我。
我是尾巴 2
上次报名参加过曹将微课的朋友,如果你还没听,真的可以识别下图二维码听,大家反馈似乎还不错哈哈。
↑ 扫描二维码,可以重听哈
↑ 大家的评论都还不错哈哈
我是尾巴 3
今日互动:目前为止让你收获最大的微课是什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