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吃饭要喂了,吃零食没有节制了,平常能够控制不看的电视这个时候要看了,与小朋友追追打打,蹦蹦跳跳,说话声大、吵闹,对人没有礼貌,说他不但不听,甚至还顶嘴,搞得父母很难堪。
强强的情况被称之为“人来疯”。事实上,很多孩子都会有这种现象。
孩子为什么会犯“人来疯”?主要是由某种心理需要引起的。幼儿要求受到成人的关注,不仅是他们的一种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采取自我表现等积极的方式来引起大人们的关注,迫切希望大人们对其行为作出认可和称赞,从中获取自尊和自信。
有的孩子表现欲过强,总想通过自我表现引起别人注意;有的孩子缺少玩伴,生活单调,用“人来疯”发泄精力;有的孩子平常被关爱太少,此时用“人来疯”来达到情感或物质满足的目的。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指出:3~6岁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而当前多数儿童生活在“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家庭里,形成了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而且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一概给予满足,使孩子形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同时也有不少家长因为工作忙,平时很少带孩子走亲访友或者请朋友来家做客,孩子老是被关在家里,成天和家人或者玩具打交道。
因此,一旦家里来了客人,他们就感到好奇、兴奋、行为失控,并能够得到别人的注意,心理上很满足。尽管受到批评,但比没人理睬、枯燥乏味的生活有意思。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时期的孩子非常好动,情感很不稳定,表现为易冲动、易变和外露,丝毫不加控制和掩饰。
矫正孩子的“人来疯”,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转移关注点,让“人来疯”失灵。
孩子用“人来疯”来引人关注,我偏偏不理你,关注别的事情。比如,在家里很多人坐着说话,孩子闹“人来疯”,大家照样谈原来的话题,神情专注,看也不看孩子的“表演”。
闹一会儿,孩子觉得没趣儿,也就偃旗息鼓了。或者打开电视机,大家看电视,议论电视里的内容,孩子也会消停下来。不理睬孩子的行为,孩子自己就会“降温”。
(2)事先警告,有惩罚和奖励措施。
家长都知道自己的孩子什么情况下爱闹“人来疯”,应该事先处理,防患于未然。
比如家里亲友聚会之前,跟孩子讲清道理,不许“人来疯”,而且要提出惩罚或奖励的措施:如果犯了“人来疯”,下次到别的亲友家聚会不带去,或者取消某项外出游玩的计划;如果孩子听家长的警告,果然没闹“人来疯”,答应孩子一项正当的要求。
关键是家长说了话要算数,不论该惩罚,还是该奖励,都要认真兑现。
(3)给孩子创造正当表现自己的机会。
孩子希望得到大人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能创造机会,让孩子正当地表现自己,家长和其他人又给以认真关注,并做出肯定性评价,就可以把孩子的表现欲引上正道,而不再搞“人来疯”了。
这就要求家长分析孩子的特点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可以安排孩子在众人面前展示特长:给大家唱支歌、朗诵一首诗、讲一个寓言故事、弹一段琴、跳个舞或练拳脚,让大家看他们的书法、绘画或小制作等。
由于有客人的注视,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棒。听到客人的夸奖,心里更是会美滋滋的,比平时听了父母的称赞还要高兴。甚至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拿客人夸奖的话来鼓励孩子。
(4)让孩子与小伙伴交往。
孩子精力旺盛,跟小伙伴一起玩耍、逗闹,能使精力得到正常发挥,还培养了交往能力。
孩子们在一起,人人有表现机会,人人可以“疯”,自然减少了在不该“发疯”的场合“发疯”的可能。
有些孩子的“人来疯”不太严重,可能会随着他们的成熟、懂事,自行转变。也有一些较严重的最好是早点儿矫正,免得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所以,父母不要一见孩子“人来疯”就烦得不得了,只要父母注意教育和引导,孩子一定会变得既有教养又不失活泼。
本文选自《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100问·学龄前儿童分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编)东方出版社授权独家发布。转载自家庭育儿堂( ID:CandyBook8)