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修辞术之争
柳孟盛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尔吉亚》这篇对话显示了哲人视域下的修辞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哲人对该问题的一种双向思考路径,既否定修辞术,又肯定修辞术。把握这种双向路径,只靠哲学义理的逻辑分析尚不足够,启用文本发生学的考据论证更是难见成效。文学视角的介入,将牵连出文本创作的历史语境,可体现《高尔吉亚》的浓烈政治色彩,进而表明双向路径所指向的政治与哲学之争。尤其在序幕部分,通过篇名、时间、人物、地点等的戏剧式解读就可发现,斗争欲十足的修辞术注重享乐的感官旨趣,却因斗争之故导致个体的痛苦经历和集体的政治衰退。由此表明,哲人之所以转用修辞术,既在于修辞术具备强力,又在于修辞术缺乏知识。
智术师教诲中的死亡与谎言
——柏拉图《欧蒂德谟》282d4-286b6绎读
万昊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
《欧蒂德谟》中苏格拉底对待智术师的暧昧态度造成了理解哲人与智术师关系的困难。尽管对话中的二位智术师显得不如典型智术师来得聪敏,但苏格拉底始终给予其正面评价,并劝说好友克力同与自己一同前去跟随他们学习。《欧蒂德谟》的中间位置282d4-286b6恰好安排了智术师进行严肃的对话,话题一度涉及爱智慧、死亡与谎言。智术师提出爱智慧就意味着死亡,令在场的听众大为震惊,有可能通往爱智慧的进程也遭到打断。对话只展示了这种爱智慧的起点与终点,没有机会填充这个过程。文本的细读显示,智术师与爱智慧的距离未必遥远,他们甚至对自身的限度也有所意识。苏格拉底会在对话中配合甚至保护智术师,因为他认为这样的智术师并非是爱智慧和哲人的敌人。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与古今政治教育的分野
崔嵬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中华文化研究院)
在现代政治教育影响之下,现代人未曾走向真正的政治成熟,反而不断陷入盲目的政治情绪之中。这一难题迫使我们反思现代政治教育,考察古典政治教育与现代政治教育的差异,并从古典智慧之中寻找新的方案。古典政治教育的方案本身就存在分歧,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论述看起来并不一致,让后学莫衷一是。但细究两者外在的思想龃龉,最终可发现古典政治教育的内在一致性,从而认清现代政治教育对古典思想的误读。由此表明,古典政治教育之中的“哲人王”教育,既是柏、亚思想内在一致的落脚点,亦是现代政治教育思想与古典政治教育思想的分歧之所在。
人与动物的“同一个自然”
——《雷蒙·塞邦赞》中的政治哲学
杨晓强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雷蒙·塞邦赞》中,蒙田通过对人和动物的一系列比较得出:人与动物拥有同样的自然,人其实就是动物。蒙田取消了自然和人为的差别,把人的语言、知识、理性都视为自然的产物。人只是因为骄傲自大才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实际上这只是虚妄的认识。人因不能辨别真妄而处境悲惨,只有破除妄见,才能把握真实的幸福。蒙田通过怀疑主义改变了传统政治哲学的根基,为政治享乐主义扫除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